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发展背后的神奇创新力

杨梅说商业 2024-03-26 02:48:51

  如果说科技是人类进步的伟大结晶,那么可以说创新就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它究竟是如何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呢?在一个极具创新与竞争的世界,你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是否越来越觉得疲惫、没有成就感?那么自主创新是否有激发你对可能性的兴奋、提高工作的满意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进步?

  当前主要形成于 20 世纪的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然而现在很多人已经感觉到,这一体系尚不能完整地解释现代世界很多重要发展背后的作用力和作用渠道。经济学界也开始意识到,要想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就有必要对这一体系的一些错误进行修正。

  一些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已经(有些甚至在很早之前)指出,人类的欲望和满足感在标准经济理论中被忽略或有意排除掉了,比如尼采的跨越障碍、柏格森的生命力和个人成长、凡勃伦的工艺的本能、森的能力的发展、与奈特不确定性相一致的弗里德曼的预测、罗布的“就事论事的行动” 等等。 然而直到今天,用于处理公共事务或解决理论问题的经济学模型仍然对这些欲望和满足感视而不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标准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前提对这些欲望和满足感的漠视,而这两个前提都与工作方面的事务有关。前提之一是工作的唯一回报是工资,然而对此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在美国,工作对于有意义的人生来说显然处于核心地位,这一点在电影《原野奇侠》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在一生中有所成就”的希望可以最好地诠释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在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中,这种希望实现了;而在电影《码头风云》中,这种希望破灭了。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构思新的事物或方法,想象未被发现的可能,探索未知的领域,很可能就是最有意义的工作体验。当很多这样的体验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工作中消失时,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工作的一部分意义也随之消失了。

  令人遗憾的是,有调查显示了工作满意度从 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000年前后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尽管家庭收入在上升。这一点必须得到解释。可以想象的是,这种下降至少部分原因在于年度创新总量大幅缩减。但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这就为我们指出了标准理论的另一个存有疑问的遗漏。标准理论的另一个前提是创新的唯一来源是科学家。从这一观点出发,经济进步就是有远见且幸运地将科学发现应用于商业,这被归功于博识多闻的企业家。这也就意味着于19世纪早期迅速兴起,至末期传播到几乎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西方世界蔓延至今的经济增长的减速,都只是科学进步速度快慢的结果。

  的确,经济中某些行业的企业可能设有研发部门去搜寻和筛选具有设计和营销潜力的商业应用,从而帮助企业决定推出什么样的产品和工艺。但是这些部门不再是经济持续进步的来源,正如投资也不再 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来源一样。也的确,硅谷曾经创造出了一批依赖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步的成功的创业企业。但是除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小段时间外,这些企业对整个经济的贡献都是微乎其微的,尽管它们拥有强大的宣传机器。

  对于美国创新历史影响最大的三件事情分别是1862 年的《莫里尔土地赠与大学法案》(Morrill Land-Grant Colleges Acts,简称《莫里尔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范内瓦•布什建立起美国政府资助科研的体制,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Bayh-Dole Act)。《莫里尔法案》使得美国得以大量创办州立大学,保证了全国各地有大量的知识经验投身到创新当中。范内瓦•布什是美国创新史上的关键性人物,如果把整部美国创新史,以及美国成为创新大国的原因浓缩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范内瓦•布什。他开创了美国政府直接资助科研的传统,甚至美国政府长期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涉及治疗疾病和大众健康以及公民福祉等的研究,都是1945年范内瓦•布什在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建议书(即《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指出的。最后,《贝赫-多尔法案》明确了由政府支持的研究将来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由谁来获得,答案是发明人和承担科研任务的机构,而不是政府。这个决定激发了科学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知本家”,即通过发明创造发财致富的人。我们今天了解到的斯坦福大学大量的学者通过帮助企业而变得富有,是在有了《贝赫-多尔法案》之后的事情。原因归结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其实,美国私营机构,包括私营企业,以及有私人捐助支持的大学实验室,在美国的创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像微软、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的创新,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完全是私营企业内部出于竞争和生存的目的自我激励完成的。再比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大量的由私人支持的实验室,在美国的基础研究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科研上秉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那些已经能够盈利的,或者在短期内能够盈利的科技研发,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国家不需要扶持;对于那些有意义,但暂时看不到市场前景的事情,则是要由国家来扶持。

  “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一个无法回避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到底有没有方法?前苏联的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及其研究同伴们通过对250万份专利的研究,在1946年就发现创新有法可依,这就是TRIZ。TRIZ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读音首字母缩写,对应的英文名是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时Altshuller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以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 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当人类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否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创新能力呢?阿齐舒勒说,创新是通过创新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知识的数量实现的。TRIZ包含很多零散的创新方法,将这些方法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这就是ARIZ(Algorithm of TRIZ,创新算法)。通过ARIZ的学习和训练,人们才能真正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TRIZ是脚手架,则ARIZ就是建造高楼大厦的蓝图。人们正是通过应用TRIZ这个工具,踩着ARIZ的节拍,一步一步地将创新的理想变成现实。

  TRIZ理论引入我国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已经逐渐得到国内诸多科研机构、公司和专家的重视,在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与技术研究应用方面,走在前列的是我国的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他们的创新技术研究水平目前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他们将创新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世界创新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源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那里有数百名创新技术理论专家,是当今创新技术研究的领跑者;在中国则设有行业创新技术研发中,着力于创新技术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他们提供的一套完整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解决方案,正在国内诸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发挥作用,为快速提升我们创新技术水平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目前被证明非常有效的一种创新的方法目前它已经被许多大企业,如国外的波音公司、三星、索尼、通用电气、浦项制铁、飞利浦、西门子、奔驰、宝马等著名公司以及国内的国家能源集团、vivo、长城开发等企业广泛引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但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与产品创新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对TRIZ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世界上诞生了 I-TRIZ、xTRIZ、OTSM-TRIZ、Oxford TRIZTM 等以经典TRIZ 为基础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方法。以前没有多少企业真正做研发,投入也不多,但目前研发已经越来越受重视。未来必然要比的是哪家的研发做得好、质量高、做得快。这必须需要先进方法论的加持。正如Genrich Altshuller所说,你能等 100 年得到启发,或者你能用TRIZ原则在15 分钟内解决问题。TRIZ这个强而有力的工具消除在不同性能测量之间的冲突所引起对妥协和交换的需要,为创新带来了可执行的方法论。

  当一个有别于常规或常人见解的新概念变得普及甚至平庸,往往也意味着概念背后的逻辑开始脱离最初的思想。七年前,美国著名女投资人艾琳•李发明了“独角兽”这一公司称谓后,这个词语开始在全世界流行。尤其在中国,它成为投资圈所有人趋之若鹜的对象,挖掘、培育、制造独角兽公司是让每一个投资人和创业者为之亢奋的事情。当国内能够提供故事和想象空间的商业模式日渐匮乏,尤其中美贸易摩擦让国人意识到什么才是支撑一国之强的核心力量时,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创业者更受关注的底色。相比过去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并将技术应用于产业中的创新公司正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追逐。试图成为产业独角兽公司的确需要勇气,它意味着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但作为产业升级背后的推动者,相比于过去中国产业经济以规模和速度为主的发展路径,技术正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壮大成细分产业龙头的创新型公司,往往意味着真正掌握了一个产业的议价权。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