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办,你看看人家杜甫是怎么过中秋的

毒小寨文化 2024-09-18 09:12:46

假日办,你看看人家杜甫是怎么过中秋的

今年的中秋假安排,好多人可能只能苦笑,不仅要调休,而且还把中秋安排在了最后一天。

中秋的很多节庆活动都是在晚上的,如今倒好,更多人可能在八月十五夜不是举家团圆,而是活在明天要上班的焦虑或返程之中。假日办的各位老爷,你看看人家杜甫是怎么过中秋的。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八月十五中秋,杜甫连续三天写了三篇望月感受的诗歌,十五赏月,十六玩月,十七对月。虽然此时的大唐动乱频仍,虽然此时的杜甫已届暮年,诗里难免会有哀伤孤苦,但杜甫也未忘记中秋节对月的文化基因。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此时的杜甫年过五旬,身在夔州,想顺着水路“青春作伴好还乡”,但却贫苦老病,羁留于此,八月十五,杜甫遥望天空中的明月,圆满皎洁,秋毫可见,忽觉归心似箭,但身如蓬草,天高地远,怎么才能回去呢?

其二写得是破晓之月,诗人很可能一夜未睡或是很早醒来,月已西沉,江浦昏暗,只有刁斗声声,警示着马上就要天亮了,而张弓搭箭日夜警惕的士兵大概也是一夜未睡,平和的生活场景似乎又有着些许隐忧。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第二天,杜甫写下《十六夜玩月》:

《十六夜玩月》 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前四句写景,雄浑壮阔,秋高气爽,关山蜿蜒,枕江依河,随势而走。后四句则是“玩月”生情,依然是孤苦老病,思乡心切,把行舟看了一遍又一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思念杜甫懂!

十七日夜,月亮依旧圆满:

《十七夜对月》 杜甫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独居江村,孑然一身,只有月亮相随,卷起帘子它照着我,拄杖夜行它随着我,十七的月光依旧皎洁明亮,以至于惊动了山中的宿鸟,而山中的茅斋橘柚,沐浴在乳白的月光中,清切华新。

三年以后,杜甫就病死在了归乡的路程之中,而这一年的中秋节,杜甫只是赏月、玩月、对月,流露出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毕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概只有在中国,月亮才有如此多的意涵,中秋节才有如此丰富的历史积淀,中秋节,过得不仅是节,还是文化的传承。

0 阅读:0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