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泡泡玛特去年年会的照片。
当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登上舞台时,全场的气氛掀至高潮,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却犹如巨石砸向水面,给泡泡玛特的老板王宁听出一身冷汗。
郭麒麟面带笑意,调侃的说道:“特别高兴能参加这咱们境内最大的博彩公司的年会。”
这句戳中了全场的笑点,也砸中了王宁的心脏。
话还没落地,王宁就上前接过话筒解释,“你这话容易引起歧义啊,我们可是全世界最大的潮玩公司!”
泡泡玛特的盲盒和博彩确实不是一个东西,不过,盲盒的赚钱能力也确实让许多行业望尘莫及,20-23年的毛利率轻松碾压拉斯维加斯赌场的平均毛利率。
去年,泡泡玛特的股价表现更是逆天,一年时间涨幅350%。
很难想象,现在如日中天的泡泡玛特,在十五年前只是一家类似名创优品的小型零售店,很长时间属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困难时帐上的资金甚至发不出员工的工资。
从亏损千万,到营收百亿,究竟是什么,让泡泡玛特从一度被唱衰的潮玩品牌,变成如今资本市场的宠儿?
2010年,北京中关村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泡泡玛特正式开业。
起初这只是一家卖潮流杂货的玩具店,类似于屈臣氏或者高端版的名创优品。
然而,这一行门槛太低,不断有新的竞争对手诞生抢占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里,泡泡玛特都不赚钱,甚至一度出现资金紧张、发不出工资的危机。
直到2014年年底,泡泡玛特代理的一款日本潮流玩具——Sonny Angel忽然畅销,才给泡泡玛特带去了转机。
经过一番调研,王宁发现这款潮流玩具,契合了消费者的“收集心态”,因为其盲盒的神秘属性,用户只有买到手拆开才知道是哪一款,为了拿到自己心仪的玩偶,用户自发交换,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社交属性和粉丝文化。
王宁意识到,盲盒潮玩可能是未来的大趋势。2016年,泡泡玛特发行了Molly星座系列盲盒,开卖当天的200套预售商品4秒内就被抢光,其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泡泡玛特的潮玩帝国,也就是在这时,拉开了序幕。
其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盲盒经济+IP驱动+全渠道生态”,有点像乐高和迪士尼的结合体。
迪士尼是基于IP的公司,泡泡玛特也是如此,它创造IP,然后基于IP做变现,
问题来了,泡泡玛特的潮玩,知名度可能比不上米老鼠或者马里奥,为什么还有大把顾客愿意为其买单?
业内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最好选择自带故事的超级IP,像迪士尼、哈利波特都是先有故事再做衍生和周边,消费者出于收藏或者情怀也愿意买单。
而泡泡玛特另辟蹊径,他们挖掘了一批有才华但是知名度不高的小众艺术家,收购对方的IP再进行产品化,就像乐高一样,集产品设计、开发、渠道为一体,用产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设计吸引消费者。
labubu是开朗的精灵,调皮可爱,molly是才华横溢的小画家,鬼马傲娇,小野则与孤独敏感对话,多种不同的形象,以引发用户的情绪共鸣。
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放到泡泡玛特自己的门店、自动贩卖机和电商等渠道进行销售。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IP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它的本质是一种情绪消费品,而情绪又是最不稳定的东西。
迪士尼是依赖一部部动画作品和乐园实体盈利,那缺少这两个要素的泡泡玛特如何持续制造爆款IP呢?
答案是平台化。
王宁表示,“我们有开发产品的工业能力、渠道能力和市场能力,一些IP突然火了,我们就可以马上去跟这个IP合作,平台化会帮助你获得和这个世界最流行的IP合作的机会。”
泡泡玛特一直在全世界寻求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将他们的设计做成产品,版权归自己,艺术家从中拿分成。
在平台上,旧IP持续运营,时不时推出新款式,延长生命周期,新IP暴力输出,抢占市场,在消费者面前“刷脸”来维持整个平台的热度。
截止到2024年,泡泡玛特共计拥有12个自有IP,合作了25个独家IP和56个非独家IP。
达成泡泡玛特百亿营收成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海外市场对它的认可。
去年,泡泡玛特海外营收达50.7亿,占到总营收的四成。
和其他企业的出海模式不同,它深知“轻重缓急”。
总部先派出小分队到新国家支援开店,第一家店倾注大量心血,从选址到运营,手把手教会当地团队,第二家稍减,最终全部交给当地团队,像攻略游戏一样,精英开荒,本土扩张。
泡泡玛特还给海外市场排了优先级,“近”的市场优先,“熟”的文化先行,距离较近、文化相似的东南亚,就是其出海的桥头堡。
回头看泡泡玛特的商业之路,洞察的不止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还有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当世界变幻不断,手中的小手办,或许能给我们一丝温暖的慰藉。
作者: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