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芳:金坛面塑技艺的探索者古老艺术的传承人》作者:徐志俊

黄河文化 2023-05-02 08:55:48

栩栩如生的猪八戒,活灵活现的孙悟空,七彩的祥云,涌动的海水……这一切都在面塑大师潘俊芳的手中被呈现的淋漓尽致。潘俊芳为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为金坛面塑的探索与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继承祖业寻突破大胆创新美名扬

潘俊芳为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五叶村潘家面塑的第五代传人。“捏面人”是潘俊芳家族祖传的手艺。奶奶冯氏是远近闻名的捏“堆花团子”的好手。在金坛一带,百姓们砌房造屋,结婚寿诞,都要做“堆花团子”(团子上面带各式人物、鸟兽的食品,人物用染色的面团捏成,可以食用)以图吉利、喜庆。金坛面塑始于清代,兴于民国。它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材料,佐以各式颜料,然后用手和简单的制作工具,以捏、搓、揉、掀等手法塑型,以刀针切、刻、划、点等细工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既是观赏物、又可作玩具。

潘俊芳从小跟在奶奶后面,走村穿巷,经常很晚才归。但小潘俊芳乐此不疲,她完全沉迷到了这“捏面人”的活计之中。

寒来暑往,小潘俊芳在一天天的长大,她对“捏泥人”这项祖传的技艺也越发地着迷。1989年高中毕业后,潘俊芳被推荐做起了代课老师。出色的教学能力,让她倍受学生们的欢迎。但繁忙的教学工作,让她再也无法去钻研自己热爱的面塑事业,为了传承,她毅然选择了辞职。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俊芳在网上发现了一些面塑大师的作品:线条细腻、色彩柔和,造型丰腴……她被这些作品惊到了——原来面塑可以做的这样唯妙唯肖。从此潘俊芳便通过各种渠道买来了资料,静心钻研。

由于祖传面塑技艺只用一根特制的长针,不宜刻画造型细节。她通过苦思冥想,研制出了长短、粗细等一套工具。有了这些“宝贝”,塑造人物起来就比以前要得心应手多了。

祖辈传承的纯米粉面塑容易发生霉变和干裂现象。潘俊芳潜心研究,最后在配料上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她用米粉、小麦粉、食用颜料、蜂蜜、甘油、明矾、防腐剂、润滑剂等原料按比例配制,再用玻璃罩进行密封,这样的作品就可以长久保存。

天道总是酬勤的。在潘俊芳的努力下,祖传的面塑事业得到了质的突破。

2010年6月,以潘俊芳为代表人物的金坛面塑,被确定为常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面塑作品《金陵十二钗》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银奖,《十二生肖》获中国旅游商品入围奖等;2019年10月,潘俊芳受邀参加第二十四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参加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潘俊芳被评为“工艺美术师”。

尽心竭力为公益不遗余力做传承

潘俊芳为金坛面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为了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从2012年开始,潘俊芳坚持上面塑公益课,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动形象带到了课堂。从城市高校到农村小学,从图书馆到社区村镇……成百上千堂的面塑公益课上,留下了孩子们专注听课的神情,留下了她娴熟摆弄面团的身影。

十多年来她先后走进了儒林五叶中心小学、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常州三井实验小学、金坛区第三中学、金坛区中等专业学校、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免费为孩子们传授面塑技艺。目前,潘俊芳在13所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社团课,培训辅导学生每年达1000多人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2019年4月,潘俊芳被评为“金坛工匠”。

潘俊芳深情地说到:“在我的心中一直有这样一种梦想——若干年后,金坛面塑能够让更多人去喜欢、去传承;在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金坛面塑能够有一席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心中,从而增强对祖国热爱之情,增强金坛面塑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作者简介:徐志俊,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洮湖》《翠苑》《文学少年》《鸭绿江》《散文百家》《青海湖》《奔流》《西部散文选刊》《苏州日报》《常州日报》《镇江日报》等,散文《南门坛上》入选北京丰台区高三期中试卷。《父亲的算盘》入选《中考现代文阅读》,《太湖珍珠》一文入选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被著名中学教辅资料《万唯中考试题研究》聘为2023年度江苏语文试题研究一书编写组成员。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