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壶友大家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已经讲了灌浆壶、手拉胚,那么这一期我们来讲讲低端壶流量之王---机车壶。
其实机车壶的前身就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和灌浆壶同步研发的车刀成型法,全名为轱辘车车刀成型法。初期因为泥性不匹配、机器不成熟的原因,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大的进展。
到了196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引进了先进的机械轱辘车,又对紫砂泥也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改造,车刀成型法至此算是研制成功。当时该工艺主要用来生产大路货,即紫砂花盆、又或者紫砂壶中的洋桶壶。
这样的大路货紫砂器分三个步骤完成:壶体用轱辘车生产,壶盖用刚模压制,最后由工人拼接完成,这样的分工合作让紫砂器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算得上生产力的一次飞跃。但是因为定额过高*,生产出来的紫砂器质量也相对较低,所以在生产了两三年之后就废弃了这种机械轱辘车的生产方式,而轱辘车车刀成型法我们可以看作是现代机车壶的前身。
注【定额】;当时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国营单位,每一位工艺师就相当于上班的工人,厂里对每一位工人下达生产指标,每月工艺师必须达标,超出部分有额外公分奖励等等。譬如全手工艺人每月必须制作交付10把壶,半手工艺人制作交付30把壶,同样的轱辘车车刀工艺师必须交付100把壶。车刀成型法虽然提升了生产效率,但是这样较高的生产定额数量让很多工艺师心生怨言,做工应付、继而排斥此工艺。
第一代机车壶的出场,大约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
第一代机车工艺主要是陶瓷厂用来生产日用陶器的,比如说砂锅陶罐,和紫砂完全搭不上界。另外从生产体系上来说日用陶器的生产体系和紫砂壶的生产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产体系。日用陶器属于工业生产体系,紫砂壶属于手工业生产体系。
但总有一些聪明人看到了其中的共通点,通过对传统陶瓷厂生产日用陶瓷的机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制,使其适用于紫砂壶的生产,同时对紫砂泥性也进行了改造,现代机车工艺由此成型。其与最初紫砂厂的轱辘车刀成型法相比,原理并无不同,差异只在于其技术更加先进,包括壶盖也由机车一体成型。
机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一个高速旋转的转头、一副外模、一块被扔在模具中的泥料。机器开动,转头压入外模,高速转头利用离心力均匀的把泥料打在外模上,身筒成型。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这种生产方式效率,远远超过了半手壶和全手壶甚至手拉壶,其产量直追灌浆壶。
机车壶的泥料,也是参差不齐。
以某宝上百元以下朱泥西施壶为例,使用的都不是紫砂泥,而是宜兴当地的红泥,加入水玻璃铁红粉,磨细后做成60目以上的泥料,然后对外宣称“大红袍”。
良心一些的机车壶,采用的泥料则是安徽出产的最便宜的外山料,可能需要冲浆,用以增加紫砂泥的粘性,方便机车壶的生产。
最新的二代机车,也称为“滚压”壶,其特点就在于是用滚压头代替了车刀,其生产流程与一代机车壶类似。
对于机车壶,市场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但对于问壶而言,机车壶只能算做工业壶,而不是紫砂壶。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紫砂壶成型工艺法,做出来的壶,既没有传统紫砂壶的手工属性又没有个人的审美艺术可言,更别说机车壶采用的泥料良莠不齐,作为实用器都谈不上。
如今市场上卖机车壶的商家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商家会对壶友说自己卖的是机车壶。相反,大家都在强调自己卖的是半手工壶,纯手工壶。试问?如果机车壶真的是紫砂壶,便宜又实惠,好用又不贵,又何必如此遮遮掩掩,此地无银三百两呢?
机车壶的问问道道,问壶已经全部告诉给了大家,下一期,我们仔细分解下机车壶的制作流程,方便机车壶的鉴别。
不管是灌浆壶还是机车壶,科技的发展比如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在已经在探索之中的3D打印壶,试想未来如果真出现了3D打印壶,您会接受么?
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难道现在真的很难找到紫砂壶了吗
[点赞]
现在没几把是真紫砂壶了,十几年没买了。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别被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