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CT谁危害大?为啥医生不会轻易让你做核磁共振?

张宏涛小宏 2024-02-10 05:17:33

老刘今年67岁,每年体检都要做影像检查,往年因为害怕CT有辐射,都只敢做超声项目,后来听说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危害,照的还比CT清楚,就想做个精细的核磁共振,看看身体的健康程度。

没想到医生看了看他往年的检查结果,又得知他是第一次做CT,委婉拒绝了他想要全身核磁的想法,只建议部分器官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老刘一脸纳闷,不明白为什么核磁共振更贵,医生却不让轻易做,难道核磁共振的危害比CT还大?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个问题。

一、CT造成的辐射有多大?真的会影响健康?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与核磁共振等,检查的清晰度与价格也是阶梯上升,但现实中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最便宜和最贵的超声与核磁共振做的人多,性价比较高的CT反而无人问津,这与CT辐射危害性的过度宣传有关。

CT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它操作X线穿过人体,不同组织遇到X线后产生不同的衰变,根据X线的剩余剂量,反射出身体的健康状况。而其中的X线存在一定的辐射,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比如很多人在头次做CT,或者短时间内多次做CT后,出现恶心呕吐、精神不济、头晕等不适,都与过量辐射有关。现身说法的人多了,大家渐渐觉得做CT会损伤健康,反而不爱做了。

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本就存在天然辐射,空气中的辐射主要来源于氡,它们会随着呼吸、饮食进入人体。有数据统计:

• 我国公民每年接收到的天然辐射量大约有2.4-3.4毫希沃特,平均每天6.6-9.3微希沃特。

这种程度我们的身体可以自然代谢,对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那做CT产生的辐射大概有多少呢?

现代CT技术发达,常规一次头部CT检查大约有2毫希沃特的辐射,胸部CT8毫希沃特,腹部CT10毫希沃特。而5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毫希沃特,足以支撑每年的体检项目。

所以CT检查确实会造成一定的辐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人体的自然代谢是可以承受的,因此不用过于紧张。

二、核磁共振完全无害吗?这些隐性危险你都没在意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核磁共振,它没有辐射而且照的更清楚,为什么有些医生不让做呢?

首先,核磁共振的性价比不算高。

核磁共振确实照的更清晰,但价格也更为昂贵,做一个部位的普通核磁共振就需要500元以上,如果要求更加精细,可能达到上千元。如果用于常规检查,会直接拉高检查成本,性价比并不高。

所以核磁共振往往作为二次检查的选择,比如体检时做了比较便宜的超声、CT,发现存在异常情况,但又看不太清楚。这时就需要补充某些部位的核磁共振检查,再仔细看看是什么情况。

其次,核磁共振也有一些我们不曾在意的“隐性危险”。

核磁共振本质上是利用强磁场中人体氢原子的变化,反馈电磁信号,形成成像。当人体置身于这种强磁场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危害。

早年有研究人员用小白鼠做实验,将其放在强磁场中照射2小时,结果发现:

• 小鼠的前庭系统,出现了功能紊乱。

这说明长期、频繁的置身于异常磁场,确实可能对健康不利。

而且做过核磁共振的人可能会发现,检查时会有明显的噪音,这与核磁共振的梯度场有关。核磁共振需要依靠梯度场进行空间定位,以明确器官组织的位置和形态,才能更好的成像。

不同强度的梯度场定位的精准度不同,当梯度场过强时,我们的身体不仅会产生刺痛感,还会听到越发明显、尖锐的噪音,对耐受度低的患者来说,过度噪音可能会影响听力,甚至造成短暂性或永久性的失聪。

所以,自己适不适合做,什么情况下做、做什么部位核磁共振,都需要医生来判断,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三、CT与核磁共振都要做吗?全面体检需要选择哪些项目?

CT与核磁共振都是影像学检查,为什么有的人没做过,有的人做了一项,有的人两项都要做?全面体检选择哪些项目才科学呢?

1、基本项目

基本项目指的是体检必须做的基础项目,比如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免疫检查、肿瘤血清学检查,也包括心电图、CT等影像学检查。

其中多数常规都是实验室检查,就是取一些体液检测成分,观察身体的基本状况,以判断哪些器官、组织可能存在异常。

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很多,超声、CT、核磁共振等,如果平时身体很健康,可以选择比较便宜的超声、CT,也可以排查疾病。如果本身有健康问题,比如冠心病、脑血栓等等,建议补充更精细的核磁共振,更便于观察病情。

2、个体化项目

如果本身患有疾病,或者进入部分疾病的高发年龄,就需要补充个体化检查。

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发人员,建议补充超敏C反应蛋白、高明肌钙蛋白、颈动脉超声、血脂全向、脑血管功能积分等检查。

想要排查恶性肿瘤,建议补充癌胚抗原、低剂量螺旋、肺癌自身抗体检测、宫颈癌检查、结直肠镜等针对性检查。而患有代谢相关疾病,可以详细查查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骨密度、血钙含量等。

3、心理健康与躯体活动项目

除了内部检查外,我们也要在意运动能力与心理健康状况。

建议做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比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压力自评量表、睡眠质量评估等,简单的看一下自己的心理状况。

运动能力需要医生进行评估,比如身体是否能维持正常的姿态,运动时身体的形态是否健康,手指的抓握力、腰背的承受力、腿部的跳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等是否存在异常,借此判断运动神经、肌肉是否健康。

4、“中医治未病”项目

近些年中医兴起,也逐渐将中医检查纳入常规检查的范畴。

中医在治未病上有很大优势,他们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有各自的职能,它们相互牵制、相互推动,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而且多数疾病都是脏腑自身衰落,连带影响其他器官引起。

所以,中医可以提前调理脏腑功能,帮助器官维持自身平衡,尽可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出现,这种调理不一定要吃药,也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保持规律运动等方式达到。

引用文献:

[1]落呈祥.CT检查辐射的危害到底有多大[J].健康向导,2022,28(03):55.

[2]谭建华.浅析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及其危害[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4):119.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6.34.2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