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冬至,文武百官在朝拜完隋文帝之后,集体前往东宫朝贺太子杨勇,太子杨勇穿上法服,还准备了正式的仪仗和鼓乐,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当鼓乐之声传到了隋文帝的耳朵里,从而触动了他那敏感的神经。
在一次早朝上,隋文帝问道:“朕听说,冬至节内外百官集体去东宫朝拜太子,这是什么礼数啊?”
听到这话,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吓得不敢说话,隋文帝则是点名太常寺的官员回话,太常少卿辛亶回答说:“皇上,文武百官前去东宫,是祝贺,而不是朝拜。”
隋文帝接着说:“文武百官逢年过节朝贺太子,可以单独的自愿前往东宫,为什么你们征召文武官员集合一同前去?为什么太子还穿戴法服,设乐相待?”

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再敢说话......
于是,隋文帝当即颁布了一道诏令,内容当中写道:
“君臣有别,礼节不同,近年以来礼制混乱,太子虽是储君,也是臣子,各方官员正冬朝贺东宫不合礼制,即刻废止。”
由于尚书左仆射高颎跟太子杨勇之间儿女亲家关系,所以他一直替太子杨勇进行辩护,进而引起了隋文帝的强烈反感。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晋王杨广又一次从江都(如今的江苏扬州)来到长安进行朝拜。朝拜结束之后,他准备离开长安的时候,特意向独孤伽罗皇后辞行,从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政治表演。

独孤伽罗
其实,晋王杨广利用辞行为由找到母亲独孤伽罗皇后,目的是想要试探一下她对废立太子一事的态度。
刚一见到独孤伽罗皇后,晋王杨广的脸上就写满了悲伤,说道:“儿臣镇守江都,不能经常着到父皇和母后,臣子之恋,实结于心。想到即将辞别母后,儿臣就不能侍奉在您左右了,就如同末日到来一般心痛。”
说完,晋王杨广就痛哭流涕了起来......
见此情景,独孤伽罗皇后抱着晋王杨广,不禁流下了眼泪。
晋王杨广眼看已经达到想要的效果,继续说道:“儿臣性识愚下,平时恪守兄弟之义,但不知犯下了什么罪过,失爱于东宫的大哥太子杨勇,他对我非常生气,多次想杀害我。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害怕大哥诬陷于我,或者给我下毒,不知道自己哪天就是死期!”

在独孤伽罗皇后的心里,她早就把太子杨勇认定为逆子,如今又听说太子杨勇要杀害晋王杨广,就更加愤怒了。
独孤伽罗皇后生气地说道:“太子杨勇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我为他迎娶了元氏女子为妻,原本希望能够光大我们杨家的基业,但他却一门心思宠爱侍妾云昭训。太子妃的身体本来好好的,突然就暴病而亡,必定是太子杨勇和云昭训下的毒手,事已如此,我也不能追究到底。想不到,他竟然把毒手伸向了你,我现在还活着尚且如此,等我死后,你还不成了他们的案上鱼肉。现在东宫没有嫡妻,等皇上千秋万岁之后,难道你们兄弟还要向那个云昭训跪拜问安,一想到这儿我就无比心痛!”
独孤伽罗皇后的这番情绪发泄,反而让晋王杨广暗自欢喜,因为他知道母后是偏向自己的。
就这样,独孤伽罗皇后和晋王杨广在一片悲伤当中达成共识,那就是“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

然而,晋王杨广内心深知,太子杨勇当了那么多年太子,势力遍布整个朝野,不是说推翻就能推翻的,必须要寻找一个在朝堂上位高权重的政治盟友。
很快,晋王杨广就拉拢了一个人,他就是尚书右仆射杨素。
杨素在朝中大臣当中的地位仅仅次于尚书左仆射高颎,有了他的支持,独孤伽罗皇后不再是孤军奋战,晋王杨广也多了一个强劲的得力帮手,他们三人共同推进废立太子的事宜。
虽然太子杨勇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正在失去隋文帝和独孤伽罗皇后的宠信,以及朝堂之上支持自己的力量逐步衰落,但他并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
因为太子杨勇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动自己的支持力量,更不知道应该如何主动发起反击,几乎是坐在那里等待危险逼近。

晋王杨广和杨素经过商量,他们认为,尚书左仆射高颎是太子杨勇的最大支持者,而且两人又是儿女亲家关系,想要打垮太子杨勇,就必须要先把高颎扳倒。
只要扳倒了高颎,太子杨勇在朝堂之上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政治援手。
不久之后,就爆发了一场“王世积案”。
王世积当时担任凉州总管,他曾经是北周时期的大臣,一介武夫出身,头脑比较简单。他曾经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因犯了罪,遭到了官府通缉,皇甫孝谐就跑来想要投奔王世积。
然而,王世积不愿多管闲事,没有收留皇甫孝谐。

隋文帝
皇甫孝谐被官府抓捕之后,被判发配到了桂州,他从心眼里恨透了王世积,于是就主动诬告王世积“企图谋反”。
由于皇甫孝谐拿不出任何证据,官府也不能拿王世积怎么样。
但是,晋王杨广和杨素经过调查,却意外翻出了王世积和高颎曾经来往的老账,于是开始为王世积罗织罪名,企图借助“王世积案”来扳倒高颎。
在晋王杨广和杨素的指使下,御史大夫向隋文帝呈上一道弹劾王世积的奏折,奏折当中写道:
“王世积身为前朝大臣,对本朝心存不满,屯集兵马,企图谋反。”

除此之外,御史大夫还把高颎拉下了水,声称:“高颎和王世积交往密切,他们互相发泄对本朝的不满,高颎还接受了王世积赠送的河西宝马!”
虽然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本就生性多疑的隋文帝还是相信了,他当即下令处死王世积。
而对于高颎的处置,隋文帝念在他辅佐自己将近二十年的份上,只是免去了他尚书左仆射的职务,依然保留齐国公的爵位,让他赋闲回家。
即便如此,晋王杨广和杨素还是不满意,他们继续乘胜追击,不给高颎一丝喘息的机会。
很快,晋王杨广买通了高颎身边的人,让他举报高颎的儿子、太子杨勇的女婿高表仁。

那人在举报信当中写道:“高表仁曾在家里劝慰父亲高颎说:司马懿当初称病不朝,最终获得了天下,父亲现在就和当年司马懿的遭遇一样,焉知非福!”
众所皆知,司马懿可是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政权,如果高表仁真的是拿父亲高颎和司马懿相提并论,显然是心存谋逆之心。
高表仁长期生活在宰相家庭,深知官场的险恶,他自然明白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其实,无论是高表仁真的说了这样的话也好,还是被人诬陷也罢,对于生性多疑的隋文帝来说,凡是威胁到隋朝政权的人,他都是极为敏感的。

因此,隋文帝看了那封举报信之后,顿时雷霆大怒,不管是不是真的,先把高颎和高表仁父子两人逮捕起来再说。
就在高颎和高表仁父子两人接受审讯的同时,晋王杨广和杨素早买通了负责审讯的官员,故意把口供进行篡改。
一切都在朝着对高颎和高表仁父子两人不利的方向发展......
没过几天,审讯就有了结果,不仅证实了高表仁确实说过那些大逆不道的话,还审讯出了更加致命的言论,那就是“有人对高频说,明年国有大丧,十七十八年皇帝在大厄,十九年不可过”。
此时正是开皇十九年,分明就是在诅咒隋文帝难以活过今年。

晋王杨广和杨素竟然使用如此恶毒的下三滥手段,简直就是要把高颎和高表仁父子两人置于死地。
看到这份审讯结果,尽管已经足以将高颎和高表仁父子两人斩首示众,但是隋文帝还是不忍心处死他们,于是将他们逐出京城,削职为民。
高颎离开了政治朝堂之后,尚书右仆射杨素顶替了他的职位,升任尚书左仆射。
随着高颎被削职为民,太子杨勇在朝堂之上失去了一个强力支持,他此时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太子杨勇内心深知,晋王杨广和新上任的尚书左仆射杨素处处针对自己,目的就是要扳倒自己,而自己又失去了父皇和母后的信任,父皇和母后时刻想要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

想到这些,太子杨勇的心里充满了担心和害怕。
由于太子杨勇长期在安逸的生活当中,他并没有学会如何展开政治斗争,也没有学会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实施反击。
相反,就在这危急的紧要关头,太子杨勇反而做了许多看似荒唐的举动。
当时,有一个名叫王辅贤的人善于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太子杨勇听说以后,马上派人将他请到太子居住的东宫,让他帮自己算一算前程如何。
王辅贤掐指一算,说道:“白虹贯东宫门,太白袭月,皇太子废退之象也!”

隋文帝画像
太子杨勇一听非常震惊,连忙问道:“我应该怎么办呢?”
于是,王辅贤就说出了许多破解的方法,首先用铜铁打造了很多兵器,摆在东宫里面,用来抵御天象。
除此之外,王辅贤还让太子杨勇在东宫的后园里面建立庶人村,吃住都要住在庶人村,要吃粗茶淡饭,要穿朴素衣服,这样就可以躲过天象。
隋文帝得知太子杨勇的这种行为之后,认为太子杨勇内心的情绪状态比较严重,他就派出杨素前往东宫做太子杨勇的思想工作。

可想而知,杨素本来就想把太子杨勇扳倒,隋文帝还派他前去,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得知隋文帝派杨素前来东宫,太子杨勇马上整理好衣服,等待杨素的到来。
可是,老谋深算的杨素走到东宫门口,就是不进来,也不让人通报,这样一直拖了很长时间。
杨素的目的是,故意让太子杨勇在东宫等着,使劲消磨他的性子,等他性子消磨殆尽的时候再走进去,这样他就会变得十分生气。
过了好大一会之后,杨素才走进东宫的大门,此时的太子杨勇已经被激怒,两人交谈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脸色。

于是,杨素回去之后,就在隋文帝身边挑拨离间说道:“太子如今的怨望很深,情绪非常不好,恐怕会有其它的变故,皇上还是要早做提防为好!”
听完杨素的话,隋文帝更加加深了对太子杨勇的猜疑。
与此同时,独孤伽罗皇后一直没有停止派人监视太子杨勇,还把在东宫监视到的大事小情都以负面形式传递给隋文帝。
再加上独孤伽罗皇后在一旁煽风点火,隋文帝更加对太子杨勇感到不满。
为了防范太子杨勇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隋文帝亲自在东宫安插了许多眼线,时刻观察太子杨勇的一举一动。

不仅如此,隋文帝还把负责守卫东宫的所有武装力量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甚至还把东宫的健硕侍卫调离出去,只留下一些年老力衰的侍卫。
当时的隋文帝已经六十岁,在隋朝算得上高龄了,猜忌心理极重,《隋书》当中记载他是“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
到了暮年的隋文帝只是“喜怒无常”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他还“不复依准科律”,不顾隋朝律法,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政治斗争,已经让暮年的隋文帝逐渐丧失了理智。

除此之外,此时的隋文帝不希望听到不好的消息,一旦有不好消息传来,那就是一个字“杀”。他希望天下的官员和百姓都为他歌功颂德,哪怕是违心的齐声高唱,这就是他想要的“开皇盛世”。
既然天下已经是一片太平盛世,晚年的隋文帝就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养生”上面。
当杨素在陕西凤翔主持修建完成仁寿宫之后,隋文帝经常去那里度假,每次居住的时间特别长久,远离了政治中心,从而就减少了对隋朝国都的控制。
这样一来,隋文帝不在国都,更加方便于晋王杨广和杨素在国都搞小动作,太子杨勇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为了彻底扳倒太子杨勇,晋王杨广和杨素决定实施致命一击,他们派人威胁太子杨勇身边的亲信姬威说:“皇上已经草拟好了密诏,要废掉杨勇,改立晋王为太子,如果你能投靠晋王,前面就有大富贵等待着你,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摆在姬威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答应,要么死亡,他没有什么犹豫,果断同意了充当东宫里面的内应。
姬戚经常窥探太子杨勇的一举一动,并且不断加以诽谤和诬陷,在废掉太子杨勇的事情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一事,在《隋书》当中有着一段非常详细的描述: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九月,隋文帝结束了在仁寿宫的休养返回京城。第二天,隋文帝就在大兴殿召集群臣,要公布一个重大消息。他严肃地对东宫的官属说:‘我每次从仁寿宫返回京师,沿途都要加强安全护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仿佛在敌国一般,我担心有人加害呀!睡觉都不敢脱衣服,昨天我得了痢疾,晚上本来想去后殿上厕所,因为担心有危险,硬是去前殿方便的,难道这一切都不是你们这些人在坏我国家吗?’”

隋文帝的这番话一出,把下面的官员吓出一身冷汗,大家只是互相观看,却没有一个人敢吱声。
就在这个时候,隋文帝突然继续说道:“把太子左庶子唐令则抓捕起来,交到刑部严加审讯。”
除了唐令则之外,同时遭到逮捕的还有几个东宫的主要官员,几乎都是太子杨勇的心腹。
接着,隋文帝让杨素宣读太子杨勇的罪状,杨素故意添油加醋地说道:“臣之前奉皇上旨意,令皇太子搜查刘居士余党,太子奉诏之后非常气愤,对臣说:‘刘居士党羽都经伏法,让我到哪儿去搜查,如果大事不遂,我先被杀,皇上现在待我还不如那几个弟弟,没有一件事儿能让我自由。’”

在杨素的煽风点火下,隋文帝更加生气,怒斥道:“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隋文帝接着说道:“太子不堪承嗣久矣,皇后一直劝我废了他,我考虑他是嫡长子,希望他能渐渐改正,一直隐忍至今,想不到他变本加厉,越来越荒唐了,今天我就要废黜太子,以安天下。”
其实,宫中早就已经流传出了要废掉太子杨勇的流言蜚语,这一刻终于从隋文帝的口中说了出来。
尽管朝廷当中仍有许多大臣替太子杨勇求情,但终究还是没有让隋文帝收回成命。太子杨勇被废之后,囚禁于东宫,隋炀帝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