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姬发带着一大帮诸侯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政权。也就在这年,武王特地分封了几百个有功劳的诸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战国时代几百个国家仅剩下了齐、楚、秦、燕、韩、赵、魏这7国存在。公元前221年,秦一口气消灭了其他6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虽然秦笑到了最后,可到了战国时却出现了这么个奇怪现象:魏无忌、赵平原、楚春申君、齐孟尝这4大公子没有1个来自秦国。
战国时,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这4大公子有权有势,同时又才华横溢,而且一心为国家,手下还养了不少的门客。按道理来说,就战国时代而言,魏、赵、楚、齐这4国的实力压根儿无法与秦相提并论,加上秦从来没出现过很昏的国君,因此秦也应出现贤明的公子才对,可他们却没有。这就有点不科学了,那么其中有何原因呢?原来这也正是秦统一的关键所在。
信陵君的代表作就是有名的偷符救赵。公元前259年,秦在长平灭了赵45万人,后来魏无忌、为了救赵国而不惜偷了兵符跑去支援赵国。因他的努力,秦没能灭掉赵国。孟尝君曾演出了“鸡鸣狗盗”的桥段,而赵胜也给了手下“毛遂自荐”的“脱颖而出”机会,黄歇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4人一身的本事,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秦国却没出现这样的人物,但秦一样可实现统一大业。综合来看,这其中的差距正好是秦能统一的原因。
战国4公子有很高的地位,也有不小的权力,同时还有富可敌国的财产。这4公子的财富来源于国君的封赏,而1个国家的资源有限,君主把财政税收赏赐给了这样的特权阶级后,国家能分给其他功臣的资源就必然少了。再换句话说,战国4公子虽然贤明,但他们只不过代表了个人力量而已,而国家广大的士卒、百姓却不能雨露均沾。这么一来,老百姓与普通人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但秦国就不同了,他们基本把封赏平摊到了老百姓与普通士兵的身上。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任用商鞅进行了变法,其中“奖励军功”与“郡县制”最为重要。按新法的规定,那些出身高贵的旧贵族不能再坐着吃老本了,必须勤勤恳恳工作才有俸禄可拿。对于敢勇猛杀敌的士卒来说,只要杀死敌人就有奖励;普通老百姓勤劳耕耘也有封赏。而郡县制之让地方官不再敢懈怠,因为他们若不努力就有被替换的可能。换句话说,秦变法后基本杜绝了少数人坐享其成的现象,同时调动了普通人的积极性,国家也因此迅速崛起了。
反观其他国家就不同了,依然走的老路。战国4公子虽贤明,但依然只是个人力量,他们的才华不能让整个国家的人民都融入到1个集体之中,也就是传说中的脱离了群众。战国4公子还是贤明的人才,要换其他昏庸的贵族有这样的地位那国家就更悲剧了。因此秦不会出现这样的公子,也不需要他们存在,因为普通人与郡县长官就可勤勤恳恳地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