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前身为广济县,古称“佛国”,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广济县治,原在梅川镇,1953年迁往武穴镇。1987年10月23日,广济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武穴。相传武穴最早是24户邬姓船民于乌石矶江衅定居,靠江吃江,故汉代称为“邬家阅”,后演变成“武家阅”、“武家穴”再成“武穴”。
武穴市今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
长江图长江自西向东沿南部边界流经武穴市。
横岗山横岗山为大别山南端一峰,位于中国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故名“横岗”,最高峰815米,素有鄂东屏嶂之称。
横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佛道教旅游胜地,天然的避暑场所,公园境内有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古庙宇,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高僧在横岗山游历,并留下手迹,历史亦有记载,有代表性的如:徐霞客、李白、杜甫等,至今山上仍留有石刻碑文,禅宗四祖道信,幼年在此出家,横岗山云盖寺庙志有专门记载,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到此游玩并留有诗文碑刻,《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山上著书,李时珍在山上采药等。
武山湖古名青林湖。《尚书》载:“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谓之青林湖。这在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是有记载的。武山湖是因为武山得名,又叫午山湖。穴在《尔雅》里是水道的意思,而《元和郡国志》和《尚书》(禹贡里武穴被称为东陵,因为黄冈旧称西陵。禹贡载,东陵是扬州和荆州的分界)里面称武家穴为九江第一穴。武山湖收受梅川、大金、铁石等河来水以及黄泥湖的水,经丰收大港入太白湖,或经武穴大闸入长江。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之时,兵败退至武山湖畔。但见湖水茫茫,前无渡船,后有追兵,朱元璋仰天长叹:“天助我生,天绝我死!”话语未了,只见两条大鲤鱼,一青一红飞快游来。朱元璋慌不择路,一步跨到红鲤背上。那鲤鱼摆动尾巴,驮着朱元璋疾驰而去。青鲤紧紧跟随。陈友谅策马追至湖边,急忙放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青鲤往水面一跃,挡住了那支射来的箭,正好射中鱼腹。那鱼顿时变成一座孤岛,这便是今天的武山寨。这湖便称作武山湖。
双善洞双善洞位于武穴市田家镇山上村笠儿垴西侧。隔江与半壁山相望,相传石时有一对仙男仙女常出入此洞,专施善福于人间,故名。洞门高2米,宽约1.5米,上方刻隶书“双善沿”字样,门外石辟8处刻有诗文,明朝名士吴国伦作有《游阳城洞记》,记叙其景,此洞分三洞十八重之多,层层相连,洞洞相通,洞中因里外气流流动缓慢,终年四季如春,云雾缭绕,故为避暑胜地。
浴佛井浴佛井位于武穴市梅川镇西街清水港,是四祖道信出生的地方。有“天下第一佛井”美称的“浴佛井”井水灵异,在武穴市梅川镇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400多年前,司马申来蕲州永宁县(今武穴市)任第一任县令,其夫人在梅川镇(当时县府所在地)产下男婴,取名道信。因司马申爱民如子,好评如潮,故该县县民皆为老来得子的司马县令感到欢喜。
据民间传说,孩子都是送子娘娘赠送的,孩子出生第三天,送子娘娘要来人间探望孩子,所以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由接生婆帮新生儿举行一个洗澡仪式,民间称之为“洗三朝”。那时候,这口井并不叫“浴佛井”,前来祝福的亲友只知道产婆一边说着吉祥话,一边用西街那口井的井水给道信洗浴,道信不吵不闹。当时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正在惬意享受着井水洗礼的司马道信后来会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四祖。
郑公塔郑公塔原名椿山塔,位于郑公塔镇东约300米的太白湖滨。号称鄂东第一塔。塔身青灰,约20度倾斜。因此有鄂东“比萨斜塔”之称。此塔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1年),明宣年间僧人行铨在原址重建,明成化三年(1467年)10月又由僧人继寿重修。迄今塔形完整,图案犹新,铜铸塔顶尚存。塔顶上还长着一棵四季葱绿的胡椒树。
相传为当地一郑姓人氏所建,故名郑公塔。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载,“因郑公者不知其名,宦居兹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郑公塔”。郑公塔山峦拥后,湖水绕前,湖光山色,景趣盎然。
《广济县志》有诗咏 此塔:“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阅历经唐晋,周围半桧松。”如今,此塔连着“禅居寺”,伴着“功德桥 ”,形成了'脚踏新月”、“塔顶银盘”、“寺塔映霞”、“斜塔吊月”、“顶溢蕉香”等多种景观 ,令无数文人墨客、善男信女慕名而至。
非遗文化—岳家拳岳家拳是中国较为完整地流传下来的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为民族英雄岳飞根据自身所学结合与敌作战中实战而创立,传说为内家拳形意拳母拳,流传至今已800多年。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后裔在湖北武穴已相传三十三代,近两千多人。自宋代至今,岳家人对岳家拳的练习从未间断,而岳家拳的最初拳谱,就保留在《岳氏宗谱》中,是岳氏家谱的一部分。
岳家拳有着独特的技击功能,其套路具有动作古朴、简单易学的鲜明特点,身法运动以前进后退为原则,而以吞、吐、浮、沉为主,手法则以云雾抛托为主法,理法以残、疾、援、夺、牵、捺、逼、吸八字诀为主法,强调以四两拨千斤方式借力打力,消身闪打,刚柔相济,以打救打。岳家拳讲究内外兼修,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通过内练培养人体的元气、正气,改善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内助外,以外促内,内养外修,内壮外强,达到壮内强外的全面健身作用。
地方特产—佛手山药武穴佛手山药种植历史悠久,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开始引入种植,至今1300多年。栽培面由横岗山向太平山扩展并覆盖大别山二支脉。
广济古称佛国,原广济县名即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逻(今泰国)等地,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佛手山药即由大藏禅寺僧人首先栽种,初以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药物栽种,因栽种于寺庙,用之于医药,且形似手掌,故称“佛药”。与龙坪所产之龙药(为名药材,久已失传)齐名。后传入民间,渐有人佐以菜肴,以滋补身体,始觉美味无比。至明代,蕲春李时珍发现“佛药”与“山药”十分相似,便有“佛手山药”之称。
地方美食—酥糖武穴酥糖原名桂花董糖。相传是一位姓董的孝子,其母生病,不进食,他将面粉炒熟,混以蔗糖、芝麻屑、桂花等,味甚佳,母爱食。后被移植至糕点业,初名桂花董糖,因人们对“董糖”二字意义不解,改名为桂花酥糖
武穴酥糖属地方传统特色产品,武穴市原名广济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武穴镇桂花桥有一董姓孝子与母相依为命。入秋一日,母亲偶感风寒,卧床不起。因家境贫寒,无钱治病抓药,自用芝麻炒熟研末,摇落院中新鲜桂花,以蔗糖浸渍,与芝麻末混拌,侍奉床前。
母食数日,竟咳止康复,且目朗神清,心舒气畅,犹如枯木逢春,遂传为佳话。时人称为“桂花董糖”、“止咳粹”、“孝母酥”。后经作坊加工,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於清朝道光八年定名为酥糖。这个就是武穴酥糖的简史。武穴酥糖伴随着这个美丽的传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流行於吴头楚尾、长江中下游一带,经久不衰。
后序武穴是一座美丽的江城,地扼吴头楚尾,素有“三省七县通衢”、“鄂东门户”和“入楚第一港”之称。前身为广济县,古称“佛国”。
大美湖北、大美黄冈、大美武穴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