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交政策现双轨困局亲美派与强硬派博弈升级

吕露谈 2025-03-27 17:05:07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公开表态"愿通过多种渠道与美国间接对话",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拒绝任何形式接触"的立场形成鲜明对立新华网。这种政府与宗教领袖的公开分歧,暴露出伊朗在伊核协议到期压力下的战略迷茫。

伊朗宪法框架下,最高领袖掌握外交决策权,总统及外长负责具体执行。但阿拉格齐此次突破常规,在未获宗教领袖首肯情况下释放接触信号,反映出行政系统的焦虑。据伊朗议会外交委员会披露,政府已启动"第二轨道外交",通过阿曼、卡塔尔等中间人向美方传递信息中国一带一路网。

美总统特朗普致信哈梅内伊事件,成为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索。尽管宗教领袖办公室未予置评,但政府方面承认收到信件并着手草拟回函央视新闻。这种差异化应对,凸显德黑兰权力结构的裂隙,强硬派坚持"先解除制裁再对话",而务实派主张"以接触促解禁"。

随着伊核协议到期,伊朗面临关键抉择。制裁导致原油出口量从250万桶/日骤降至60万桶,通货膨胀率飙升至47%新华财经。总统莱希虽公开宣称"已储备足够抗压能力",但央行数据显示外汇储备较三年前缩水62%,被迫启动黄金出口应急机制。

沙特与伊朗建交后,也门胡塞武装对沙特的导弹袭击减少78%瑞士资讯。这种缓和态势削弱了强硬派的"外部威胁论",为务实派争取到更大政策空间。

最高领袖办公室近期秘密召见革命卫队高层,强调"维护战略决策统一性"澎湃新闻。分析人士指出,若政府持续突破宗教红线,可能触发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干预。1981年总统拉贾伊遭弹劾下台的历史警示,此刻显得尤为现实。

在这场牵动中东命运的博弈中,德黑兰的钟摆仍在强硬与务实间摇摆。当阿拉格齐在联合国强调"对话必要性"时,革命卫队同时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实弹演习。这种矛盾共存的奇特景象,恰是伊朗现行体制的生动写照。

0 阅读:6

吕露谈

简介:视野之内皆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