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波黑省首府萨拉热窝这一天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沿途挤满了前来围观的市民,因为这里来了两个人,分别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
斐迪南大公夫妇乘坐一辆敞篷车,要在全市进行巡游,这是他们结婚十四年以来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为了能够亲眼目睹斐迪南大公夫妇的风采,市民早早就赶来等候,他们将狭窄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看到市民如此热情,斐迪南大公十分兴奋,他要求司机减缓行驶速度,以便能够跟市民进行互动。
就在斐迪南大公夫妇进行巡游的同时,突然从人群当中冒出了六名刺客,他们埋伏在狭窄的街道和拥挤的人群里面,掏出手枪朝着车辆不停射击。

刺客扔出的一枚手雷落在了斐迪南大公夫妇乘坐的敞篷车上,幸好斐迪南大公是军人出身,他立刻捡起手雷扔出车外。
在六名刺客的轮番射击下,司机加快了行进速度,眼看汽车就要驶进萨拉热窝市政厅,一场刺杀危机即将化解。
然而,斐迪南大公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命令司机调转车头,准备前往医院看望刚刚在爆炸当中受伤的市民。
由于司机受到了惊吓,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不小心走错了路线,钻进了一条死胡同里。
就在这个时候,胡同里面又出现了第七名刺客,刺客赶忙冲向汽车,利用司机准备倒车的空当,拔出手枪射向车上的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响,两人当场毙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堂堂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到刺杀,顿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各国的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外界开始猜测刺客究竟是什么人派来的!
但是,当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得知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之后,却显得有些平静,只是说了一句:“这是上帝的意志!”
斐迪南大公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亲侄子,叔侄两人一个是皇储,一个是皇帝,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斐迪南
当时奥匈帝国实行的是二元制国体,一个是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奥地利,另一个是以马扎尔人为主体的匈牙利,这也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一手策划出来的制度。
虽然奥地利和匈牙利都有各自的议会政府机构,但是只听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号令。
可是,身为奥匈帝国皇储的斐迪南大公却不赞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策划的这种二元制国体,他一直想要把另外一大族群斯拉夫人独立出来,建立一个三元制国体。
其实,斐迪南大公的这个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斯拉夫人已经是奥匈帝国人口最多的种群,甚至比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加在一起还要多。
在这种情况下,斐迪南大公极力为斯拉夫人争取相应的政治待遇。

斐迪南夫妇
然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却对斐迪南大公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怒斥道:“如果成立一个三元制国体,那么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权利必将受到损害。”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还说道:“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人口虽多,但还有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等等,一到开会的时候,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就会相互对立,十几个民族相互煽风点火,如果再成立一个三元制国体,奥匈帝国就会发生内乱。”
对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这番话,斐迪南大公当然听不进去。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斐迪南大公之间的矛盾还是挺大的。
一直以来,奥匈帝国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来扩大国家的领土。但是,斐迪南大公不顾众人的反对,搞起了自由恋爱,他看上了一个名叫苏菲的女仆。

苏菲的原名叫作苏菲·霍泰克,她原本只是皇室里面的一个仆人,出身于一个捷克没落的贵族家庭。
斐迪南大公身为堂堂奥匈帝国的皇储,竟然要娶一个女仆,从身份和地位来看,他们两人完全就不是门当户对,从而引来了众人的集体反对。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更是恼羞成怒,他当然不能容忍奥匈帝国的皇储迎娶一个身份卑微的女仆。
于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把斐迪南大公喊了出来,想要劝说斐迪南大公打消这个念头,叔侄两人当即吵得不可开交。
斐迪南大公被吵红了眼,突然说了一句:“你不让我自由恋爱,你当年不也是为了自由恋爱,跟家人闹得天翻地覆吗!”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回想当年,仅有二十多岁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被母亲安排了一桩婚事,女方是自己姨家的表妹海伦公主,并且还举办了一场隆重订婚典礼。
然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并不喜欢海伦公主,而是喜欢上了海伦公主的妹妹伊丽莎白,即是后来通常称呼的茜茜公主。
尽管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对于茜茜公主一见钟情,上演了一出完美的爱情故事,还让她当了皇后,事事对她百依百顺,但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是以凄惨的悲剧收场。
这次,斐迪南大公一气之下提起了这件事情,无疑是再次勾起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伤心往事。

1900年6月28日,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和冷战之后,由于拗不过斐迪南大公,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最终还是同意了斐迪南大公和女仆苏菲的婚事。
但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还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斐迪南大公必须签署一份皇家协议”。
这份皇家协议的内容包括:一,斐迪南大公和苏菲所生的子女,必须放弃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权;二,苏菲的皇储王妃身份不被承认,在正式场合仍然要以皇家的女仆身份出现。
由此可见,皇家协议当中的第二条,明显就是针对苏菲来设定的。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之所以要制订这份皇家协议,目的就是想让斐迪南大公回心转意。可没想到,就是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竟然奇迹般的延续了下来,一直持续到1914年。

由于不受皇室家族的那套近亲联姻的影响,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所生的三个孩子都是健健康康,活泼可爱。
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所生的孩子全都夭折,当他看到斐迪南大公和苏菲的三个孩子的时候,内心难免会有一种“羡慕、嫉妒、仇恨”的心理。
而斐迪南大公的内心也是苦闷,自己与妻子苏菲结婚了十四年,妻子苏菲还要忍受皇室的各种歧视与刁难。
终于,斐迪南大公等来了一个机会,让妻子苏菲在大众面前风风光光的露一次面。
就在不久之前,奥匈帝国不顾邻国塞尔维亚和俄国的强烈反对,强行吞并了巴尔干地区的波黑地区,并且改为波黑省。

生活在波黑省的人民几乎都是斯拉夫人,而斐迪南大公一直以来都是想要拉拢斯拉夫人,把斯拉夫人变成除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外的奥匈帝国的第三元国体。
不仅如此,就连波黑省的最高领袖也跟斐迪南大公保持着密切关系。
于是,斐迪南大公趁着在波黑省参加军事演习的机会,再加上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此时正在山区度假,他就想要带着妻子苏菲在萨拉热窝风光一回,好让市民认识认识自己的妻子。
在这次军事演习中,斐迪南大公在担任总司令的同时,他临时决定和妻子苏菲一同乘坐一辆敞篷车,在萨拉热窝的中心地区巡游一圈。
斐迪南大公还亲自把巡游的时间定为1914年6月28日。

斐迪南大公之所以把时间选在6月28日这天,因为这一天具有特殊意义。正是十四年前的这天,他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逼迫签订了那份耻辱的皇家协议。
斐迪南大公心想,在6月28日这天进行巡游,带领妻子苏菲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可以洗刷妻子苏菲在这十四年以来受到的屈辱。
但是,6月28日这天对于邻国的塞尔维亚人来说,可是一个国耻日,因为在五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吞并。
1914年6月2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苏菲在波黑省首府萨拉热窝公开露面,极大刺激了塞尔维亚人敏感的神经。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斐迪南大公一向主张采取武力侵犯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人一直认为,波黑地区是属于自己的固有领土,奥匈帝国又把波黑地区纳入版图,简直就是无耻之极。如今又在波黑地区搞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还要进行巡游,无疑更加刺痛了塞尔维亚人。
于是,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团体“黑手会”看不下去了,一场针对斐迪南大公的刺杀行动悄然展开。
“黑手会”通过地下渠道首先将一批武器弹药运到了萨拉热窝,然后花费重金招募了一批刺客,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巡游的途中布置了多个伏击点。

普林西比和斐迪南
然而,招募的刺客几乎都是老弱病残,而第七名成功将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刺杀的刺客名叫普林西比,他更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疾病。
在这个比较敏感的时间和地点,斐迪南大公为了跟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斗气,做了一件挑逗邻国塞尔维亚的蠢事,从而酿成了一场血光之灾。
“黑手会”的刺杀目标原本只是斐迪南大公,而他的妻子苏菲也死在了这起刺杀事件之中。
听说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命丧街头,邻国的塞尔维亚人举国欢腾,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市民一夜未眠,全部跑到街上拿着火炬庆祝去了。
通过一番调查,奥匈帝国发现,刺杀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的几名刺客来自塞尔维亚。

斐迪南夫妇
虽然查出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人干的,但是奥匈帝国并不敢直接跟塞尔维亚开战。别看塞尔维亚是欧洲的一个小国,而且比较贫穷,但它背后却站着俄国、法国和英国。
当时,俄国、法国和英国都是实力强悍的大国,一旦奥匈帝国跟塞尔维亚开战,那么俄国、法国和英国必定不会置之不理。
但是,在支持塞尔维亚的三大列强当中,俄国此时正为小皇储阿里克谢身患血友病的事情犯愁,英国此时正在为爱尔兰自治的问题头疼,而法国此时一心沉浸在财政部长约翰·卡约的妻子枪杀报社主编的事情上。
俄国、法国和英国各有各的事情,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塞尔维亚人当街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的事情。

在奥匈帝国一些官员和军队将领的眼里看来,不妨借助这次刺杀事件,彻底解决塞尔维亚问题。
虽然当时刺杀事件的具体细节还没有梳理清楚,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将领都一致把矛头指向了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的官员和将领认为,塞尔维亚之所以能够拜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从而获得独立地位,中间还有奥匈帝国的一份功劳,如今塞尔维亚人又来刺杀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完全就是一种恩将仇报的行为。
不仅如此,就在塞尔维亚独立出去不久,由于忍受不了奥匈帝国的指指点点,逐渐开始疏远奥匈帝国,转而跟俄国、法国和英国走的很近。

有了俄国、法国和英国在背后撑腰,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丝毫不惧奥匈帝国,偶尔还会联合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搞事情。
对于这些,奥匈帝国自然无法忍受,从此就对塞尔维亚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因此,不管刺杀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的刺客是不是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都得背上这口黑锅。
可是,身为奥匈帝国的元老、匈牙利首相蒂萨却坚决反对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因为他要保护国家的国体和地方的秩序不被破坏。

蒂萨担心的是,匈牙利一直占领着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斯拉关人的地盘,一旦跟塞尔维亚打一战之后,即便是把塞尔维亚纳入到奥匈帝国的版图,那么奥匈帝国的国体很有可能从二元制变为三元制。
这样一来,斯拉夫人就会成为奥匈帝国的“第三元国体”,匈牙利也会丧失掉大量的领土,从而导致匈牙利的地位下降,甚至列在斯拉夫人之后。
对于以蒂萨为首的匈牙利人来说,只要保护塞尔维亚不被奥匈帝国吞并,就相当于是在保护匈牙利在奥匈帝国的地位。
所以,在奥匈帝国是否要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上,蒂萨表示出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由于匈牙利首相蒂萨的强烈反对,奥匈帝国的内部就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派是以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蒂萨为首的主和派,另一派是以奥地利内阁为首的主战派。
无论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双方虽然进行了一场口腔舌战,却是半斤对八两,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不动谁。
那么,让奥匈帝国宣布向塞尔维亚宣战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得知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当街遇刺的消息以后,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在第一时间就告诫主战派的奥地利说:“你们千万不要用这种碰瓷的方式来挑起战争,从而把德国拉下水。”
当时的德国和英法两国之间关系剑拔弩张,闹得很僵,所以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并不想让德国参与此事。

威廉二世
但是,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突然大发雷霆,口中骂道:“是谁授权他这么说的,他简直就是个蠢货,我们必须要解决塞尔维亚问题,而且要立刻解决。”
早在1882年,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就签订了同盟条约,目标直指俄国和法国,而俄国和法国也在1891年结为军事同盟作为回应。
威廉二世认为,奥匈帝国要是跟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打起仗来,德国作为三国同盟的核心,怎么能够不闻不问呢!
其实,威廉二世也是蓄谋已久,他想要借助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进而打垮英国和法国。

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的煽风点火下,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作为塞尔维亚的保护国,随即发布了军事动员令,法国、英国紧随其后加入进来。
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很快向俄国和法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正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也成为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让世界上的数千万人卷入到了这场残酷而又血腥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