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轿子,从交通工具到等级象征

听南动漫 2022-10-05 14:10:03

如果要说现代人想要出门办事,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骑车或者开车,但是我们都知道,车子是现代人发明出来的,所以古人要怎么出门?很多人下意识的就想,他们出门不就是乘轿子吗?

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千万不要被影视剧中所有人都能坐轿子的画面所影响。在古代,轿子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坐的,它是有严格的乘坐规定的。

但是最开始,轿子也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什么时候变成地位的象征的?这可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

一、夏朝的轿子:两根杠子,一块木板

轿子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久远了,最开始的轿子被称为"板舆"或者"肩舆",意思就是用肩膀扛起的车厢。

一开始,轿子就是车子的代替品,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车架,最开始是人们搬运东西的时候,在重物下面放圆形的木头,来减轻搬运的压力,而到后来据此发明了车轮,最后就形成了车架。

但是早期人们乘坐的车架都是用牛或者马匹来牵引的,而古时候的山路又非常崎岖,车架行走在山路就会非常不方便。为了行走在山路上更加顺畅,人们发明了这样的"山行"工具。

最早关于轿子的描述,出现在夏朝大禹三过门而不入中的事件中,《史记·河渠书》上说:

"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这其中的桥,指的就是最早的轿子,但是轿子的概念在汉朝才出现,所以这里就用桥字代替了。这就代表了至少在夏朝,轿子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最初的轿子看起来非常简陋,就是两个人用两根杠子,去托着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乘坐的人坐在上面,然后这两个人抬着他向前走,但是这样无疑是非常不舒服的。

二、唐朝的轿子:木板换成椅子,对乘轿人有明确限制

到了唐朝,人们开始将抬着的木板换成了椅子,坐着的人有了手扶的把手和靠着的椅背,这让他们在轿子上坐的舒服了很多。

坐着的人不必盘腿而坐,不但改变了这个在很多文人看来有些"不雅"的坐姿,还放松了乘坐者的双腿。

在唐朝早期,除了王室成员之外,对于乘轿的人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多数官员是不能乘坐轿子的,只有官员的家属可以坐轿子。

到了唐武宗时期,唐朝甚至颁布过,除三品以上的高官及致仕(退休)、患病者外,其余"不限高卑,不得辄乘担子"的规定,即使是官员在外奔波时候染病,也必须上报之后才能被坐轿子回来,当时的严苛规定可见一斑。

三、 宋朝的轿子:北宋时期文人不屑乘坐,南宋时期,成为普通人可使用的交通工具

在北宋初期,统治者们延续了唐朝对于轿子的管理方式,非高官不能乘轿,但是那时候的官员却并不认同乘坐轿子。

在当时的士大夫们看来,乘坐轿子是"以人代畜",这有违文人的传统。

当时的王安石曾经因为年纪大了,而且身居宰相高位,曾经被皇帝劝说乘轿子入朝,而他推辞到:

"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

他拒不接受皇帝的建议,一向清高的王老先生认为,乘坐轿子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无道的王公贵族也不屑于坐的。

而他的死对头司马光,虽然政治观点跟他相反,在这一点上却跟他是一致的,也拒不接受乘坐轿子只喜欢骑马出行,在历史中也留下过"不喜肩舆, 山中亦乘马"的记录。

而到了南宋时期,就没有那么多文人坚持这样的准则了。因为宋朝南迁,而当时的京都扬州多雨。

宋高宗就说:"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舆。"

特意颁布了允许普通人乘轿的规定,于是官员们纷纷乘坐轿子出入。轿子从这时候开始就成为了官员的标配,大多数人的有钱人或者官员,都会选择乘轿出门彰显自己的身份。

也正是因为轿子变得普遍,所以宋朝的工匠们进一步改良了轿子,开始在椅子上加顶盖遮蔽风雨,在四周加上布帘挡住别人的视线,增加了乘坐者的私密性。

《宋史》中记载中,真实的轿子外形:“ 舆其制:正方,饰有黄、黑二等,凸盖无梁,以箴席为障,左右设牖,前施帘,舁以长竿二,名日竹轿子,亦日竹舆。”这也基本就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轿子的模样。

令人意外的是,宋朝女子其实是可以乘坐轿子出门"抛头露面"的。

《清明上河图》里就展示出了北宋上层女子搭载女子的轿子,由两名男子抬轿的画面,证明当时女子乘轿出行还是很普遍的,这打破了我们以为古代女子都不能抛头露面的固有想法。

四、明清时代的轿子:武将不许坐,文官可以乘坐,但是轿子价格昂贵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经整顿过官员乘轿的规定,当时官居三品才能乘轿,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再次放松,一直到清末,轿子都是官员出行的重要工具。

等到了清朝,皇帝对于官员轿子的要求还是有些变化的。

因为满族是骑兵打下江山的,所以他们非常看重马上的骑射功夫,当时的皇帝也不希望自己的以后的子孙,因为坐轿而疏于锻炼,连马都不会骑了。

因此清朝的武将是并不允许坐轿子的,轿子只是文官的专属。

但是事情也有例外,比如乾隆朝受到盛宠的武将福康安,就拥有历史上最大的轿子,他出行所坐的大轿子需要三十六名轿夫来抬,速度很快,就算打仗时候也不例外。

另一位乘轿的武将是乾隆时额驸拉旺多尔济,这也是和静公主的额驸,就是乾隆的女婿。他出师打仗要做马轿,轿子的底座放在四匹马上,只需要挥鞭子,手下的马匹就会跑出很远的距离,在战场上也不例外。

在清朝,虽然说所有的文官都有坐轿子的资格,但是并不是所有官员都会去乘坐轿子,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轿子的价格非常高。

第一是购买一顶轿子的价格并不低,第二是如果要是日常乘坐轿子出门的话,就还要掏钱去养四个或者八个轿夫,这些下来每个月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对于很多平民出身并没有多少积蓄的官员来说,这笔开销是承受不起的。

而且在清朝,也出现过这样一则趣事,当年乾隆皇帝在半夜想找人商量事情,但是却找不到其他人,只有一位官员——军机章京吴熊光,在皇帝在跟他聊过天之后觉得他很有才华,因此就特许他军机大臣的头衔。

但是和珅跟这个官员的顶头上司阿桂一向不对付,他就找茬想不让这位官员升迁,其中找的一条理由就是这位官员的家庭实在贫困,京官惯例要用轿子,只怕这个人是根本用不起的。听到这话之后乾隆当即赏赐这个人纹银千两,这下和珅就无话可说了。

实际上在当时的清朝,确实有很多官员是养不起轿子的,就像是我们刚刚说过的吴熊光,如果乾隆没有赏赐他金钱,他同样是没有轿子的一员。

除了以上我们说过的几种轿子,在清朝还有一种骡轿,意思和马轿类似,就是用骡子来抬的轿子。

关于骡轿的最有趣故事莫过于在清朝末期,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匆忙逃出宫,她乘坐的就是这种骡轿。

据当年和她一同出宫的老宫女回忆说,这种骡轿乘坐起来是非常不舒服的,因为它的底盘不稳,虽然有着转盘用来转弯,但是还是会随着骡子的行走在不停的前后摇晃。

虽然慈禧太后在历史上一直以奢靡无度闻名,但是这个时候她却没有任何抱怨,可见对于匆匆逃出宫的太后来说,即使是不舒服,相比于自己的性命来说也是可以忍耐的。

在清朝,轿子分成两种,就是官轿和民轿。官轿就必须是官员乘坐,用蓝呢子或者绿呢子轿帘,这是官阶的象征。

而王公贵族则是有他们专属的轿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抬大轿。但是因为这样的轿子在路上行走起来非常困难,所以一般他们也只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出门。

民轿相对来说要宽松很多,这算得上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富庶的江浙等地,轿子非常流行,除了登科的状元们,必须准备轿子彰显身份,就连演戏的优伶戏子也能乘轿出行,为当时的文人所不齿,称轿子已经"僭滥之极"。

有人嫌弃,自然也有人夸奖,清代《汉口竹枝词》就描绘了当时乘轿的情况:

"人面赛花还赛雪,广藤轿子揭帘游。"

四、结语

如今,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早已经代替了轿子的存在,除了少量年轻人会在中式婚礼中使用轿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到轿子的痕迹了。但是我们回看历史,却能从轿子的发展史上看出王朝的变迁。

在封建统治下,轿子从交通工具变成了地位的象征,但是又在一次次的王朝交替间,回归了原本的作用,只剩下在景点中代步使用。不过轿子这一古老交通工具对我国的影响却并没有消失,只有我们国家才会将汽车称为轿车,这也是这也算是轿子在我们生活中最后留念了。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