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提到:“财富难传三代”,意思是靠自身努力积累财富的第一代人勤奋工作,打下了家底。第二代人目睹了上一代的艰辛,大多也较为勤奋。然而,到了第三代,他们出生在富裕家庭,往往习惯于享受现成的果实,最终导致先辈们辛苦创立的基业被耗尽。
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然而,亦有一些家族成功打破了这一常规,他们世代努力,不断扩展业务,积累了庞大的资产。
有些家族积累了巨额财富,足以与国家财富相匹敌,却保持着极度的隐秘性。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四大“低调豪门”,它们便是此类家族的典型代表,其中之一源自中国。
你是否了解他们的身份?
【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
最为人们熟知的隐秘家族当属罗思柴德家族,其历史悠久,且业务覆盖广泛。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开山鼻祖是梅耶·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被誉为“国际金融业奠基者”及“欧洲银行业巨头”。他最初涉足货币交易,随后借助银行业务的开展,财富迅速膨胀。
他深谙资本增值之道,并且勇气十足。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他果断地为英国提供援助,借此机会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随后,他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着眼于世界各地的矿产与资源投资项目。通过投资南非的钻石开采和南欧的铁矿石项目,他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他派遣五个孩子前往欧洲不同区域从事商业活动,这些孩子继承了他的商业才能。他们在各地积极投资、筹集资金,持续地为家族带来财富,逐步在欧洲构建起一个广泛的金融联系体系。
19世纪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将其视为“欧洲实力榜上的第六位”。据传,其家族资产远远超过了众多国家的财富积累,堪称富甲一方。
据公开资料显示,罗斯柴尔德家族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1000亿欧元,但这仅仅是其财富的一部分。家族成员各自拥有庞大的个人资产,涵盖房地产、艺术品收藏、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这些资产的具体数额难以精确统计。
目前,各位成员已分赴不同行业和事业,很少公开露面。他们在悄然积累财富的同时,持续投身慈善事业,堪称最为谦逊的行业领袖。
尽管他们行事谦逊不张扬,但由于历史悠久且涉足领域广泛,因此在公众中的认知度极高。
洛克菲勒家族相较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更为显眼,其创立者约翰·洛克菲勒被誉为石油领域的巨头。他的事迹被编入了多本关于商业发展的书籍中,从而使得他的名字广为人知。
约翰·洛克菲勒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商业智慧。自12岁起,他便开始通过贷款业务来获取利息收入。到了16岁,他成为了一名会计,这一职位使他有机会深入学习更多金融领域的知识。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响,洛克费里察觉到战争中物资需求激增,迅速行动,用自己积攒的1000美元采购物资,并以高价售出。在短短一年内,他实现了17000美元的盈利,本金增长了17倍。
认识到石油的价值后,他与伙伴一同设立了炼油设施,专注于石油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其中的盈利空间巨大,于是果断决定扩展炼油设施的生产能力。
与友人分路后,他着手建立了标准石油公司。他凭借对炼油与运输市场的独占策略,以及成功整合超过40家企业,最终控制了美国石油产业的90%。
1935年,他的资产累积至66亿美元。彼时,中国正面临外敌入侵,而世界多数国家亦处于发展初期。他的财富规模在当时堪称全球领先。
其后辈成功打破了“富贵难传三代”的说法,他们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所建树。例如,纳尔逊·洛克菲勒曾任美国副总统一职,而大卫·洛克菲勒则是一位知名的银行家。
洛克菲勒家族设立了信托,以确保家族财富不会分裂,并防止内部纷争。他们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展慈善事业,其援助领域涵盖了全球的教育、医疗及科学研究项目。
另外,他们热衷于收藏活动,特别是对中国古代陶瓷情有独钟,目前藏品数量已达17万余件,其价值现已逼近千亿美元大关。
【杜邦家族和荣氏家族】
美国的杜邦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隐秘世家”,迄今已有250载。其始祖为皮埃尔·萨穆埃尔·杜邦,他涉足多个领域,既是文人墨客,从事写作,也是出版行业的先驱,同时还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携家人迁往美国居住。那时,杜邦家族的资产尚不丰厚。之后,皮埃尔的小儿子伊雷内·杜邦察觉到了火药制造领域的商业机会,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家族财富的累积,使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802年,伊雷内·杜邦创建了杜邦企业,其核心业务是火药制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他大量向美国销售火药产品,借此机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19世纪末,他成功整合了多家竞争对手,使杜邦公司跃居行业领先地位,并占据了美国火药市场的主导地位。
缺乏创新能力将导致公司陷入发展僵局。杜邦家族深知此理,于是在20世纪初期,他们推出了尼龙和特氟龙等一系列新产品。这些创新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业务范围,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火药制造行业的领先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杜邦家族涉足的领域扩展至原子弹的研发,使业务达到了新的层次。他们通过采用集团管理模式和多个分支机构的设置,成功地将家族资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庞大的资产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极大的吸引力,为了避免家族成员因争抢资产而产生内部冲突,杜邦家族采用了信托基金的方式来管理这些资产。
目前,该家族的商业版图已扩展至全球超过70个国家与区域,涵盖了采矿、电子科技、农耕以及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在中国,他们拥有超过50家的独资及合资经营实体,员工数量据传已接近7500人。
在国外存在着诸多显赫的大家族,那么在中国,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大家族呢?
确实存在这样的家族,且不止一家,但若论及拥有巨额财富且名声显赫的,荣氏家族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荣家是我国近现代实业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资本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由荣宗敬与荣德生兄弟二人创立的钱庄为起点。
以往,荣氏一族已是颇有名望的望族。早在春秋时期,荣启期便是族中一员,汉代时有经学家荣广,隋代则有刺史荣建绪,皆出自荣家。家族的财富历经数代,时增时减,传承至荣宗敬之父荣熙泰时,仅余下几栋老旧房屋。
1873年,荣宗敬诞生于世,紧接着两年后,荣德生也随之来到人间。他们早期的教育经历相似,都是由父亲安排进入钱庄,从学徒生涯起步。
甲午战争爆发后,钱庄业陷入困境,荣家父子失业。面对此景,他们毅然决定放手一搏,与友人共同创立了新的钱庄。钱庄的运营主要由荣宗敬和荣德生负责管理。
在他们的管理之下,荣家钱庄开始实现盈利。荣德生注意到,广东地区进口的外国面粉享有免税政策。同时,由于当时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义和团运动等事件,国内局势颇为动荡,民众生活缺乏保障,许多人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荣德生捕捉到了新的市场机遇,决定转行涉足面粉制造业。通过经营面粉厂,他取得了丰厚的收益。
尽管后续国内环境愈发不稳定,荣家却视之为难得的商业契机,持续扩大经营规模。他们利用民众反对日货的情绪,实现了快速发展,财富不断累积,旗下已拥有十二家面粉工厂。
1915年,他们涉足纺织领域,创立了“新申纺织公司”。至1932年,该公司已扩展至包含9家分支机构,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民族棉纺织企业集团。
然而,在动荡时期,虽然获利机会多,但财富同样易于流失。荣家成为了众多军阀觊觎的目标,他们虎视眈眈。加之战争一旦爆发,那些固定的产业如厂房等,由于无法迁移,往往面临巨大损失。
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之时,荣氏家族作出了留在中国大陆的决定,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到了1956年,荣毅仁采取行动,将荣氏企业转型为公私合作经营模式,从而转变为支持国家发展的资本家。
毛泽东对此有过高度评价:“在中国,能真正被誉为国际性财团的,唯有荣氏一族。”
随后,荣氏家族依托国家的扶持,创立了中信公司,荣智健成为了荣家的领军人物。到了2002年,他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位居榜首。
2008年,荣智健遭遇投资失败,损失高达155亿港元,此后,荣氏家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