
1944年,为了打通抗战时期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分别向盘踞在滇缅公路要塞的松山、腾冲和龙陵的日军发起了一次大反攻。
只要打下了这三个地方,外界援助的抗战物资就可以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从东南亚地区运抵中国抗日前线。
这次反攻的重任,落到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的身上。
但是,由于松山和腾冲两地的日军负隅反抗,宋希濂指挥中国远征军发起多次冲锋,都没有能够攻破,反攻计划受到了很大阻碍。
就在松山和腾冲的战斗陷入困境的时候,宋希濂突然做出一个决定,他命令第十一集团军主力部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位于腾冲后方的龙陵,企图采取“迂回”的方式打破眼前的僵持局面。

宋希濂
龙陵是滇缅公路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日军早在1942年就占领了这里,一旦中国远征军攻克龙陵,就会彻底打乱日军在整个滇西的战略部署。
对于龙陵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日军当然心知肚明,那么宋希濂能够顺利夺回龙陵吗?
6月4日,中国远征军正式发动对龙陵的突然袭击,宋希濂亲自来到前线坐镇指挥,第十一集团军第88师的士气大振,一路势如破竹。
战斗至6月9日,中国远征军就打到了龙陵城下,距离攻占龙陵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6月9日深夜,天空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宋希濂看到时机来临,迅速抓住先机,他命令第十一集团军第87师从龙陵县城西北方向进攻,命令第88师由龙陵县城东南方向进攻。
通过一夜的激战,中国远征军终于于6月10日下午攻下了龙陵。
当宋希濂接到前线发来的电报,立刻联系第88师,第88师回复说:“龙陵已被我军攻下!”
就在这个时候,第87师师长张绍勋打来电话汇报说:“报告长官,我军已经攻入龙陵,在城内没有遭到阻击。”
宋希濂连忙问道:“没有在龙陵城内发生巷战吗?敌人都溃退而逃了吗?”

张绍勋回答说:“没有发生巷战,敌人大概都被我军消灭了!”
日军一向擅长负隅顽抗,第87师和第88师竟然都没有在龙陵城内遭到日军的抵抗,这让宋希濂感觉十分蹊跷,难道日军真的弃城而逃了?还是日军设下的圈套呢?
然而,面对眼前的这场胜利,宋希濂还是打消了自己心中的疑虑。
于是,宋希濂马上给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发去了一份密电,向他汇报攻占龙陵的消息,内容当中写道:
“翌日迫近龙陵近郊,均分别围攻,于蒸申攻克龙陵,此役敌伤亡约数千人,遗尸三四百具,卤获战利品正在清查中。”

随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对外宣布了“龙陵大捷”的消息,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也纷纷进行了大量报道。
可是,日军随后也发布了一则通告,宣城龙陵依然在日军的控制之下。
国民政府和日军究竟哪一方公布的消息才是真的呢?
很快,宋希濂又接到了第87师师长张绍勋的电话:“报告长官,昨晚我的部队占领的是龙陵旧城,部下谎报军情真是罪该万死,请长官军法处置。”
为了稳定军心,宋希濂急忙安慰张绍勋:“不要紧,第88师昨晚也攻入龙陵了。”

可是,宋希濂当然不会知道,攻入龙陵新城的第88师也遇上了麻烦。
第88师确实攻入龙陵新城的时候,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当他们正要用日军留下来的食物充饥时,城内突然枪声四起,原来龙陵城内还有七百多名残余日军。
第88师认为,消灭城内的这些残余日军,根本不在话下,于是就提前向宋希濂汇报了已经夺取龙陵的消息。
在日军占领龙陵的两年时间里,他们早就在城内修建了大量的碉堡,等到天亮第88师还在休整的时候,残余日军突然发起了进攻。
残余日军利用城内的碉堡优势,将第88师打得措手不及,一败涂地,被迫退出龙陵。

看到第88师溃退而逃,驻守在龙陵旧城的第87师顿时乱了阵脚,面对残余日军的猛力攻击,一时间难以招架,也从龙陵城内撤了出来。
就这样,中国远征军的两个师在已经攻入龙陵的情况下,又被城内的残余日军打了出来。
6月15日,心有不甘的宋希濂决定再次向龙陵发起总攻,在步兵和炮兵的配合作战下,城内的残余日军完全无法抵抗,第87师和第88师夺取了龙陵的大部分阵地。
眼看龙陵阵地即将被中国远征军攻占,宋希濂却突然命令部队后撤。

关于部队后撤的原因,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当中,记录了宋希濂发给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电报,其中写道:“龙陵收复,本已指颐可期,惟敌工事坚固,绝非步兵兵器所能推毁,且因连日大雨,飞机既未输送弹药,又不能协力轰炸,兵站输力薄弱,亦不能及时追送粮弹。”
无奈之下,宋希濂只好对龙陵采取“三面围攻”的策略。
宋希濂的策略是,在龙陵西面留出一条通道,在日军主力增援龙陵之前,将城内的日军向西面的芒市一线挤压驱赶。
但是,日军也不傻,因为龙陵的西面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他们只能固守龙陵。

由于日军依靠城内的碉堡固守待援,负隅反抗,宋希濂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双方在龙陵形成了拉锯和对峙的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宋希濂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6月16日,日军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佑三率领两千人赶来增援龙陵,突然向已经攻进龙陵城内的中国远征军发起猛烈反攻,并且迅速突破了中国远征军的外围防线,冲进了龙陵县城。
第56师团是日军的精锐师团,战斗力十分强悍,对于宋希濂来说,这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当天深夜,松山佑三的一支部队冲入了龙陵城内,而另一支部队也突破了第87师的防线。看到第87师损失惨重,师长张绍勋在最后时刻违抗了宋希源下达的“坚守阵地”命令。

张绍勋知道自己临阵逃脱,宋希濂肯定不会饶过自己,于是在指挥部里拔枪自杀,经过抢救才捡回了一命。
面对日军发起的凌厉攻势,如果中国远征军抵挡不住,整个反攻战役就会面临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宋希濂把部队合兵一处,退守到了大坝和镇安一线,这是中国远征军在龙陵的最后一道防线。
松山佑三也盯上了大坝和镇安,这里距离松山只有25公里,如果从这里撕开一个口子,就可以和松山的日军会合,从而形成相互支援的局面。

于是,为了抢占先机,松山佑三立刻派出八辆坦克,火速赶往大坝和镇安。
6月28日,美军飞虎队紧急出动飞机对日军实施了整整一天的轰炸,松山佑三派出开往大坝和镇安方向的八辆坦克全部被毁,可是帮了宋希濂一个大忙。
就在这天夜里,中国远征军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了镇安。
见此情景,松山佑三不得不重新调整作战部署。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中国远征军的六个师的增援部队陆续抵达龙陵城下,统一由宋希濂负责指挥。

就在宋希濂和松山佑三指挥的日军在龙陵城下相持不下的时候,日军高层内部出现了分歧,他们在“让主力向西继续进攻驻印盟军,还是向东消灭滇西的中国军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最终,日军将这个问题上报给了位于东京的大本营。
东京大本营也很快就发来了命令,准备集中兵力消灭滇西的中国军队,并且从缅甸北部调来增援部队。
日军大本营的这一命令,使得龙陵成为了滇西作战的焦点。
蒋介石也向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发来了电报,并且下达了死命令:
“龙陵前线必须坚守阵地,不惜战至一兵一卒,若有放弃阵地者,将军、师长就地正法。”

7月13日,宋希濂指挥中国远征军三万余人向龙陵发动第二次总攻,他也向将士们下了死命令:“惊慌失措者斩,临阵畏缩者斩,丢失阵地者斩!”
就在龙陵久攻不下之时,宋希濂突然从盟军那里得到了一个情报,那就是“缅北的一万多日军已经抵达距离龙陵不远的芒市”。
趁着这批日军朝着龙陵增援的时机,芒市的兵力空虚,宋希濂果断下令,直捣芒市的日军大本营。
8月24日,宋希濂再次下令对龙陵发动总攻,此时在龙陵负隅顽抗的日军仅仅剩下一千多人,松山佑三不断接到来自前线的求援电报:
“战况如按现状发展,恐只能坚持两日!”

除了日军之外,就连中国远征军也是精疲力竭,弹药几乎耗尽,双方都已经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得知芒市的大本营告急,松山佑三将增援部队的一部分回撤芒市,又将剩余的增援部队兵分两路:一路以龙陵东郊吸引宋希濂的注意,趁机在南线派出另一路截断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就在松山佑三认为即将成功的时候,他制订的绝密这份计划却被宋希濂提前获悉,宋希濂当即下令暂停围攻龙陵。
让宋希濂没有想到的是,如果此时不是美军上将史迪威拖住了缅甸北部正在前去增援的几个日军师团,中国远征军根本满足取得“龙陵之战”的胜利。

就在关键的时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派出的增援部队抵达,宋希濂决定对日军实施最后一击。
9月14日,宋希濂命令第十一集团军第200师、荣誉第1师、第36师、炮兵群和山炮营协同作战,使得日军的增援部队根本无法靠近龙陵,松山佑三的第56师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10月下旬,在数十架美军飞机和三百余门大炮的支援之下,中国远征军从四面向龙陵发起了第三次总攻,切断了日军的所有交通要道,成功收复了滇西地区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龙陵之战”是整个滇西反攻战当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也是牺牲最大的一次攻坚之战,同时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役。
“龙陵之战”历时五个半月的时间,中国远征军虽然歼敌一万余人,但也付出了伤亡2.5万余人、失踪2400多人的巨大代价,为那些牺牲在龙陵前线的抗日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