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23句忧国忧民诗句,沉郁悲呛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2-23 10:37:50

0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陆游在《示儿》中寄语后人,即使自己离世后万事皆空,但心中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亲眼见证国家的统一。他坚信宋朝军队终将收复失地,在那日到来时,家祭之时切莫忘记告知亡父这一喜讯。此诗句流露出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统一的深深期盼。

0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悲叹,遗民泪眼望断胡尘弥漫之处,又是一年过去,却仍未等到南下平定中原的王师。诗人借北方沦陷区人民的痛苦期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

0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在《金错刀行》中,陆游借用楚国三户人家能抵抗强秦的历史典故,强调即使是遭受外族侵凌的华夏大地,也绝不可能没有英勇抵抗之士。这句诗抒发了他对国家力量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0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宋·郑思肖《二砺 》

郑思肖在《二砺》中立下誓言,心中的决心深似海,决不容忍神州大地沉沦异族之手。这展现了作者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

0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战国·楚·屈原《离骚》

屈原在《离骚》中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出对自己祖国和民众苦难的深深忧虑与同情。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泪水与叹息交织的形象描绘,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0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曹操《蒿里行》

曹操在《蒿里行》中描绘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白骨暴露荒野,千里之地寂静无声,不见鸡鸣犬吠的凄凉景象。这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对百姓生活的深重摧残,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0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李绅在《悯农》中提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它们都饱含农民辛勤耕耘的汗水。此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艰苦劳作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倡导珍惜劳动成果、体恤民间疾苦的人文关怀。

0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感叹整年都在为黎民百姓的困苦而忧虑,内心因此而充满焦灼。诗人以其深厚的悲悯之情关注着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忧国忧民情怀。

0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同样是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他描述权贵之家酒肉飘香,而路旁却有冻饿而死的贫苦百姓。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批判与痛心疾首的怜悯。

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在《春望》一诗中,杜甫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形象地展示了战乱时期,家书难得的珍贵,凸显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战乱与亲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黎民百姓的深深挂念。

1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诗人聂夷中用尖锐的比喻揭示了统治者的残忍,他痛心疾首地告诫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不仅是对于农民的警示,也是对于所有人的警醒。

1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用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他希望有广大的房屋让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受风雨侵扰。这不仅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

1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陈陶用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他悲叹那些在河边化为白骨的士兵,他们仍在春闺梦中。这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

1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杨万里用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苦难。他感叹人生百态,欢乐与忧愁并存。

1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

——宋·李纲《病牛》

李纲用深沉的笔触表达了他的博爱之心,他愿意为所有人的温饱而努力,即使自己病弱老迈也在所不惜。

1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于谦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的理想,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温暖舒适的生活,他愿意不辞辛劳地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17、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曹植用壮烈的笔触描绘了为国捐躯的决心,他视死如归,毫不犹豫地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对于忠诚和勇气的赞美。

18、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战国·楚·屈原《国殇》

屈原用悲壮的笔触描绘了英雄的魂魄,他赞美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们,他们即使身死魂魄仍在,永远是鬼中的豪杰。这是对于英雄和爱国精神的崇敬。

19、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用豪迈的笔触赞美了英雄的气概,他希望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来保卫国家,不让外敌侵犯。这是对于英雄和民族精神的崇敬。

20、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杜牧用讽刺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腐败和人们的麻木不仁,他感叹那些商女只知道唱歌跳舞,不知道国家的危机。这是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21、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用豪迈的笔触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不需要生在玉门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也能为国家献身。这是对于忠诚和爱国精神的赞美。

22、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文天祥用坚定的笔触表达了他的忠诚和决心,他愿意像磁针一样始终指向南方,不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信仰。这是对于忠诚和爱国精神的赞美。

23、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用悲壮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危难和个人的命运,他感叹山河破碎如飘絮,自己身世浮沉如雨打萍。这是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感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