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紫砂趣闻:顾景舟在上海做赝品,蒋蓉仿制陈鸣远作品

文气紫砂 2020-01-13 10:34:13

在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即1920-1930)年代,一些头脑灵活的上海商人为了满足当时收藏家的需求,特别是宜兴陶器收藏家的需求,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

他们邀请了一批当时宜兴紫砂制壶名手到上海制造仿品。商人们对制造这些「赝品」的时间并无限制,不管是三个月还是五月都能等,唯一的要求就是:务必要精益求精。

得力于此,这些紫砂工艺师可以在宽松的环境里创作一些精品,其质量远远超过他们供应给宜兴和上海各陶瓷公司的素坯。这些紫砂艺人里包括蒋燕亭、王寅春(西元1898-1977年)、裴石民(西元1892-1977年)、顾景舟(西元1915-1996年)、蒋蓉(西元1919-2008年)。

是的,当时顾景舟也在上海做仿品,后来因此还有个令人倍感神奇的小故事。

顾景舟后期受邀去香港访问,期间参观了香港博物馆,当时对博物馆收藏的一把紫砂壶怎么看怎么熟悉,于是亲自上手端详了一番,叹气道:这把紫砂壶是我做的仿品,因为此壶内里有我仿制时留下的印记!

由此可见,顾景舟制壶技艺之高超几可乱真。

据说当时二蒋和裴氏三人也都曾仿制清初的花器大家陈鸣远的作品。

而有关这些仿品的灵感,有人推测主要来自于《故宫周刊》(《故宫周刊》是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艺术类刊物,于1929年月开始发行第1期,至1936年4月出到510期以后,改为《故宫旬刊》。该刊为8开大册,每期4页,米色铜版纸铜版精印)。通过这份刊物,当时的人们首次接触到紫禁城宫殿内的大量钟鼎彝器和其他奇珍异宝。此外当时的上海商人也有向紫砂艺人提供自身渠道的秘密样本。

还有另一个来源似乎是奥三郎兵卫著的《茗壶图录》。该书于1878年在东京初次刊印,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翻印。《茗壶图录》中有超过三十幅各時代茶壶的线描与较为清晰的铭文和印章拓本。毫无疑问,《茗壶图录》曾经是上海紫砂艺人创作参考的重要资料。

由于中日战争,宜兴紫砂生产在1930年代后期趋于停顿,到了1940年代,国内战争形势复杂,紫砂行业几乎完全停滞。直至1954年,宜兴方才恢复生产。紫砂公社成立,招募老艺人教导年轻一代的学徒。当时响应号召的名手包括王寅春、朱可心、吴云根、任淦庭、顾景舟和蒋蓉。经过三十年的时间,年轻一代的紫砂艺人早已成为宜兴大师级工艺师。他们不单熟悉传统的陶瓷技术,而且增加了不少现代的技法和新的造形,丰富了紫砂壶的品类和造型。

前有画家如程十发和唐云用他们的画和书法装饰茶壶,后有韩美林和张守智则与宜兴紫砂艺人联手设计紫砂壶。传统派与学院派合作,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得宜兴紫砂行业再度蓬勃,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继续占领着重要的席位。

感谢点赞、关注。有任何疑问,也欢迎留言探讨!!

2 阅读: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