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之十四(五代篇)

安景阳阿 2025-03-26 09:05:00

引言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该著作将中国历史比作一棵大树,时间脉络作为主干,而历朝历代的重要事件则如同分枝与叶片。其记录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终止于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征淮南之时,总共涵盖了16个朝代、长达1362年的历史。此书是中国编年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在官方修订的史书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位置。

在《资治通鉴》涵盖的16个朝代,共计1362年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经历了众多战争。但本文仅聚焦于那些重大战争事件,具体是指导致士兵和平民伤亡或被俘人数超过一万的战役。对于伤亡或被俘人数未达此标准的战争及冲突,将不在本文中进行摘录和统计。

唐朝结束后,紧接着出现的五个朝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由于这五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短暂,尤其是后汉,其统治期仅仅维持了三年,而后周也不过存在了九年。鉴于此,我决定将这几个短命朝代的主要战争事件归纳在同一篇章中叙述。

本文为《资治通鉴记录的中国历史重大战役》系列之第十四部,聚焦于五代时期(907年至959年):本人针对五代这52年间的重要战争事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汇总及研究。

五代时期及其分裂的诸多政权,常被统称为五代十国。五代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的一个动荡时期,存在了五个相继的朝代。这些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而与此同时,除了这五个主要的朝代之外,中国境内还散布着许多其他的割据政权,它们或大或小,各自为政。为了更全面地描述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人们往往将五代与这些割据政权合称为五代十国。这里的“十国”并非确指十个国家,而是一个概数,用以形容当时政权林立的复杂局面。实际上,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存在着远超过十个的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之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在某些方面仍然得到了发展。例如,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突破,商业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繁荣。总的来说,五代时期及其分裂的诸多政权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则是对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生动描绘。

五代时期指的是唐朝灭亡后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它们分别是:后梁,存在于公元907年至923年间;后唐,时间范围是公元923年至936年;接着是后晋,从公元936年延续到947年;然后是后汉,存在时间为公元947年至950年;最后是后周,从公元951年一直到960年。

公元907年,朱温,即朱全忠或朱晃,在唐哀帝主动让位后,宣告后梁王朝的建立,选定开封作为都城,随后在两年后迁移都城至洛阳。此时,他掌控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开端。

公元960年,正值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策划并执行了陈桥驿的军事政变。在此次政变中,他被部将们披上黄袍,顺势接受了周恭帝的帝位“转让”,随后宣告北宋王朝的建立,这标志着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正式落下帷幕。

在提及“五代”时期时,人们往往会附带说起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术语——“五代十国”。这里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对五代大分裂时期前后或同期存在的十个地方性割据政权的总称。

唐末至宋初期间,中原以外地区涌现了众多割据势力,包括杨吴、桀燕等多个政权。在这些政权中,有十个较为显著,它们分别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南楚、南汉、荆南(亦称南平)以及北汉。后世的历史学者常将这些政权合称为“十国”。

北宋于公元960年建立国家后,着手逐一平定南方残存的地方分裂势力。历经19年的发展,至宋太宗在位的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公元979年,位于北方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最终被北宋所消灭。此时,北宋已完成了对“十国”中所有残余势力的统一。

后周的覆灭标志着“五代”时期终结19年后,北宋才最终消灭了“十国”中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北汉的灭亡,意味着“十国”的时代完全落幕。换言之,“十国”的结束比“五代”晚了整整19年。基于此,本文专注于“五代”的叙述,而非“五代十国”的全面回顾。

事件概述

在后梁的年代(907年至923年)间,

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 后梁纪一】的记载:

1、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弘农王杨渥率领三万水军攻楚。楚王马殷的部将黄璠自浏阳带兵横渡湘江与秦彦晖合击,把淮南军队打得大败,生擒弘农王杨渥的部将刘存及陈知新,杀死裨将一百余人,死的士卒以万计,缴获战舰八百艘。【士兵死亡:约1万人】(弘农王杨渥的军队大败于楚王马殷的军队)

2、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四月,后梁的军队攻打晋王部将李嗣昭驻守的潞州超过了一年仍未攻破,城内的士兵和百姓被冻死饿死了一大半,市里萧条冷落。【百姓死亡:1万多人】(潞州城被后梁的军队围困超过一年,DEEPSEEK估算推算,当时城内百姓被冻死饿死约15000人,士兵被冻死饿死大约5000人。)

3、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九月,淮南派遣步军都指挥使周本和南面统军使吕师造进攻吴越,包围了苏州。吴越将领张仁保攻打常州的东洲,并把东洲夺取,淮南兵死了一万余人。【士兵死亡:1万多人】(东洲之战,淮南兵)

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 后梁纪二】的记载:

4、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丁亥(初二),周德威与别将史建瑭、李嗣源率领三千精锐骑兵逼近后梁军营门辱骂,王景仁和韩勍大怒,率领全体部众出战。赵人怀着后梁兵屠杀深州和冀州戍卒的仇恨,顾不上抢夺财物,只是挥舞利刃追杀后梁兵,后梁的龙骧和神捷两军的精兵几乎全歼,从野河到柏乡,伏尸遍地。后梁兵抛弃的粮食、资财和器械不可计算。总共斩首二万级。【士兵死亡:2万人】(柏乡之战,后梁的士兵被斩首)

后梁供奉官杜廷隐等听说后梁兵失败,抛弃深州和冀州就离开了,驱赶二州的全部丁壮作为奴婢,老弱的全部活埋,城中留存的只有断墙残壁。【百姓死亡:约6万人】【百姓被俘:约8万人】(DEEPSEEK估算推算,当时深州和冀州两州的百姓被抓壮丁为奴婢的人数大约8万人,老弱被活埋的人数大约6万人。)

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的记载:

5、后梁均王(未帝)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十二月辛巳(十九日),前蜀的军队在大渡河击败了南诏的入侵军队,俘获和斩杀数万南诏士卒。另外,南诏人争先恐后地抢着过河逃跑,桥被压断后,又有数万人被水淹死。【士兵死亡:4万多人】 【士兵被俘:1万多人】(南诏的士兵)(大渡河之战,南诏的士兵被杀死和被俘士兵数万人,通常指2万-5万,取平均数3万多人,又假定被杀死和被俘的士兵各一半。另外,数万人过河时被淹死,也取平均数3万多人。)

6、后梁均王(未帝)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二月,后梁帝曾多次催促刘鄩作战。晋王的军队在旧元城西北面摆出方阵,李存审在东南面摆出方阵,刘鄩的军队则在他们的中间摆开圆阵,刘鄩军队四面受敌。后梁军有七万多步卒,被晋军包围住攻打,晋军一直追到黄河边上,后梁军几乎全部被杀死或淹死。【士兵死亡:7万多人】(旧元城之战,后梁的士兵被杀死或淹死。)

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 后梁纪五】的记载:

7、后梁均王(未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十二月,晋王的部将李嗣昭和李建及率骑兵高声呼喊着冲向濮阳的后梁军阵营,其他部队在后面紧跟,后梁军大败。后梁军士卒自相踩踏,山上到处都堆着后梁军丢弃的兵甲,后梁军被打死的人几乎达三万。【士兵死亡:约3万人】(濮阳之战,后梁的士兵被杀死)

8、后梁均王(未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七月,吴越王钱镠派钱传瓘率领三万多士卒向吴国的常州进攻。壬申(初七),两军在无锡交战,由于久旱草枯,吴军乘风放火,吴越的军队乱成一团,被吴军打败。吴军杀死了吴越军的将领何逢和吴建,斩首了一万人。【士兵死亡:1万人】(无锡之战,吴越的士兵被斩首)

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纪六】的记载:

9、后梁均王(未帝)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十月已未(初七),晋王命令李嗣源在戚城埋伏下士卒,命令李存审驻扎在德胜,先用骑兵去引诱后梁军,假装害怕。后梁兵于是争先恐后地向前推进,晋王率领主力部队严阵以待。后梁兵到了以后,晋王命令三千名铁骑奋力出击,后梁兵大败,戴思远逃往杨村,他的士卒有的被晋军所杀死杀伤,有的在逃跑时自相践踏,有的掉在河中的冰窟窿里,损失死亡了两万余人。【士兵死亡:2万多人】(后梁的士兵)

在后梁之后的时期,即从公元923年至936年,历史上称为后唐时期。

六、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二 后唐纪一】的记载:

10、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七月,戊午(十六日),后唐帝派骑将李绍荣直抵后梁营,李绍荣又用火点着木筏焚烧了后梁军连在一起的战船。后梁军先后紧急攻打后唐的几座城,士卒们遭受到箭石被射死、河水淹死、中暑而死的将近一万人,丢弃的物资、粮食、铠甲、武器、军锅和幕帐等,常常以千计。【士兵死亡:约1万人】(后梁的士兵,被射死、被淹死、被渴死)

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五 后唐纪四】的记载:

11、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月庚子(十五日),后唐帝下诏命令枢密使孔循掌管汴州,拘捕了三千家作乱的人,全部处死。【百姓死亡:1万多人】(汴州反叛,三千家被处死,每家平均五口人)

12、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四月庚寅(初十),后唐帝下令,凡是卢台乱兵在营寨里的家属一并满门处斩。命令到达邺都,把九指挥的门关起来,驱赶三千五百家共一万多人到石灰窑,全部斩杀,永济渠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的。【百姓死亡:1万多人】(卢台乱兵家属三千五百家被处死)

在后晋年代(936年至947年间)

八、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 后晋纪一】的记载:

13、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九月辛丑(十五日),契丹主到达晋阳,把兵马布列在汾北的虎北口。契丹派轻骑兵三千人,不披铠甲,直奔唐兵阵列。契丹放开兵马乘乱攻击,唐兵大败,步兵死亡近万人,骑兵却保全了。【士兵死亡:约1万人】(晋阳之战,后唐的士兵,契丹军队救援石敬瑭攻打后唐的军队)

14、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十一月丁卯(十二日),契丹与后晋军到达团柏,与后唐兵交战,赵德钧和赵延寿先逃跑,符彦饶、张彦琦、刘延朗和刘在明也跟着逃跑,士兵大乱溃逃,相互践踏而死的万计。【士兵死亡:约1万人】(团柏之战,后唐的士兵,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后晋军联合攻打后唐的军队)

九、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晋纪三】的记载:

15、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十二月戊戌(十三日),后晋的杜重威与造反的安重荣相遇在宗城西南。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叛变,大为恐惧,退兵藏在辎重队伍之中。官军追随其后而乘机进攻他,镇州兵大溃,斩首一万五千级。【士兵死亡:1万多人】(宗城之战,造反的安重荣的士兵被斩首)

安重荣收集余众,退保宗成,官军进攻,天快黑时攻了下来。安重荣带着十多个骑兵逃回镇州,围绕起城池自守。正好遇上天寒,有两万多镇州人战死和冻死。【士兵死亡:2万多人】(镇州之战,守城的安重荣的军队,战死和冻死)

十、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三 后晋纪四】的记载:

16、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正月丁巳(初二),镇州牙将从西廓水碾门引导官军入城,杀了守城民众两万人,抓住了安重荣,杀了他。【百姓死亡:1万多人】(镇州被后晋军队攻破之后被屠城,DEEPSEEK估算推算,其中守城士兵死亡约4000人,普通百姓死亡约16000人。)

17、后晋齐王(未帝)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己卯(初六),契丹便把后晋的贝州城攻取下来,所杀害的晋国民众几近万人。【百姓死亡:约1万人,被屠城】(后晋的贝州被契丹军队攻破之后被屠城)

在后汉年代(947年至950年),

十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六 后汉纪一】的记载:

18、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三月,吴越军队攻打南唐军队防守的福州,南唐将领烧掉军营逃跑,包围城北的各部军马也跟随溃退了。南唐兵将死了两万多人,丢弃的军资器械有几十万件,国库也为此耗尽了。【士兵死亡:2万多人】(福州之战,南唐的士兵战死)

19、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四月己未(初四),天还未亮,契丹主命蕃、汉各军急攻相州,到吃饭时就攻克了,把城中的男子全杀光,驱赶着妇女北上。契丹人把婴儿扔到空中,然后举起刀锋去接,以此作乐。契丹主留高唐英镇守相州。高唐英查看城中,遗留下的百姓男女仅得七百多人。以后节度使王继弘收敛城中的髑髅埋葬,共得十几万具。【百姓死亡:约15万人】(后汉的相州被契丹军队攻破之后被屠城,DEEPSEEK估算推算,当时相州百姓死亡大约15万人。)

十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 后汉纪二】的记载:

20、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十一月,后汉高祖带兵攻打杜重威防守的邺城,直到粮食吃光、气力用尽,丁丑(二十七日),杜重威大开城门,出城投降。这时,城中十有七、八的人都饿死了,活着的也都骨瘦如柴没有人样。 【士兵死亡:1万多人】(围城被饿死) 【百姓死亡:约6万人】(围城被饿死) (邺城被后汉军队包围数月之后投降,城中百姓被饿死十之七、八。 DEEPSEEK估算推算,其中百姓被饿死大约6万人,士兵被饿死约1.5万人。)

十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后汉纪三】的记载:

21、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四月,后汉将领郭威带兵围困造反的李守贞驻守的河中城,城里粮食将要吃光,百姓饿死的有十分之五、六。【百姓死亡:2万多人】(河中城被围,城中百姓被饿死十之五、六。 DEEPSEEK估算推算,当时城中被饿死的百姓大约2.75万人。)

十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汉纪四】的记载:

22、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月,楚王马希广的指挥使张晖领兵从别的路进攻朗州,后退屯驻益阳。马希萼又调遣指挥使朱进忠等领兵三千急攻益阳。张晖欺骗守城官兵出益阳后,就从竹头市跑回长沙。朗州军队得知益阳城中没有主帅,加紧攻击,守城九千多士兵全部战死。【士兵死亡:约1万人】(益阳之战,楚王马希广的士兵战死)

在后周年代(951年至959年间),这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后周,时间跨度从公元951年开始,一直到959年结束。在这段岁月里,后周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权存在,经历了不少变迁与发展。从国家建立的初始阶段,到逐步稳固其地位,后周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书写了自己的历史篇章。尽管时间不长,但后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留下了一定的影响与痕迹,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十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后周纪一】的记载:

23、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五月乙亥(二十日),后周的官军攻克兖州城,慕容彦超正在土星祠祈祷,急忙率领部众拼力战斗,没有获胜,于是焚烧土星祠,与妻子投井而死。儿子慕容继勋出城逃跑,被追兵抓获,杀死。官军大肆抢掠,城中死的接近万人。【百姓死亡:约1万人】(兖州城被后周军队攻克后被屠城)

24、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十月乙未(十二日),王逵等领兵到达潭州,南唐武安节度使边镐据城亲自守卫。救兵没有到达,城中士兵又少,丙申(十三日)夜晚,边镐弃城逃跑,官吏百姓全都溃逃。潭州城东的醴陵门桥断裂,死的有一万多人,道州刺史廖偃被乱军所杀。【百姓死亡:1万多人】(南唐的潭州城被后周军队攻破)

十六、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纪三】的记载:

25、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李重进渡过淮河,在正阳东面迎战,大败南唐军队,斩杀刘彦贞,活捉咸师朗等,斩得首级一万多,躺伏地上的尸体长达三十里,收缴军用物资器材三十多万件。【士兵死亡:1万多人】(正阳之战,南唐的士兵被斩首)

十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纪四】的记载:

26、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三月壬子(十九日),南唐的柴克宏到达常州,用帐幕蒙在船上,将全副武装的士兵藏匿在里面,声称前来接乔匡舜。南唐士兵登上岸,直接逼近吴越营寨,罗晟不拼力作战,放进来让他们奔向吴程的营帐,吴程仅仅自己幸免于难。柴克宏大破吴越军队,斩首一万级。【士兵死亡:1万人】(常州之战,吴越的军队被斩首)

27、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壬辰(初五)早晨,后周世宗驻扎在赵步,众将攻击南唐紫金山营寨,大败唐军,杀死俘获一万多人。其余部队果然沿着淮水向东逃跑,世宗从赵步率领数百骑兵沿北岸追赶,众将率步兵、骑兵沿南岸追赶,水军从淮水中流而下,南唐军队战死淹死和投降的将近四万人,缴获船舰粮食兵器数以十万计。【士兵死亡:2万多人】(紫金山之战,南唐的军队)【士兵被俘:2万多人】(被杀死被淹死和被俘的南唐士兵合计五万多人,假定死亡和被俘士兵各一半。)

数据分析结论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录,五代时期(907年至959年)的52年中,共发生了27起重大战争事故,这些事故的标准是每次导致超过1万人死亡或被俘。以下是对这些事件的统计概述:

1、军人阵亡总数:已达33万余人。

2、民众逝世总数:已达35万余人。

3、敌军俘虏总数:已达三万余人。

4、民众被劫持的总人数达到了8万余。

阐述解析

1、阵亡士兵的统计仅限于单方,特指战败军队中士兵的死亡数量。

深入探究《资治通鉴》中关于五代时期(907年至959年)的记载,涵盖这52年间发生的27场关键战役(平均每不到两年即爆发一次),通过细致分析文本描述,可以清晰得出以下结论:

上述统计数据显示,士兵的累计死亡人数已超过33万。除了因溺水、严寒和饥饿而丧生的士兵外,大多数士兵均是在两军正面交锋时直接阵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仅代表单方统计,即仅记录了每场战争中失败一方的士兵死亡人数,而对于胜利方的士兵伤亡情况,则并未被纳入统计范围。

众所皆知,在古代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岁月里,两军对阵时,士兵们往往直接进行生死相搏的激烈战斗。因此,这种面对面的交锋往往导致双方士兵的伤亡率居高不下。

历史记录,包括战争史,往往由胜利者主导撰写。故而,即便是备受推崇的史书《资治通鉴》,也仅详细记录了战败方士兵的伤亡数目,对于战胜方士兵的死亡情况却未有相应的反映和记载。

若将各场重大战役中获胜方士兵的阵亡数目也纳入统计范畴,那么交战双方士兵的总阵亡人数,无疑会远远超过33万这一数字。

2、在统计士兵死亡人数时,未将交战双方中因重伤而在战后救治过程中不幸去世的士兵纳入其中。

普遍认知中,古代战争以冷兵器为主,交战双方士兵往往直面生死,进行激烈的搏斗。在这种战斗中,双方士兵的伤亡率都相当高。特别是在攻城战役中,攻城方的士兵伤亡情况尤为严重。

举例来说,公元546年,即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梁武帝中大同元年十月,东魏军队连续五十多日对西魏的玉壁城展开了昼夜不停的攻势。在这场战役中,东魏方面因战斗伤亡及疾病死亡的士兵总数高达七万,他们被集体安葬于一处大墓之中。据DEEPSEEK的估算,守卫玉壁城的西魏士兵数量大约在五千至一万之间,而东魏方面用于攻城的士兵总数,则可能介于十万到十五万之间。

举例来说,公元757年,即唐肃宗至德二载的十月,睢阳城在张巡与许远的长期防守下,最终被尹子奇指挥的叛军所攻陷。随后,尹子奇处决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在内的三十六人。张巡初守睢阳之时,麾下仅有士兵万名,而城内的平民百姓则多达数万。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大大小小总计四百余次战斗,成功歼灭了十二万叛军。

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特别是那些伤势严重的,受限于古代的医疗水平和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救治。即便战斗结束,这些重伤士兵也常因无法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导致不幸离世。

受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治通鉴》中并未包含交战双方重伤士兵在战后接受治疗期间,因治疗未果而不幸去世的具体数字。

五代时期全国人口数量的变迁概述:在五代这个历史时期,全国的人口总数经历了显著的波动。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人口数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五代时期的不同阶段,人口数量时增时减。战乱使得许多地区的人口大幅减少,因为战争往往伴随着家园被毁、民众流离失所。而在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人口数量则会有所回升,这是因为人们开始重建家园,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生育率也随之上升。然而,整体来看,五代时期的人口数量并未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相反,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持续影响,人口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波动中略有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对人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EEPSEEK平台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间)全国人口总数的变化趋势。

五代时期初段(公元907年),唐朝末年的频繁战争与地方割据造成了人口数量的锐减。与唐朝人口最高峰时(大约8400万人)相比,五代初期的人口规模明显减少,大约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

五代十国时期接近尾声之时(公元960年),战乱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部分地域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大致在3200万至4500万之间。

基于上述数据与资料,我们可以总结如下观点:

五代时期,历经五十二年,期间四个王朝相继交替,战乱频繁,加之战争引发的连锁灾难以及多种自然灾害的共同作用,社会动荡不安。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面临如此多不利因素,五代末期的人口总数相较于初期,却实现了200万至500万的增长。

《资治通鉴》记载的十六个朝代更迭中,有一个时期在政权交替时,人口数量异常地出现了增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