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墓、萧城遗址、冉子墓、中华第一梨园、大运河系列(冠县篇)

怀蕾说旅游 2023-04-12 14:50:05

引言—名字由来

春秋为晋冠氏邑地。隋开皇六年(586年)分馆陶县东界置冠氏县,治今县北,属武阳郡。《元和郡县志》: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唐属魏州。宋、金属大名府。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升为冠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为县,始名冠县。

冠县今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

大运河水系图

大运河在冠县东部穿境而过。

中华第一梨园

中华第一梨园位于山东省冠县兰沃乡韩路村北,处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故道上。梨园面积3万亩,精品园500亩,以堆雪铺玉的梨花和香甜可口的鸭梨而著称,又有大雪花梨、秋白梨、安梨、红宵梨、五香面梨、鹅梨、雪花梨、绿宝石等近三十个品种。梨园的梨树的栽培历史之久,面积之集中,树龄之大,品种之多,保护管理之好,均为全国之最,故而称为中华第一,是“江北水城”旅游线路上一朵娇艳的奇葩。

中华第一梨园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冠县鸭梨就已名扬四方。百年老树遍布梨园,春天梨花盛开,堆雪铺玉;夏天枝繁叶茂,碧波万顷;秋天硕果累累,飞甜流香;冬天苍枝婀娜,诗画遍地,写就了一幅幅风景壮丽的天然画图。

武训墓

武训墓及祠堂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训的墓葬及祠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病殁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内,遵从他的遗嘱安葬于他所创办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东侧,光绪二十九年(1903)堂邑、临清、馆陶三县乡绅在武训墓前为其修建祠堂,武训墓及祠堂的围墙周长890.12米,整体座北朝南呈中轴线排列,依次为大门、碑廊、雕像、祠堂、墓。碑廊的东西两侧有武训魂亭和高歌台等。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现规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院内松柏森森,墙外杨柳依依,一道清清小河环绕院外,称为“武河”。整个祠堂环境清新,十分可人。

武训(1838—1896) 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贫苦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

萧城遗址

萧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又名驻马城、歇马城。目前,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萧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

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冉子墓

冉子墓位于冠县县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东。据传,冉子讲学来冠县,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择地”的习惯,遂葬于冠县。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亡断(今王段)、孝子哭(今未改)等村名,证明着这段史实。

冉子祠始建年代已无法考查,但在晋代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中就已有明确记载,可见年代之久远。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之后的冉子墓,高丈余,上面芳草萋萋,墓前的祠堂,宽三间,灰瓦红墙,飞檐高挑,正中供妙手巧塑的冉子像,栩栩如生。院内松柏森森,碑碣林立,门外两株古树,浓荫遮日。

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鲁国人,是孔子优秀弟子中著名的“十二哲”之一。东汉大儒郑玄认为:“孔子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可见,冉子是儒家经典《论语》的主要辑录人。历代王朝均尊崇冉子的德行与学识,而加以追封:唐赠薛侯,宋赠下丕公,后又赠薛公。

非遗文化—冠县查拳

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据查拳拳谱和历代继承人相传,明朝西域回民查尚义为抗击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应征到内地,行至山东冠县因病疗养,当地百姓对这位爱国义士爱戴尊敬,精心护理,他病愈后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恩情,遂将周身武艺留传给冠县一代人民。

后序

冠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孔子弟子冉子曾长期在此游学,宋辽澶渊古城肖城余存;是“千古奇丐武训故里”和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

好客山东、齐鲁风采、古韵聊城、大美冠县!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