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无偿献血了?有偿献血是解决方案吗?

史点有风情 2025-04-02 03:38:38

自世卫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各国血液和血液制品应通过自愿无偿捐献的方式实现自给自足的建议后。大多数国家都依据世卫组织的建议来制定和执行血液政策。

最近几年,我国无偿献血参与率增长趋缓,一些城市甚至出现“血荒”现象。在北京、天津的多家医院门口或卫生间内,贴着“互助献血”的小广告,“爱心补助”等社交群在网上长期存在。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无偿献血了?有偿献血可以解决血荒的问题吗?

1、公众对献血流程与用血费用的误解

许多人对“献血无偿,用血收费”的制度存在认知偏差,误认为血液被“商业化”牟利。实际上,用血费用主要用于覆盖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和运输成本。例如,一袋血液需经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7项病原体检测,并需在严格温控环境下保存,这些环节的人力和设备成本高昂。然而,这种信息未充分普及,导致部分公众对献血积极性受挫。

2、献血者权益保障不足

尽管《献血法》规定献血者及其亲属可享受用血费用减免,但部分地区报销流程繁琐,甚至存在“先付费后报销”的障碍。例如,甘肃省虽推行了直接减免政策,但其他省份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此外,献血者健康跟踪和后续关怀机制的缺失,也让部分人担忧献血后的身体恢复问题。

3、献血宣传与激励机制滞后

无偿献血的宣传多停留在“爱心奉献”层面,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例如,公众普遍不了解献血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健康益处。同时,激励机制单一,仅有部分城市对长期献血者提供公共交通优惠或景区门票减免,难以形成长效吸引力。

此外,献血资源分布不均,一线城市献血率高,而偏远地区常面临“无血可用”的困境。这些问题削弱了公众对献血体系的信任。

有偿献血的潜在风险

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提倡无偿献血,美国是个例外,不但允许有偿献血还是全球最大的血液制品出口国家。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美国血液及抗血清的出口总额为494亿美元,位列美国出口商品的第六位,超过了汽车零配件和芯片。在2024年前11个月,血液及抗血清出口额增加到514亿美元,预计全年高达550亿美元。

根据英国《卫报》报道,每年约有2000万美国人出售自己的血浆,全美有1000多家合法经营的营利性献血机构,这造就了美国庞大的血液产业链。另一方面,有偿献血也增添了潜在的风险。比较知名的例子有,在上世纪70-90年代,约有3万多英国人因使用了从美国国进口的受污染血液制品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至今已造成约3000人死亡。

可见,一旦国内放开有偿献血极有可能催生“卖血经济”,导致献血者为获取报酬隐瞒病史或重复献血。历史经验表明,有偿献血者感染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偿献血者。

若有偿献血普及,高收入群体可能通过支付报酬垄断血液资源,而贫困人群则被迫成为“血液商品”的提供者。这种剥削性结构不仅违背医疗伦理,还会加剧社会不公。

合肥激励举措值得借鉴

为了提高民众的献血积极性,一些城市出台了激励措施,倒是非常值得借鉴。比如在安徽合肥,无偿献血10次(献血量200ml为1次)及以上的献血者或在省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1次及以上的捐献者,在合肥可免费游览市级及以下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免费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位每天停放一次且停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免交驻肥省属公立医疗机构、市(县)属公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诊查费。

数据显示,合肥2023年全年血液采集总量20.91万单位,历史性超过40吨,同比增长8.3%,位列全省第一。在过去的2024年,合肥无偿献血采集量达13万人次,占全省献血总量的五分之一多。

正如《献血法》的立法初衷,血液不应是商品,而是生命的礼物。唯有坚守这一原则,才能让“血荒”成为历史,让爱心真正畅通无阻。

0 阅读:0

史点有风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