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首赠别亲友古诗词,首首真挚感人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2-23 10:40:01

古诗词中的赠别篇章,承载着亲友间深情厚谊与无尽的眷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朴素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临行前那杯饱含祝福与不舍的离别之酒。

又如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低吟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种难舍难分、情深意浓的场景跃然纸上,触动人心。

这些赠别诗词如同一座情感的桥梁,跨越时空的阻隔,将人间至情至性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它们或是寄托着对远行者的深深祝福与期盼,或是倾诉着留驻者无法言说的孤寂与思念,让人感受到古人面对别离时那份执着而细腻的心绪。

每一声珍重,每一句嘱托,都化作了墨香飘溢的永恒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唤起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无尽感慨与共鸣。

0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唐代大诗人李白于黄鹤楼深情地送别挚友孟浩然。

两位才情出众的诗人在湖北江夏相会,而此刻,孟浩然即将启程前往繁华的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此句以名胜古迹黄鹤楼为背景,勾勒出两人深厚的情谊和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

此处的黄鹤楼不仅是一座楼阁,更承载了他们的友谊记忆和对未来的浪漫畅想,恰如仙人驾鹤而去,象征着孟浩然即将开启的愉快旅程。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千古丽句将读者引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江南春景之中。

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繁花盛开,扬州更是那个时代繁华热闹的都会,李白以如此美景寄寓对友人旅途的祝福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全诗最为动人的画面,也是情感最深沉之处。

李白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空尽头,而滔滔长江水则仿佛映照出他内心的情感波澜。这一细节饱含深情,展现出李白对朋友孟浩然的一片挚诚与依依不舍。

尽管帆影已消逝,但李白的目光仍久久停留,凝望着那浩荡东去的江水,似乎他的心绪也随之流淌,流向远方的朋友。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情厚意,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离别场景。

02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 唐·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在《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中,以深沉而婉转的笔触,倾诉了对好友李中丞被罢黜还乡这一不幸遭遇的惋惜与感慨。

全诗弥漫着一种苍凉而又深情的气氛,犹如一幅饱含岁月痕迹的历史画卷。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如同悠扬的挽歌,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一位曾经威震南疆、统率雄师的将领形象之中。

诗人以“流落”二字描绘出李中丞如今的境遇,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友人命运多舛的深深同情和无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进一步揭示了李中丞在战功赫赫之后却遭受贬谪,回乡时已无家可归,只能眷恋那曾经属于他的光明时代。

此句情感愈发浓烈,展现出李中丞在晚年仍心系国家,渴望为国效力的赤诚之心,令人为之动容。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诗人用凝练的笔墨勾勒出李中丞年轻时的英勇与忠诚,他曾在边境力保一方安宁,其轻生死重义气的精神只有陪伴他的佩剑最为了解。

这既是对他过去功绩的颂扬,也是对其现在处境的深刻哀怜。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以辽阔的江汉景色作结,借景抒情,展现了李中丞在日暮时分孤独漂泊的身影,未来的路途迷茫未知,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悬念和惆怅。

此句不仅刻画了李中丞身世飘零的形象,更寓言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前程的深切关怀与担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画面构建,刘长卿以第三者的角度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对好友李中丞遭际的痛惜与不平,以及对英雄末路的深深悲慨,使得这首赠别之作不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更富有深远的历史厚重感,让人读来深受感动,久久难以忘怀。

03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天才少年王勃以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情怀,将友人间的深厚情谊与豁达的人生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杜少府是谁不得而知,肯定的是,一位处于人生低谷的朋友远赴蜀州上任。

受到重用的人都留在政治中心上班,如今去到山卡拉的地方上班,心情肯定不好受。

起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长安城巍峨耸立在三秦大地的护卫之中,诗人透过迷蒙的风烟远眺蜀州,这既是地理空间的跨越,也是情感深度的延伸,寓含了对友人即将赴任之地的无尽想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展现了诗人与杜少府共有的命运:他们都是在仕途道路上奔波劳碌的人,这种共同的身份背景使得他们的离别之情更加深刻而真挚。

诗人没有沉溺于离别的伤感,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共鸣的态度表达对友人的关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横空出世,全诗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一道璀璨的彩虹划破离愁别绪的阴霾。

此联诗意高远,意境开阔,传达出友情不受地域限制的旷达观念,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存彼此,就如同近在咫尺一般亲密无间。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以洒脱的口吻劝慰友人,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必效仿那些因离别而哭泣的儿女情长,展现出王勃面对离别的超然态度和乐观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朋友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饱满,既有深沉的友谊表达,又蕴含着昂扬的人生哲理,王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赋予了赠别诗新的生命力,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那超越世俗、胸怀天下的崇高境界。

0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的成名作,他笔下富有生命力的草原景象,并借此景寓深情,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与深深祝福,一下就触动了文坛前辈顾况。

十六岁的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才情,在这首应考之作中,巧妙地将咏物与赠别相结合,赋予了草原以深厚的象征意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如同电影镜头般展现了草原四季轮回的生命律动,草木茂盛与枯黄交替的画面,既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写照,也寓意着人生历程中的起伏跌宕。

接下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动诠释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野火虽烈,却无法摧毁深藏土壤之下的生机,春风一吹,草原便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既是对草原生态的赞美,也是对友情、对人性坚韧不屈精神的颂扬。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把离别的思绪延伸至远方。

萋萋芳草蔓延至古老的道路上,直至连接起远方荒凉的城市,象征着友人的旅途漫漫,寄托着诗人对朋友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分别之后遥远距离的无奈感慨。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以浓郁的青草比喻自己无尽的离别之情,再度强化了赠别主题。

他借草原的繁茂表达内心深处对友人的牵挂和怀念,仿佛那密密麻麻的青草就是自己绵延不断的思念与祝福,随着友人的远行铺展到天涯海角。

整首诗通过对草原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借草木生长代谢的自然规律来映射人生际遇与情感变化,成功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友人离去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生命循环不息的哲理思考,也有对离别的深切哀愁与挚友前行的真诚祝愿,令读者在品味优美诗句的同时,深深感受到诗人寄寓其中的深厚友情与诗意人生的真谛。

05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 唐·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张说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洞庭湖秋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谪居岳州时对友人梁六入朝途经此地的依依惜别之意。

诗篇开篇即以壮阔之景入画:“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这幅画面既展示了洞庭湖浩渺烟波中的君山独峙,又寓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那座在水面上若隐若现的孤峰,如同诗人面对离别的孤立无援,而日复一日的守望,则寄寓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挂念与期盼。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此处,诗人借传说中君山曾是仙人居所,传达出一种无法企及的高远意境和理想幻灭的无奈情绪。

神仙难接,象征着现实中的离别无法挽回,而心绪如湖水般悠长荡漾,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绵延思念与惆怅。

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畔的自然景色与人文传说,巧妙地将赠别之情融入其中,不直接言表离愁别绪,却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诗人的心境随着湖水的波动,化身为浩渺天地间的一抹情感涟漪,弥漫于字里行间,触动人心。

这首作品以其空灵深远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标志七言绝句进入盛唐时期的重要力作,让人读来不仅感动于离别的哀婉,更惊叹于其意象的瑰丽和情感的深邃。

06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的细腻地刻画了自己与友人辛渐在江边离别的场景。

那是一个寒意浸润的夜晚,连绵的秋雨如同无尽的思绪悄然弥漫于吴地江天之间,在这无垠的苍穹之下,江雨无声却有力地拉开了诗人与挚友即将分别的序幕。

平明时分,楚山孤独地矗立在天地间,成为诗人送别友人的背景。

这一孤寂而坚韧的形象似乎寓言着诗人在世事变迁中的执着与坚守,又映衬出离别之际内心的不舍与无奈。

清晨的寒雨洗去了夜晚的朦胧,却无法洗净那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它们如影随形,伴随着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身影。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王昌龄将离别之情升华至对人格信念的表白。

他托付辛渐向洛阳的亲朋转达,即使身在纷扰世间遭受非议贬谪,自己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如冰块般清澈透明、如玉壶般高洁不渝的品格。

这份嘱托既是对远方亲友的安慰,也是对自己坚定信念的宣告,更是对污蔑之词的有力回击。

全诗以开阔的江景和深情的离别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王昌龄与友人辛渐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诗人自身高尚的情操与独立的人格精神。

读来不仅令人感动于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赠别之情,更让人体味到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那份不动摇的意志与从容洒脱的态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