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世间纷乱不休,在这么多的英豪中,多尔衮以摄政王的独特地位,一跃成为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人物。
1650年,大清的摄政大臣多尔衮在外出打猎的时候,不幸坠马而亡,当初盛极一时的摄政王,没有战死沙场,没有篡权夺位,反而是因为一次小小的坠马事件,就结束了这一生。
多尔衮的死实在是蹊跷,那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多年来没有准确的说法?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年仅8岁的时候,就和兄弟几个一起参与了国家大事的讨论,后来更是成为了努尔哈赤平衡太子之位的重要力量。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多尔衮的母亲被迫殉葬,皇太极即位,此后,他便跟着皇太极一起讨伐蒙古各部,在战场上多尔衮屡立战功,皇太极安排多尔衮成为了镶白旗的旗主。
1633年,已经和明军多次交手的多尔衮,向皇太极进言全力征讨明朝,皇太极听了他一番谋略,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全力备战,攻打明朝。
后来,在招降蒙古各部的时候,唯有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不肯降服,皇太极只好下令,命多尔衮率兵前去招降,这次进军异常顺利,不仅俘获了林丹汗一家,还得到的曾经元朝的传国玉玺。
玉玺上,清楚明白的刻着“制诰之宝”,这是元朝的宝物,更是帝王的象征,多尔衮立刻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众大臣顺势高呼,让皇太极尊号称帝。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而多尔衮便是首当其冲受到封赏的人,有了战功和封赏,多尔衮在大清朝的地位与日俱增。
后来,多尔衮受命出征,因多次立下战功,皇太极赏无可赏,便把吏部交给了多尔衮管理,在统领吏部期间,无论大小事宜都是经过他的手,才可以送到皇太极面前。
当然了,在吏部的这段经历,也为他后来辅佐顺治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43年,皇太极驾崩,但生前并没有立下嗣子,众大臣皆认为皇位应该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即位,也有人劝说多尔衮自立为帝,但是多尔衮始终都没有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答复。
因为多尔衮心里也清楚,自己缺少六旗的支持,很难自立为帝,于是,他便想到了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在多尔衮和众大臣的一致决定下,福临登临帝位,同时宣布睿亲王多尔衮辅佐朝政,并改元顺治。
顺治帝登基之初,难免有人心存不服,其一便是支持多尔衮称帝的人,被多尔衮知晓后,一力处死;再有便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人,多尔衮肃清了所有内乱,稳固了新的统治,帮助顺治帝坐稳了皇位。
1644年,李自成带着农民军逼上了北京,明朝灭亡,心腹大臣上书请奏,希望多尔衮立即出兵中原,且不要滥杀无辜。
接着,多尔衮又招降了吴三桂,吴三桂也成为了他入主中原的马前卒,等到多尔衮占据北京之后,便在城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并且迁都北京。
顺治帝到达北京后,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从此,顺治帝开始在多尔衮的辅政下治理大清,而大清也在北京开始了长达260年的统治。
权倾朝野,坠马而亡自从封了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就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所有的王公大臣,向顺治帝请安后,仍旧需要向多尔衮请安。
而且在上朝时,只有多尔衮一个人能从午门内下轿,别人都必须从午门外下去,可以看出,那时候多尔衮已经到达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位置上。
甚至,为了调兵遣将能更加方便,多尔衮还将皇帝的印信大摇大摆的放在了自己家中,现在的多尔衮与皇帝之间,不过是差一个皇位罢了。
1648年,多尔衮又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大权在握,任意罢免和任命官员,朝中竟然成了他一人的天下。
一时的风光,也抵挡不住天命安排,“盛极而衰”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1650年,已经权倾朝野的多尔衮竟然在行猎的时候,不幸坠马而亡,顺治帝突闻噩耗,悲惧不已,后依照帝王之礼追封多尔衮。
不仅如此,顺治帝还将他的正妻尊为义皇后,在多尔衮无子的情况下,又以宗室子过继给他,且俸禄还是其他王公贵族的三倍。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享受了权势,死后还被顺治帝如此追封,可见顺治帝也是极为聪明的人。
之前,多尔衮大权在握,顺治帝只能韬光养晦,现在他死了,自然也不能把事情做绝了,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这便是帝王之心。
但是等到多尔衮死后,又有很多的流言传出来,他在朝中的对头纷纷出来揭露他的大不敬之罪,一个人说可能激不起浪花,但是墙倒众人推,多尔衮都死了,自然他们也不用再收敛锋芒。
随后,多尔衮培养多年的势力土崩瓦解,归根到底,正是因为他的死才推动了矛盾的爆发。
多尔衮的病因之谜按道理来说,大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不过32岁,那时的他还会年轻气壮,精力旺盛,怎么会只过了七年便身死?
据记载,当初在入关前的松锦决战中,多尔衮的身体就不好了,因为日夜操劳大战,又坚持披挂上阵,导致一场战斗下来,多尔衮精疲力竭,还因此落下了病根。
而他得病后,也曾向李氏朝鲜世子求助特效药,那时候此人作为质子留在沈阳,多尔衮几次三番派人前去,向他求药治病。
且口气非常恭敬,生怕这位质子不肯奉上药丸,想当初多尔衮已经有实权了,他要是想下令夺药,早就干了,但是就怕人药惧亡。
正因为如此,多尔衮才态度温和的前来求助,可见多尔衮病症不轻,但是求药的事情是在暗中进行的,他不愿意让那些大臣知道自己身患重病,这也是为了避免有人趁乱夺势。
原本求到药之后,只需要静养,或许多尔衮也不会这么早亡故,但可惜的是,他根本没办法静下来。
太宗去世之后,他拥立福临称帝,幼子才仅有6岁,根本没有理政的能力,更别提管理好手下的大臣了。
尤其是,大清入关的时候,明朝遗留下的烂摊子一大堆,农民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又争斗不已,满人和汉人如何相处,如何谋得生路......
这些事一窝蜂的朝着多尔衮而来,他就算是有三头六臂,再多的能臣也无法一下子解决,只好硬着头皮包揽了所有的军国大事。
据记载,多尔衮有一次说:“水土不调,为疾颇剧。”这是多尔衮在说,他们来到北京后水土不调,自己身上的伤病疼的更加剧烈了。
随着病情加重,多尔衮也跟大臣们说出了“病情”,但是并没有说自己具体得了什么病。
后来,顺治四年的时候,众大臣提出摄政王多尔衮“体风有疾,不胜跪拜”,应该免去对皇帝的跪拜。
于是,多尔衮顺势而为,下令自己不再向皇帝跪拜,当时来看,这可能这是他争权夺利的手段之一,但是也间接证明了可能多尔衮那时候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当然了,如果仅因为这一条便证实多尔衮有病的事实,也实在是草率。
1644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曾召集了一批大臣商议政事,会议期间,只见豪格说:“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
这是豪格第一次说出多尔衮生病的事,后来的日子中,豪格不止一次的说,摄政王多尔衮并非有福的人,而是有疾病的人。
虽说这些言论都是在说多尔衮不该把持朝政,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那时候的多尔衮确实已经患上了重病。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满族有一个习俗,就是在身体不适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外出打猎,说不定可以缓解病情。
比如说,皇太极因痛惜宸妃离世,郁郁寡欢,便频频外出涉猎,消散愁苦,而刚好多尔衮也是在外出打猎的路上坠马的。
况且,在记载中多尔衮是猝死,如果没有基础病情,在身强体壮的年纪坠马或许不会突然身亡,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多尔衮的死大部分原因是他早已病重。
谋害之说?除了病重一说,还有人认为多尔衮是被顺治帝谋杀,顺治帝幼时无法治理朝政,可由多尔衮从旁协助,但是等到顺治帝长大后,多尔衮仍旧不肯交权,这便引起了顺治帝的不满。
在众人的猜测中,顺治帝明面上给予摄政王多尔衮一切大权,实际上暗中筹谋,因为羽翼未丰,顺治帝不能一击即中,所以只能一味忍让多尔衮。
而正好多尔衮外出打猎,给了顺治帝机会,这才悄无声息的除掉了他。
但是,很显然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没有史实支撑,只有人们的猜测,因此,顺治帝谋害多尔衮一说也只不过是人们的臆想。
除了顺治帝,还有一个人也被人们颇为怀疑,他就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
他非努尔哈赤嫡系,也并不受重用,但是在多尔衮摄政后,却选了他作为自己的辅政,从此,济尔哈朗成为多尔衮身边的红人,也成为众人奉承的对象。
但是,随着济尔哈朗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多尔衮也将他视作了异己,在顺治四年的时候,就停了他的“辅政”之职,后来又借口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试图处死他。
但最终,多尔衮“开恩”,没有处死他,只是冷了济尔哈朗,卸了他所有的权力,让他成了一个闲人。
而在多尔衮的围猎之行中,济尔哈朗也在其中,因此,有人便怀疑济尔哈朗怀恨在心,设下了圈套,谋害了多尔衮。
其实,这个说法也是颇有漏洞的,毕竟当初随行的不止济尔哈朗,多尔衮肯定是带足了护卫的,一个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势力遍布,怎么可能会如此轻易被人暗害。
因此,谋害一说,并不能成为多尔衮身亡的原因之一,目前来看,最有力的还是病死一说。
回看多尔衮的一生,从不起眼的孩子到屡立战功的大将,再到安定大清的摄政王,都是多尔衮一步步走出来的,古往今来,做摄政王做到这份上,恐怕多尔衮也是头一个吧。
当然了,世人对他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是平定纷乱,统一大清大业的功臣;另一种则是认为他是凌驾于皇帝之上的谋臣……
那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