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平时坐的飞机,它的每一个零件都安全可靠吗?
可能有人觉得,这还用说,肯定安全啊!
但你知道吗,确保飞机安全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安全卫士”,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守护着每一次飞行。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其中一位——赵玉莹,一位荣获“航空报国先锋奖”的哈飞无损检测技术员,看看她的故事,或许你会对“安全”有更深的理解。
攻坚克难,她有绝招!
赵玉莹的故事,要从复合材料梁的研制说起。
当时,一种在航空领域应用还不太成熟的无损检测技术摆在了大家面前。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像给飞机做“体检”,看看内部有没有“小毛病”。
但问题是,这“体检”技术还没完全成熟,咋办?
赵玉莹可没被难住。
她立足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开始了科研攻关。
这过程,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想就能解决的。
她得亲自上阵,摸索可行的替代方案,对比分析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劣,从参数选择、灵敏度调整到缺陷评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就像咱们平时做菜,火候、调料都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赵玉莹也是一样,她不断调整检测参数,反复试验,最终制定了一套严谨的质量检测流程和标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还和设计人员一起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检测技术最终被纳入到产品验收检测方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检测效果。
这就像给飞机穿上了一层“防护衣”,让它的安全性大大提升。
技术瓶颈,如何突破?
解决了复合材料梁的检测问题,赵玉莹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在复杂曲面复合材料自动化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中,设备研发厂家相关经验不足,对检测技术的需求理解不到位。
这就像两个人在对话,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赵玉莹深知,这个问题不解决,自动化检测就没法顺利进行。
于是,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频繁到现场走访测试,还和相关人员开展技术交流。
这过程,就像一个“翻译官”,她得把自己的需求准确地传达给设备研发厂家,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检测设备才能真正满足航空领域的需要。
经过反复沟通和测试,双方终于在系统关键技术指标的理解方面达成了共识。
这就像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设备研发厂家开始根据赵玉莹的需求,改进设备,最终推动了我国航空复杂结构自动化无损检测系统研制的进步。
这项技术的突破,为后续航空检测设备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咱们的飞机“体检”会更加高效、精准,安全性也会更有保障。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赵玉莹还协同其他技术人员,攻克了薄壁管自动检测技术难题,解决了在一型产品前后梁检测过程中斜坡区域的孔隙检测问题。
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离不开她的辛勤付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薪火相传,桃李满园!
赵玉莹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深知航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
她积极投身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多次受邀作为集团公司特种工艺及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管理中心超声波专业II级和III级授课教师。
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耐心解答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航空无损检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为航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玉莹还定期为公司年轻的科研技术人员和现场检测人员开展培训和举办技术讲座。
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检测技术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名技术骨干迅速成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无损检测领域生根发芽,为航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默默奉献,匠心筑梦!
赵玉莹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却充满了感动和力量。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航空报国”。
她就像一颗螺丝钉,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守护着每一次飞行的安全。
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她的付出,却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她用自己的“匠心”,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航空报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像赵玉莹这样的航空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飞行环境。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学习。
下次坐飞机的时候,不妨想想他们,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让我们能够安心地享受每一次飞行。
或许,这就是“航空报国”最真实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