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标普发布报告称,应碧桂园公司要求,撤销其发行人信用评级。对此,碧桂园方面表示,公司当前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销售指标稳中向好,和标普的“分手”是经过“友好协商”。
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并不是唯一一家与国际评级机构主动“分手”的房企。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去年以来,共有中国恒大、新城 控股、融信中国、金科 股份、景瑞控股等70家房企向三大评级机构提出申请撤销评级,而世茂集团、融创 中国等房企目前仅与三大机构中某一家保留了合作关系。
是什么原因让房企对评级机构都避之不及?
从积极回应到撤销
评级机构对房企的“狙击”从去年已开始。
来自克而瑞不完全统计,2021年10月,穆迪前后共下调了29家房企的信用评级或展望,其中18日、19日集中下调高达20家。
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开报道显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参评房企评级或展望高达250次,且被下调的对象除了已经出险的房企,不少被列为示范企业的民营房企也在其中,例如旭辉控股、新城 控股。
面对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房企选择积极回应。3月14日,瑞银发布研究报告,将旭辉控股股票的评级由“买入”调整至“中性”,指出其合作方和表外负债存在的风险。对此,旭辉立刻反击称,自去年已启动风险合作方分类管理,项目层面的现金流管控和股权层面的归边,对出险公司项目已基本完成谈判。
6月22日,穆迪宣布将碧桂园的主体评级调整为Ba1,评级展望为负面,并决定保持公司债项评级与主体评级一致。碧桂园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本次调整主要是穆迪针对行业销售及融资环境改善速度不及预期所做出的评级调整动作,公司目前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稳定,现金流充裕。
8月23日,穆迪发报告称将复星国际的企业家族评级调至B1,评级展望为负面。复星回应表示,复星经营情况平稳,得益于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账面资金充裕,和金融机构关系稳定,多元化融资渠道畅通,本次评级调整不影响复星的偿债能力。
随着评级机构开启新一轮评级下调潮,越来越多房企以撤销评级表达自己的不满。6月20日,穆迪宣布将海伦堡发行人评级从B2下调至Caa1,债项评级由B3下调至Caa2,展望为负面。对此,海伦堡认为,穆迪并没有充分了解公司的情况就做出片面结论下调评级,这一观点和行动不能反映公司当前以及未来经营和财务状况,因此海伦堡申请了撤销评级。
海伦堡还表示,自2021年以来,穆迪多次对房企进行无差别的评级下调,令市场风声鹤唳。公司认为,这些评级决定主要基于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评价和预期过于悲观的负面看法。
8月9日,合景泰富主动退出了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信用评级。合景泰富认为境外评级机构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评价与预期过于悲观,忽略了房企偿付债务的努力。
碧桂园在退出标普评级的声明中也表示,考虑在本轮行业下行期,境外评级机构反映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悲观预期和负面评价,难以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
及时止损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认为,从整体市场来看,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加速了“降负债、去杠杆”的速度,整体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房地产市场预期严重转弱。从个体房企来看,下半年以来销售、融资均受阻,前期过度使用杠杆、急速扩张的企业无法及时调整经营节奏,到期债务无力偿还,流动性风险加剧。因此评级机构对于房企给予多次评级下调。
而对于多次下调评级的影响,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表示,评级机构评级在海外债发行中主要起到为投资者提供参考的作用,但评级逐渐成为房企债务的推进器。比如,对于尚未直接违约的房企来说,评级下调有可能触发债项的提前偿还条款,短时间内加剧企业的偿债压力,同时还可能增加了房企再融资的难度和资金成本。除此之外,还会加剧房企的市场舆论压力,进而影响销售情况。截至目前,已有多家房企选择及时止损,撤销评级合作。尤其是当前评级机构评级并未发挥显著积极作用,反而评级下调还会诱发多环节的负面影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政策层面对房企融资的收紧和限制,房企融资渠道出现短缺,国内房企为了高速发展往往选择到国外去发债,但随着出险房企的增加,房企海外债融资正在减少。据中指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1-10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7535.5亿元,海外债占比仅为2.3%,10月单月无新发行。因此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在此时似乎也成了“鸡肋”。
上半年不是佛山市属国企给他输两波血都已经暴雷了
我之前就说碧桂园不行,好多人还喷我
内部人士知道,这些房企都是以钢筋混凝土为幌子的金融公司,都是玩杠杆和金融,早晚把自己玩死
我一直以为福州项目基本搞定了,没想到还是被人拿出来搞了
标普:碧桂园已经不值钱了 碧桂园:标普,你已经没用了。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自己在国内能发债,需要看这些外资评级机构脸色
没了评级,就没了融资。没了融资,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