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本是天上的神仙,怎么会跟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扯上关系呢?
老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中国的神仙体系里,由历史人物演变为神明的,最明显的要数老子。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dan),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国家典籍藏书的官员)。传说老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好学的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老子看到周王室日益衰微,就辞去官职向西方前行。经过函谷关时,应函谷关令尹喜的邀请,作《道德五千言》(即《道德经》)和秦国以后预言。出关后,就再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了。可见,当时老子主要是作为思想家留名青史,还没有被神化。老子的思想价值及对中国的贡献,用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话来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颗烂掉了根的大树。”自从老子的学说产生以后,研究老子及其专著的风气流行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信仰。
西汉初年,刘邦结束了秦国的战乱,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以他为代表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以黄老思想治理天下,把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作为治国的根本,不过多干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有很大改善。老子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社会古据重要地位。东汉顺帝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初名张陵)利用道家思想,在四川鹤鸣山创立正一道(又叫天师道),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自称得到了“桂下史的真传”,老子被神化为道教的教主。
葛洪《神仙传》说:张陵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骏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
张道陵是道教天师教第一代天师,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天师人。他是汉代留侯张良的第八代子孙。当他七岁的时候,就阅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二篇。长大成人后,进入太学学习。他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知识渊博,慕名而来跟他求学的有一千多人。但他觉得平生所学习的治国安邦的道理,对延长生命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就弃官归隐山林。后来,听说四川的民风淳朴,容易教化,就到鹄鸣山(又称鹤鸣山)修道。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有自称为“柱下史”或“东海小童”的仙人带领众多随从前来授予其“正一道”的道法。据说这位来自天上的“柱下史”,就是先秦思想家老子(根据典籍记载,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经过老子的点化,张道陵创立了道教的第一个派别“正一道”。这样一来,本来是思想家的老子被神化。同时,张陵撰写《老子想尔注》一书,宣扬道教的教义。《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张道陵认为,“一”就是道,“道”也是“一”。“道”“一散形变成气,凝聚成形就是“太上老君”。他将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是生养万物的神灵。《老子想尔注》是道教典籍中最早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的。老子被神化后,关于老子出生的灵异故事开始出现。葛洪《神仙传》卷一讲述了老子出生时的神奇。一般“李”为姓。来说,婴儿在母亲身体里孕育的时间为十个月,老子在母亲肚子里待了七十二年才娜娜来到人世间。出生的时候,他从母亲腋下钻出,头发雪白,会说话,指着李子树告诉家人,他以李树的“李”为姓。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面临佛教的挑战。佛教讲究“因果轮回”“三生报应”,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相对应的,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进行管制。道教徒感觉本教只信奉一尊神,太势单力薄了,就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是哪三尊神呢?就是玉清、上清、太清。其中,太清就是太上老君,也是道德天尊,排在三位神仙的最后。还有一种说法,玉清、上清、太清都是由老子化生的,老子是至高无上的神。
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在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二回有体现: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在“陷仙门”斗法,难分难解的时候,太上老君将坐骑青牛轻轻拎起来,跳出“陷仙门”,推开头上的帽子,头顶出现三道气,三道气化出三个人:上清、玉清、太清。通天教主不认识老子化生的三清,迷惑慌乱中,老子趁机进攻,逐渐占据上风。
东汉末年,道教与佛教抗争白热化,出现了“老子化胡”说。“老子化胡”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层是老子到印度或西域化身为释迦牟尼,成为佛教的始祖;另一层为老子到印度或西域教化胡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不论是老子化生为释迦牟尼,还是老子到印度、西域教化胡人,充当释迦牟尼的师傅,都是为了表明佛教源于道教,道教的地位比佛教要高。
东晋王嘉编撰的小说《拾遗记》所塑造的老子,已开始与佛教徒有所接触。为了帮助老子撰写《道德经》,浮提国主动送来两位神通广大擅长书法的奇人。他们一会儿变成白发老头,一会儿变成黑发少年,有时又隐藏身体露出影子,有时只听到声音却看不见身形,奇妙异常。他们从袖子里面拿出四寸高的铜壶,铜壶里装有像漆一样的墨汁。这墨汁如果洒到地上、石头上,会变成古代的篆书、隶书、科斗文等各种文字。他们不分昼夜,尽心竭力地帮助老子编写书籍,直到精疲力竭。等到铜壶里的墨汁用完,这两个人就剖开胸膛,用滴出的鲜血代替墨汁写字。晚上,还轮流把头骨钻开取出脑髓,用脑髓照明。等到脑髓和心血都用完了,就从怀里掏出装有红色粉末的药管,把药末涂到身上,骨头马上就合拢了,跟以前一模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完成了长达十万多字的《道德经》。老子对他们说,这本书写得太紧杂了,要删除那些多余的部分,只保存五千字。《道德经》写完后,这两位奇人也就消失不见了。
《拾遗记》描写了《道德经》触目惊心的成书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异域浮提国人书写的神异。剖胸取出鲜血写字,钻齐头骨取脑髓燃烧照明,伤口涂上膏药,即完好如初。这种技术即使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这充分展现了古人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拾遗记》开创了小说等文学作品神化老子的先例,受此影响,后世涌现了诸多书写老子神异的作品。
唐宋时期,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竭力推崇老君、神化老子,老百姓对于太上老君的信仰达到高潮,太上老君的创世主神地位也得到强化。宋朝时期,谢守灏编辑《混元圣纪》书,收集、整理了老君创世信仰的经书,收罗了老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神迹和灵迹。这样,老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至高无上的众神之尊主。此时期,还有老子“八十一化身之说”,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变成了老君的化身,如盘古、伏羲、女娲等,都变成了老子化身。凡人成仙,需要太上老君的度化;神仙想保留仙籍,需要太上老君组织的考核。
唐代社光庭《墉城集仙录》中的李真多就是在老子的引渡下成仙:李真多是神仙李脱的妹妹,她随着哥哥在绵竹山中修炼道术。小的时候她就不同于寻常,喜欢玄虚奥秘的道理,天生就有仙风道姿。李真多修行了几百年,模样却像二十岁左右的人。端庄的神情,严肃的气概,绝尘的风骨,让人不敢正眼去看。李真多的修行,得到了太上老君的首肯。后来,太上老君和玄古三师降临渡引她,使她先于李脱而白日升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道教倒尊重女性。道教中位列仙班的,不少都是女性。
宋洪迈《夷坚志》补卷第十六“太清宫试论”,太上老君考核天上神仙的仙籍及担任仙官的政绩,决定他们在仙宫的去留及升迁:张勋本来是浙东安抚司的一名参议官,由于积累了很多德行,壮年的时候就被天庭召入担任仙职。天上虽好,但家中妻小很让张勋牵挂。他回到家中经常附身在小儿子身上,跟家人相见。不过,他回到人间时往往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场面很吓人。张勋对待工作的勤恳、公正无私,得到了太上老君的赏识。在有一年八月份的秋天,他参加了太上老君召集所有神仙的考试,成绩为优等,职位获得了升迁。职位升迁的代价,就是他不能再回到人间,只能委托其他仙人代他到凡间看望家人。
明清时期,道教在社会的影响力开始衰落,佛教占据上风,但仍然进一步广泛传播,太上老君频频出现于小说。如明代清溪道人《禅真逸史》第六回“说风情赵尼画策赴佛会赛玉中机”:沈全不供奉神仙,也不相信因果报应。他说,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神仙,人就不需要种地,也不需要卖苦力,更不需要吃饭喝水,所有问题都可以仰仗神仙得到解决。人人之所以争名夺利,就是因为没有神仙,衣食住行等都需要靠自己。儒家思想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赵婆伶牙俐齿,对沈全的话进行反驳。她说,世界上共有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每教信奉的神灵各不相同:道教信奉太上老君,佛教信佛,而儒教信奉孔子,实际上三教是一教。盘古还没有出生,佛就已经出世了,太上老君、孔子都只是佛的化身。赵婆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太上老君的看法:太上老君地位不及盘古,佛教中的佛远比太上老君尊贵。
在《西游记》中,作者在很多场合也表露出对太上老君的尊崇。如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孙悟空不服玉帝管教,大闹天宫,冒犯了天界的威严。玉帝命大力鬼王派出真君二郎神与六兄弟到人间捉拿。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等神仙在灵霄殿观战,很长时间二郎神都没有回来,玉帝开始着急起来,反复说:“二郎神去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没有人回报?”观音双手合掌说:“既然玉帝想知道真实情况,请和我一起到南天门外去看看虚实。”玉帝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去看看吧。”来到南天门,只见天罗地网,天兵天将已经将花果山团团包围。著萨开口对太上老君说:“我推荐的二郎神很不错吧?现在孙悟空已经被围困住了,只是没有将他抓住。我助二郎神一臂之力,肯定能将他拿下。”太上老君说:“菩萨用什么法器?怎样帮助一郎神呢?”观音菩萨说:“我将净瓶中的杨柳抛在那猴子的头上即使不能打死他,也能让他摔一跤,二郎神就有机会将他抓住。太上老君说:“你的瓶子是陶瓷的,能打中当然好,万一打不中,或者撞到了金箍棒,瓶子就碎了。你先不动手,我来。”观音著萨说:“你有什么兵器?”太上老君说:“金刚琢。”话刚说完,太上老君拿出金刚琢往孙悟空头上一扔,就把悟空套住了。这个金刚琢来历不凡,用锟钢、还丹炼成,很有灵性,水火不侵,能套取任何东西。当年,老子过函谷关教化胡人的时候,它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对老子“化胡化佛”的肯定,无意中流露出对老子的推崇。
又如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孙悟空与南山大王豹子精对骂:你这个大胆的毛团,你有几岁?胆敢称南山大王?太上老君才是开天辟地的祖师,他尚且坐在太清神的右边;如来佛是治理天上人间的最高神,也只能坐在大鹏金翅鸟的下面;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他也仅仅称呼自己为夫子。这段话把太上老君的功绩推得很高,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却是太上老君地位降低的讯息。太上老君不是最高的神灵,他位居太清神之下。《封神演义》中也是如此。太上老君虽是八景宫最高的神仙,但在他之上还有鸿钧道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都只是鸿钧道人的徒弟。
在《拾遗记》《神仙传》《禅真逸史》《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代小说中,太上老君逐渐被广大民众信仰与熟知。太上老君由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老子逐渐被神化,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到了唐代,道教在民间盛极一时,影响很大。刚好唐代的统治者跟老子同姓,为了提高、巩固统治,唐代的皇帝将自己神化为老子的后代,尊太上老君为先祖,对太上老君的信仰达到高潮。宋代统治者依旧信奉太上老君,这个时期的道教对老子图像进行了深化,产生了《老子八十一化图》。明清时期,伴随着道教影响的减弱,太上老君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太上老君虽仍然作为开天辟地的创始者出现,但在他之上还有更尊贵的神灵。不管太上老君地位怎样变化,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天,仍然是被中华民众所信仰的一位很重要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