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百官行述一事,年羹尧成了最大的赢家。
几百万两的雪花银进了兜不说,仕途之路还有了质的飞跃,从原本的四川提督,被晋升为四川巡抚,成了掌握一省生杀大权的封疆大吏。
年羹尧能走到这一步,虽然离不开站队老四的缘故,但不可否认的是,没飘之前的年羹尧,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进士出身,能文能武,杀伐决断,且善于把握时机表现自己。
不仅如此,年羹尧还是个深谙官场之道与人情世故的高手。
这一点,在前往四川赴任之前,主动提出带走李卫一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巧合?故意为之?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偶然和巧合,所有的巧合都是刻意安排,而李卫与翠儿钻小树林一事,亦是如此。
老四烧毁百官行述之后,留守上书房的大臣马齐,按职责向康熙汇报了此事。
感叹大清朝的吏治如此腐败的同时,康熙对此事产生了质疑。
质疑点很明确:这么大的事,老四胤禛不仅事前不请奏,事后也不主动上报。更不合常理的是,监国的太子胤礽,以及八爷党成员同样没有动静。
要说这里面没有点故事,康熙自然不信。
对此,张廷玉的建议是,将当事人之一年羹尧召到南京问询实情。
随即康熙下旨:
“年羹尧升四川巡抚,叫他接旨后即刻到南京行宫见朕。”
那么问题来了:询问就询问,为啥康熙突然要给年羹尧升官?
这里涉及两个原因:
其一,借此表明对老四火烧百官行述一事的默许与认可。
对于老四火烧百官行述,康熙虽然心存疑虑,但心里还是认可老四的做法的。
可如今为了弄清实情,他需要召见年羹尧一问究竟,这就很容易引发一些人的联想,认为他要追究责任或者彻查此事,从而衍生不必要的麻烦。
而提拔年羹尧,不仅变相表达了对老四此举的认可,还能弱化召见年羹尧这一决定的影响,毕竟年羹尧是受封封疆,按流程规矩康熙召见他合情合理。
其二,有敲打年羹尧之意。
这里的敲打,不是说警告年羹尧,而是要让年羹尧明白,谁才是大清朝的主人,谁才是决定他命运的人——即便你年羹尧是老四的门人,可不要忘了,你做的是大清朝的官。
这样一来,更容易从年羹尧的口中得到想要的信息。
对于康熙晋升年羹尧的举动,邬思道看得很透彻,所以在老四问及此事时,邬思道表示眼下更该考虑的不是康熙的态度,而是如何防止得志的年羹尧脱离掌控:
“我担心的不是这一次去行宫他敢乱说,我担心的是今后啊。封疆大吏,大权在握,又远处蜀地,倘若捅出篓子,便是天大的麻烦。王爷不可不未雨绸缪啊。”
邬思道口中未雨绸缪的方式,就是派个人去盯住年羹尧。
就在邬思道提出建议的当晚,发生了李卫与翠儿钻小树林被抓的事情。
很明显,这场捉“早恋”的戏码,是老四专门演给年羹尧的戏。
也就是说,无论是李卫半夜约翠儿见面,还是四福晋让高勿庸去捉早恋,亦或者是将李卫与翠儿绑在第二天年羹尧见老四的必经之路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老四的安排。
至于目的很简单:
在不捅破窗户纸的情况下,将李卫顺理成章的送到年羹尧身边,避免直接塞人的尴尬。
毕竟,年羹尧已经是封疆大吏了,老四即便心存猜忌,也不可能放在明面上说,更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这样反倒容易适得其反。
都是场面人,做事自然得讲究个体面。
那么问题来了:年羹尧知道这是老四的局吗?
太知道了!
不过他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是一场戏,而是通过一个细节发现的。
表演时刻第二天,年羹尧按规矩到老四府上辞行,并聆听一下领导对于他南京一行有何交代。
还没见到老四,年羹尧就看到了被绑在院子里的李卫和翠儿。正要询问缘由,早已“等候”多时的高勿庸及时出现给予了答案。
得知李卫与翠儿是因为钻小树林被罚,年羹尧调侃了一番之后,表示可以帮二人求求情,至于行与不行,他不敢保证。
此时,年羹尧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戏,直到看见坐在老四身边的四福晋,年羹尧才明白这里面有故事。
为啥这么说?
因为以往老四交代他任务或是安排工作,从来都是一对一的,即便旁边有人,那也只有邬思道或是老十三,绝对不会当着四福晋的面谈公事,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夺嫡之争的事。
毕竟四福晋是后宅的妇人,参与家事合理,让其参与“公事”或是旁听,显然不符合老四的性格与四爷府的规矩。
也是四福晋“不合理”的出现,让年羹尧意识到,李卫与翠儿的事很可能是冲着他来的。
毕竟李卫是四福晋派人抓的,老四想要放人,出于尊重也要知会一下四福晋,如今本尊在现场,这不明摆着告诉年羹尧,你赶快给李卫求情。
至于老四为何要安排这出戏,年羹尧心知肚明。
血洗江夏镇,他私吞了数百万银子,且没有向老四汇报,反应过来的老四势必会心生不满。如今他又被晋升为四川巡抚,老四对他有所猜忌与防备也是正常。
也就是说,年羹尧清楚,老四安排这出戏,就是为了让他把李卫带去四川,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那么明知如此,年羹尧为何还要主动提出带走李卫呢?
这便是年羹尧的精明之处。
从当时的朝局来看,老四问鼎的概率是最大的。
太子胤礽的地位岌岌可危,还有一封足以让其再度被废的信在老四的手里;老八虽然人缘好,势力大,可经历议举新太子一事,康熙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不可能让老八上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有改换门庭的想法,不仅不会有,还要想方设法的向老四表忠心,打消领导心中的不满与猜忌,巩固加深与领导的关系,进而得到更大的支持与助力。
毕竟,除了老四,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紧跟老四,他的仕途之路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而年羹尧原本的打算,是通过跟老四要佛珠这一举动来表忠心,告诉老四,他愿意成为老四的刀与阴暗面,可以不择手段的为老四扫清一切障碍。
如今发现老四安排了李卫与翠儿的事,他正好顺势而为,给老四吃一颗定心丸,这才有了年羹尧的精彩表演。
在老四交代完如何向康熙陈奏江夏镇一事之后,年羹尧一脸诚恳向老四讨要李卫:
“请主子将李卫和翠儿交给奴才。”
听罢,老四先是瞥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四福晋,然后问道:
“怎么,狗儿向你求情了?”
老四的反应让年羹尧更加笃定了自己的猜测,于是回复道:
“是。奴才并不是为他求情,奴才想,李卫这小子虽然不太守规矩,但对主子却是一片忠心,再说人也机灵,奴才带回去历练历练,日后必能为主子效力。”
年羹尧的这段回话很巧妙——领导,我可不是为李卫求情,也不是看出了您对我有所猜忌,我要带走李卫,那完全是为了帮领导您培养人才,站在您的角度为您着想。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老四知道年羹尧已经猜到了他的意图吗?
知道!
从年羹尧一开口,老四就知道年羹尧猜到了这是场戏,否则求求情即可,没必要直接提出要带走李卫。
也是因为知道年羹尧此举是在配合演戏,进而向自己表忠心,老四才会心领神会,略带笑意的看了一眼年羹尧——好你个年羹尧,还算懂事,对于你的表现与态度我很满意。
随即,老四命高勿庸给李卫和翠儿松了绑,并把这个人情给了年羹尧:
“年大人给你们求情了,他愿意带你们到四川去。你们拾掇拾掇,今天就跟年大人上路吧。”
而沉浸在剧本中的李卫,这时还不忘表演任务,痛哭流涕的表示死也要呆在老四的身边。
直到四福晋出言拿府上的规矩说事,并命高勿庸去账房支钱,给李卫和翠儿置办家当,这场心照不宣的大戏才落幕,而老四与年羹尧都达成了各自最初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大戏,除了翠儿真的不知情外,其他人早就拿到了剧本。
至于年羹尧,他的剧本上虽然没有这件事,但为了前途,为了向老四表忠心,他甘愿主动给自己加上这场戏。
年羹尧的教科书级别示范从某种角度来说,年羹尧面临的情况,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职场上或是体制内可能遇到的问题——被领导猜忌,或是不被领导信任。
对于这个问题,按照应对方式划分段位,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初入职场的小白。
不懂职场的险恶与现实,根本就没有看出领导的猜忌与不信任,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不会有任何应对措施。
这样的好处是,远离了勾心斗角,活得自在,而坏处是,升职加薪都是别人的,干的再多,付出与收获也不成正比。
二、消极应对。
看出了,也感受到了领导的猜忌,第一反应是委屈、不满,愤恨,始终沉浸在情绪中,被动且消极的面对这件事,不会主动去处理。
三、积极应对。
有过“撞南墙”的经历,对职场之道与人情世故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被领导猜忌,会第一时间着眼于如何处理,及时遏止不利于自己发展问题。
显然,年羹尧属于最后一种,而他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被领导猜忌或是不信任,是一种常态。毕竟,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不存在坚不可摧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老四的局,年羹尧没有任何不满或愤怒,而是顺势借讨要李卫打消老四的猜忌与疑虑的原因。
其次,面对领导猜忌,不能直接解释,更不能把问题挑明了。因为一旦挑明了说,不仅会显得领导心胸狭隘,而会挫伤领导的自尊,毕竟猜忌来源于觉得无法掌控。
这种用自己的心怀坦荡,来体现领导狭隘的方式,是大忌,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这也是为什么年羹尧明知这是一场戏,却甘愿配合着往下演的原因。
最后,找机会化被动为主动。
既然不能直接解释,那么就需要找个适当的时机、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打消领导的猜忌。比如主动暴露自己的弱点与缺点,让领导觉得你在他的掌控之内;比如表现出对领导“有所求”,从利害共同体的角度来打消领导猜忌……
年羹尧找老四要手串的方式,不能照搬,但是可以参考其底层逻辑——通过不经意的小事,小诉求,来达成表态的目的与效果。
年羹尧正是凭此三点,成功稳住了老四,为后续晋升陕甘总督做了良好的铺垫。
反之,如果这次他没有打消老四的疑虑,那么即便他是最佳的选择,出于猜忌与防备,老四也可能不会将他推得这么高,或是早就提前着手培养年羹尧的替代者了。
毕竟,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有才能的人很多,可愿意提拔重用有才能的人,却不多。
结语我一直非常喜欢一句话:这世上有一种赢,是我们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
我们不主动选择生活,便会被生活挑选。我们没有掌控生活的能力,就只能被别人左右,毫无还手之力。
生活从来没有义务将我们想要的东西,给予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靠脑子,靠双手,去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让我们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