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4大罪臣之首,被李自成的刑罚折磨了5天5夜,最后凄惨而亡

云深不知鹿 2025-02-23 09:21:48

王朝覆灭这件事儿,其实跟那些大臣们常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呢。要知道,一个王朝在发展过程中,大臣们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身处高位,肩负着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等诸多职责。若是这些大臣们能够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才略出众且忠诚职守,那自然对王朝的稳固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助力。可要是他们当中不少人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庸碌无能又或者心怀不轨的话,那可就会给王朝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啦,甚至会一步步把王朝推向覆灭的深渊。所以说,一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那些大臣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呢。

后世的专家们在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剖析总结时,提出了“明末四大罪臣”的说法。在这所谓的四大罪臣当中,位居首位的那一位,所犯下的罪行简直可以用罪大恶极来形容,其行径对明朝的覆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那么这位排在罪臣之首的人到底干了什么样的坏事,居然连李自成都对其行径看不下去了呢?

明末四大卖国罪臣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乃是崇祯。就在他自缢前一天,他情绪激动地大喊出这样一句话:“内外文武诸臣呐,都是你们把我给耽误了,这全都怪你们!”从这话里能真切感受到崇祯当时满心的愤懑与无奈,觉得自己落到这般境地,那些朝中的文武大臣们是脱不了干系的呢。

崇祯帝心里觉得,自己真的是已经竭尽全力去做了。可是呢,朝廷当中那些文武大臣们,在很多事情上拖后腿的情况实在是太严重啦。于是呢,崇祯帝就认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那都得怪这些大臣们。但实际情况真的是像他所想的这样吗?这可就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啦。

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这其中许多人都难辞其咎啊。你看那朝堂内外的文武大臣们,他们确实存在诸多过错,在其位却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没能有效应对当时明朝面临的种种危机,对明朝的覆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话说回来,崇祯皇帝他自己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其实啊,崇祯在位期间,虽然也有想要挽救明朝颓势的决心,可他在用人、决策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不少失误。所以啊,明朝的灭亡,不能只把责任归咎于那些大臣们,崇祯自身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呢。

现在有不少人都觉得崇祯算不上是那种典型的亡国之君,可实际上呢,他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你看啊,尽管有人认为不能把明朝灭亡的责任全都一股脑儿地扣在他头上,可他在执政过程中确实暴露出了诸多毛病呢,这些问题对明朝的命运那也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拿明末将领袁崇焕的死这件事来说,这无疑是崇祯人生当中犯下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过错呢。在那个时期,袁崇焕作为重要将领,肩负着守卫边疆等诸多重任,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而这一结果正是崇祯一手造成的,所以说这实实在在成了崇祯人生履历中一个抹不去的重大失误。

崇祯时期,那时候明朝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势,自己国家的国土都已经快要守不住啦,外有强敌不断侵扰,内有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可在这样火烧眉毛的危急关头呢,崇祯居然还把心思放在维护自己的皇帝威严上。要知道,在国土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应该是想尽办法抵御外敌、稳定局势、保住江山社稷,可他却本末倒置,还执着于皇帝的那点威严。这么看来,他这样的想法和相应的行为真的是显得特别愚蠢,完全没有分清轻重缓急嘛。

有一种说法是,袁崇焕被认为存在刚愎自用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了越权行事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他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惩处,被崇祯给杀了。

要是处于太平盛世的时期,那么即便你杀了人,只要这一行为不会给国家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那也就罢了,不会再有其他过多追究之类的情况啦。

在当时辽东地区众多的抗清将领里面,袁崇焕那绝对算得上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啦。可以这么说吧,如果当时没有袁崇焕的话,东北地区恐怕早就被皇太极给收入囊中啦,整个局势也就完全不一样喽。

崇祯呢,压根就没把这所有的情况放在眼里,他还一个劲儿地顾着自己身为皇帝的那点儿脸面呢。

国土都丢失了,那皇帝到最后连个能去的地方都没有啦。想想看,一国之君,原本该是坐拥天下、掌控四方的,可如今呢,国土没了,自己也落得个无处安身的境地,这得是多让人觉得难堪、多丢人的事儿,恐怕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颜面无存的情况了吧。

我们来说说袁崇焕,他的某些行为确实是有点过了头。不过呢,有一点是完全能够确定的,那就是他从来都没有背叛过自己所在的国家。要知道,当时他一直在坚持抵抗清军呢。可这和明末的情况一对比,差别就太明显啦。明末有被称作四大罪臣的这么几个人,他们每一个可都做出了背叛自己国家的事儿,和袁崇焕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呢。

在当时的情况中,有被列为四大罪臣的几个人,其中排在第四位的呢,是祖大寿。要知道,祖大寿可是一位名将,那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呢。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闻鸡起舞”这个故事吧,在这个故事当中呢,有一位主人公名叫祖逖,而他,就是祖大寿的远祖呢。

祖逖在历史上那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曾为了家国大业等做出诸多了不起的贡献。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后人当中竟然出现了卖国贼这样的人,实在是令人叹息和不齿。

祖大寿起初是在袁崇焕手底下做事的。不得不说啊,祖大寿在打仗方面的能力还是挺不错的呢。就拿以往来说吧,袁崇焕可是多次采用了祖大寿所提出的计策。

话说后来,袁崇焕被关进了监狱。这一下可不得了啦,祖大寿心里害怕极了,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于是赶忙就逃出去了。不过呢,好在他的那些同僚们纷纷对他进行劝说,在大家的一番劝解之下,祖大寿最后还是又回来了。

因为害怕受到牵连,便起了外出投奔敌人的念头,这其中的种种实在是让人不知该从何说起,情况复杂得很呢。

在那之后啊,清朝在一些做法上可真是不太地道呢,就拿皇太极来说吧,他老是想着招降明朝的那些将领。他给出的条件那是相当诱人,只要明朝的将领肯过来投降,不但能娶到满清皇室的女子做老婆,而且还能一下子得到好多的土地以及钱财呢。面对这样的诱惑,好多明朝将领都没能经受得住,就纷纷跑到清朝那边去啦。

在曾经的某一次战争当中,祖大寿所率领的队伍遭遇了极为艰难的处境。那场战争局势对他们极为不利,战斗持续进行,打到最后,他们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困境,而更为糟糕的是,在这样危急万分、急需支援的时刻,却迟迟等不来任何支援力量。在这种孤立无援且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祖大寿他们实在难以继续坚持抵抗,最终无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然而这一回,他其实是采用了诈降的手段呢。没过多久的工夫,他就又悄悄地跑回到原来的阵营那边去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呢,他再一次选择了投降大清这边啦。

就算此人之前已经有过一次诈降的情况了,可大清依旧对这位被视为人才的人给予了信任。

洪母骂子

皇太极认为,祖大寿第一次选择诈降,那举动其实是出于对君主的忠诚;而他第二次选择投降,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人的安全才这么做的。

实际上呢,他第一次选择诈降,原因就是为了家人。要知道,倘若他真的就那么投降了的话,他心里很是担心崇祯皇帝会对自己的家人痛下杀手呢。

皇太极在当时明确表示,对于祖大寿之前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全部都不再追究了,只希望他往后能够在大清安心做事,好好效力就可以了。

接下来要说到四大罪臣里的第三位了,这位便是在最后和祖大寿一同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洪承畴。

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就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了:“他们可都是到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完全是为了自己家里的人才选择投降的,难道这么做也算是有错的吗?”

不知道诸位是否听闻过一个名叫徐庶的男子,就是那个进入曹营之后便一言不发的人呢。

虽然选择了投降,但要是进而去协助敌人把自己的国家给灭掉,那所犯下的罪过可着实是非常严重的。

大家想想啊,有些人呢,是因为要顾及家人的安危,实在没办法了才选择投降,对于这种情况,咱们从人情常理的角度来讲,还是能够给予一定理解的。毕竟家人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都很重嘛,在那种艰难的处境下,可能会做出这样无奈的选择。但是呢,这里面有个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能去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要是谁做了这样的事,那可就成了罪大恶极的人啦,这种人就是彻彻底底的大罪臣。而且要知道,这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板上钉钉、永远都不可能改变的事实,绝不能对这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有丝毫的姑息和宽容。

我们并不是对洪承畴、祖大寿他们一概加以否定。要知道,在这之前呢,他们为大明王朝其实是做出过诸多贡献的。就拿洪承畴来说吧,他在某些方面或许曾有过亮眼的表现,为大明处理过不少事务,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作用。祖大寿也是如此,也曾在大明的诸多事宜上出过力。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他们俩最终都在关键的最后一步上走错了路,这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这里要讲一个和洪承畴相关的故事,那就是洪母骂子的故事。

洪承畴在大清这边的局势安稳下来之后,便着手安排将自己的母亲从老家接到北京来居住。他心里想着,自己如今也该好好地尽尽孝道,侍奉母亲,让母亲能在自己身边安享晚年,于是便派人去老家办妥了这件事,满心期待着能好好孝顺母亲呢。

洪母从车上下来之后,洪承畴当即就直直地跪在了原地,他这么做,是想要借此来表达自己在过去这几年时间里,没能在母亲身边好好尽孝的那份深深的歉意呢。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洪母见到自己的儿子时,并没有表现出开心的样子。只见她拿起拐杖,一下一下地朝着儿子打去,同时口中还不停地责骂着:“你这个对国家既不忠又不孝的畜生啊,今天我来到这儿,就是要替天下人把你这个祸害给除掉!”

接下来要说到的是四大罪臣里位居第二的吴三桂啦,他可是祖大寿的亲外甥呢。不得不说,这人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两位罪臣,那罪恶程度可就要严重得多啦。

在祖大寿等人投降之后,便一直致力于劝说自己的外甥吴三桂也归降。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局势下,明朝的将领当中,差不多就只剩下吴三桂还具备一定的可用之处了。

吴三桂表面上并未应允投降之事,可在背地里,他却使出手段,致使明朝内部的运转直接陷入了瘫痪状态。

你知道吗?当李自成的军队都已经打到北京城下这个危急时刻了,吴三桂呢,他可没想着赶紧发兵去救援自己的君主。相反呢,他在那盘算琢磨着自己应该去投靠哪一方才好。就他这做派,那可真称得上是典型的那种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人啦。

事实上,吴三桂内心是并不情愿向李自成投降的。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对他来说可有着不小的压力呢,他是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来自李自成方面的威胁,所以才陷入了这般颇为为难的境地。

在那个时候,吴三桂有个极为宠爱的小妾叫陈圆圆,结果呢,陈圆圆被李自成给抓走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三桂实在是没办法,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选择向李自成投降了。

要知道,即便没有吴三桂去和清军联系,就凭清军自身的实力,实际上也是有能力打败李自成那一方的。然而,吴三桂引外敌入关这个行为所犯下的罪过,那可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一行为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让原本就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混乱,也让历史的走向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所以吴三桂引外敌这一过错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被人们所批判的重要一点呢。

李自成率领着他的军队成功进入了北京城。进城之后,他可就完全变了样儿,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呢,一下子就进入到那种尽情享受的状态里头去了。之前他可是立过军纪的,可这时候呢,他把那些军纪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本就顾不上啦。其实呢,这恰恰反映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小农思想的局限性。这种小农思想使得他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就没办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想着当下的享受,而忽略了更长远的发展和规划呢。

被折磨致死的罪臣之首

李自成这一伙人啊,对那皇位压根就没什么念想。在他们心里,觉得只要能每天吃得饱饱的,有充足的酒水可以喝,再加上手头有足够的钱财能供自己花销,那就心满意足啦。哎,真可谓是人各有志,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还真是不一样呢。

仔细去看他们的那些事迹,就会发现,崇祯皇帝说的那句“内外文武诸臣误我”,其实未必就完全是那么回事儿呢。就比如说洪承畴和祖大寿吧,这两人怎么说呢,起码在曾经的那段时间里,那也是实实在在地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在努力打拼。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做出了一些贡献的,是有功劳在身的。

至于那些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的人,说的就是朝廷当中那些成天只会动嘴皮子、耍嘴把式的大臣们啦。他们光会说些漂亮话,可实际上却没干出什么实实在在能算得上功劳的事儿来呢。

那么接下来要讲述的呢,便是在明末时期被列为四大罪臣之首的那个人,此人名为魏藻德。

和前面提到的三位相比起来,魏藻德这个人的名声可就差多啦。前面那三位不管怎样,在名声方面总归还是有一定情况的。可这魏藻德呢,他干出来的那些事儿啊,那味道简直臭得不行,可不是一般程度的臭,真的是特别让人难以接受呢。

在崇祯年间有这么一个人,他可是当时的状元呢。不过呢,要说他的能力,其实并没有特别突出,只能算是有一些吧。但他也有相对比较拿得出手的地方,那就是在文化知识这块儿表现得要更强一些啦。

在李自成的军队即将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崇祯帝心里就琢磨着,得想法子筹集一些钱财才行,毕竟得用这些钱来抵御外敌,好让大明的江山能够安稳一些,不至于被李自成的攻势给轻易攻破咯。

那么要怎样去筹集呢?想来想去,也唯有让那些大臣们把自己所拥有的钱财捐献出来这一个办法了。

就在那个时候,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魏藻德站了出来说道:“我们家实在是没有钱,所以哪怕是一点点,也没办法捐献出来啊。”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其他大臣看到相关情形后,便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自家没有钱。不过呢,其中也存在一些比较明事理、顾大局的大臣,他们还是捐出了数量颇为不少的银子。但即便如此,到最后崇祯皇帝一番努力下来,总共也就筹集到了还不到一百万两的银子。就拿这点银子的数量来说,想要凭借它去抵御李自成的大军,那可真的是远远不够用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话说当时的魏藻德啊,在那种情况下,居然不仅自己不愿意捐钱出来,甚至还公然反对崇祯皇帝向大臣们去索要钱财呢。你瞧瞧,这都算是什么样的人,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有那么一种人,自己压根就不愿意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可这还不算完,他甚至还去阻拦别人为国家尽忠效力。你说这样的人,品德得多差劲!想想看,要是崇祯皇帝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恐怕都会被气得恨不得把他狠狠折磨一番,让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让人愤恨呢。

崇祯曾发出感慨,说是那些大臣们把自己给耽误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有那样的臣子存在,真的是太让人生气啦。他们的所作所为,想必是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才致使崇祯有如此怨念,觉得自己的大业被这些臣子给耽搁了,这状况着实是挺让人窝火的。

要知道在明朝末年的时候,那朝堂之上的情况可真是糟糕透顶了,腐败现象极为严重呢。在那个时期,不忠不孝的臣子那是一抓一大把,这些人全然不顾什么忠义、孝道,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走向衰落呢。

那魏藻德为什么不愿意出钱呢?难道是他舍不得自己的钱财吗?其实并非如此。

在拒绝了捐钱这件事之后,魏藻德就整天都在家里过着那种悠闲自在的日子呢。他心里头一直盼着的事儿就是,李自成能够快点打进城来。他就这么一天天在家里安然悠闲地等着,仿佛对外面即将因为李自成攻进来而可能发生的种种局势变化一点儿都不担心,就只一门心思巴望着李自成赶紧打进来呢。

魏藻德心里觉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要获得李自成的重用,那还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儿。

要知道,当一个人来到新的朝堂环境,那在很多方面可都是需要用到钱的呢。就拿魏藻德来说吧,他之所以那样做,其实是想着把钱留着给李自成用呢。毕竟到了新的朝堂局面下,方方面面的事情处理起来,少不了要有所花费,所以魏藻德就做了这样的安排,把钱留着以备李自成那边所需啦。

当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打进京城之后,那魏藻德啊,就那么一点点地蹭到李自成跟前。李自成见状,便质问他,说这国家有难之际,你怎么没想着为国献身呢?而这魏藻德呢,脸皮厚得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居然恬不知耻地回应说,自己还等着为新的皇帝效力卖命呢,又怎么会舍得早早地就为国捐躯。

然而,李自成压根就没打算理会他,直接吩咐手下人把他跟其余的大臣一块儿给抓走了呢。

李自成所提出的要求十分简单明了,那便是让朝中的那些大臣们把他们极为雄厚的家产给交出来。

魏藻德遭受了一连串的酷刑折磨之后,实在是没办法了,最后只拿出了还不到10万两银子。

李自成对此很是不满,心里想着:“哼,你身为内阁首辅,怎么就只攒下这么一点儿钱?之前不是都传言你光贪污所得就有上百万两银子吗?怎么现在就这点儿家底儿?”

就这样,李自成依旧吩咐手下人对魏藻德动用刑罚来加以“招待”。可这个魏藻德,哪怕遭受了刑罚,到最后也还是没能拿出钱来呢。

人们常说,那些做恶事的人终究是会得到报应的哦。可别以为他们做了坏事能一直逍遥法外呢,只是那个报应来临的时间还没到。就好比正义呢,有时候它可能不会立刻就出现,会来得稍微晚一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肯定不会一直不露面、缺席这场对善恶的评判的哟。也就是说,无论坏人怎么张狂,最后都逃不过应有的惩处,而正义也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彰显它的力量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