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三月二十二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01 16:53:08

1467年3月22日

明宪宗了结私自教习“番语”案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外语教育是在元代时期开始的,忽必烈在元大都设立回回国子学,培养外语人才。

到了明代,因郑和下西洋的眼界拓宽,加上外贸交易的需求增加,对外语教育和专项人才的培养需求就日趋明显。据《大明会典》记载:"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这段简略的文字透露出这样几个信息,四夷馆设立的时间是永乐五年(1407年),设立四夷馆的目的是翻译周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四夷馆共开设了八个专业,分别是鞑靼语、女直语、西番语、西天语、回回语、百夷语、高昌语以及缅甸语。

明朝时期,外语被冠以“番语”或“番文”一词,但是由于外语的特殊作用,这种专项技能的培训是由政府主办的,明代时期禁止私自教习“番语” (外国语和少数民族语),以防交通外人, “漏泄夷情” 。

但为了解决外事活动中的语言文字翻译问题。在四夷馆中,选国子监生及官民子弟入馆学习“番语” 。考试及格者,分任译字生、通事等职。

四夷馆是一所超级"长寿"的学校,自设立后,有明一朝,它一直存在。因当时国际关系的需要,正德年间增设了八百馆,用以教习兰纳文。万历年间,又增设了暹罗馆,教授暹罗语。至此,四夷馆一共开设了10个外语专业,几乎涵盖了当时明朝周边国家的全部语种,可见其专业齐全、规模较大。

所习语言,有朝鲜、日本、安南、真腊、占城、暹罗、缅甸、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西番及琉球、蒙古、女真、畏π儿、河西、百彝等,名额则依所需时有增减。该馆初隶于翰林院,自弘治间起改属太常寺。

这些由国家培养的“番语”人才虽官职甚低,但有随使出访之便,又可在与外人接触中违法获利,更能周旋于名公巨宦之间,成为改任升迁的捷径,烦令人羡慕,因而时有私学之事。

成化三年二月,又发现四夷馆教师马铭违例私收子弟张睿等136人“教习番书,以希进用” 。礼部即以该馆业有154人,远超旧额,今又私行教习,奏请依例逮问有关人员,严加治罪。

明宪宗感觉此事若依奏追究,牵连甚广,遂于十七日(1467年3月22日)下令姑赦众人之罪,私学子弟“俱遣宁家。今后敢有私自教习者,必罪不宥”。四夷馆既已超编,应由“礼部会官考选精通者量留,余送吏部改外任”。

明朝灭亡后,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仍照旧设立四夷馆。只是在专业上有所调整,女真、鞑靼二馆被裁撤,其余八个专业都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清朝的爱新觉罗氏是满族人,在明朝人看来他们就是蛮夷。而清朝的统治者也不太自信,觉得老用"夷"字很不好,不入耳。于是,朝廷下令将"四夷馆"改为"四译馆"。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