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军举行了自1988年恢复军衔制度以来的第三次上将授衔仪式,在这次授予的19人名单中,名字排在第一的徐惠滋,倒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而徐惠滋的特殊,主要源于他在46年前,他还是一位国军俘虏。
从一名俘虏成为共和国将军,并被授予了和平年代最高的军衔上将,徐惠滋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不让回家徐惠滋是山东蓬莱人,出生于1932年,那时候国内刚爆发“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热情高涨,山东作为我国沿海地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因“山东问题”,而促成了全国的“五四运动”
出生在这样一个英勇的土地,这似乎也意味着徐惠滋将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16岁那年,是徐惠滋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本来没有参军的打算,只想好好陪着家人过日子,可国民党部队却是硬将他抓了壮丁,还将他送往了东北。
此时已经是解放战争的末期,国民党部队在东北的力量基本被全部消灭,只剩下几座孤城,为此,我军决定发动“辽沈战役”,一举解放东北,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徐惠滋来到了东北。
打仗是要死人的,好在徐惠滋是幸运的,枪林弹雨下,他不仅幸存了下来,还成为了我军的俘虏,我军对待俘虏向来宽容,早在红军时期,就有了这个传统。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解放战争最后的阶段,我军的力量也相当强大,所以对待俘虏,我军也更为宽容,想回家的回家,想参军的参军,决不强求。
徐惠滋得知后很高兴,他当即表示自己要回家,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个人却拦住了他。
这个人就是时任东野二纵6师16团尖刀连连长的黄达宣,黄达宣作为一名参加了多场恶仗,硬仗的老同志,他对革命有着更深的见解,对于战斗,也更为了解,当徐惠滋表示想要回家时,黄达宣按理是应该同意的,但他却拦住了徐惠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黄达宣看到徐惠滋个子高大,比较威武,是个当兵的好苗子,不愿意浪费,不过也考虑到我军的政策,黄达宣只是建议徐惠滋参军,他说:“虽然东北马上解放了,但关内还有很多仗要打,你是个当兵的好苗子,怎么选择,在你。”
徐惠滋听后仔细的思考了一下,他怕自己回去后再次被抓壮丁,所以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解放军,那个时候,徐惠滋并不知道,他自己的这一决定,将彻底的改变他的后半生。
既然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徐惠滋参加解放军后,尤其拼命,为此,他先后立下了许多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基本解放,徐惠滋觉得家乡太平了,所以他准备回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可随着美国的参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刚诞生的新中国,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俘虏成为上级既然敌人要打,那就打到底,徐惠滋也没有离开部队,而是继续奔赴战场,他参加了历次的战役以及各种攻占,防御战。
在战火的历练下,徐惠滋不仅觉悟在提高,他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徐惠滋已经成为了我军中的团级干部,这时徐惠滋还比较年轻,上级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将他送往了军事学院学习深造,这一经历,也彻底的让徐惠滋放弃了回家的心。
此后多年,徐惠滋一直都在军队中历练,到80年代,他已经是一名师长,1983年,邓小平决定检阅部队,这件事本来与徐惠滋无关,可巧合的是,那支模范师的师长在检阅当天却是突然生病了。
上级就让徐惠滋顶上了,徐惠滋是个实在人,老实人,他不仅认真完成了任务,而且还与邓小平对答如流,此时我军也正在准备提拔年轻干部,邓小平觉得徐惠滋不错,就决定提拔他。
几个月后,徐惠滋接到了任命,他被任命为39军军长,39军可是我军的王牌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当年收留徐惠滋参军的连长黄达宣,此时正是39军的副军长,那天黄达宣去接徐惠滋时,当场就愣住了,见到黄达宣,徐惠滋倒是显得很高兴,连连拉着他的手喊:“老连长。”
黄达宣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也谈到了当年的趣事,黄达宣说以后就不说了,徐惠滋却郑重其事地说:“老连长,这都是历史啊,该说还要说。”
按照道理,当了军长,或许是徐惠滋的军事生涯的顶点,可事情就是这么巧,不止。
46年后终成上将1985年,根据党的政策,徐惠滋被提拔为了副总参谋长,这一年,正是邓小平提议“百万大裁军”,徐惠滋分管的是后勤和机关,大家都知道他是老实人,所以跟他都是笑笑哈哈。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这次裁军中,徐惠滋手段很硬,撤销了三个一级局局长,两个副局长,外加上几个高级参谋。
徐惠滋的大动作,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上级领导倒是对徐惠滋很满意,认为他有魄力,所以就加大了对他的任用,让他当了常务副总参谋长。
后来,徐惠滋又做过军事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1994年,在从俘虏到解放军46年后,徐惠滋功成名就,被授予了我军在和平年代的最高军衔,上将。
那一年,徐惠滋很年轻62岁,他的名字,被排在了19位上将名单中的第一位,由此也可见徐惠滋将军的人生,那是相当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