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誉为清代吕布,对清朝三叛三降,八个妻妾自缢殉节

梨花带泪沾衣裳回忆 2025-02-21 12:01:24
前言

他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冲杀于千军万马之间,所向披靡,其勇猛程度丝毫不逊于温侯吕布,故而得名“活吕布”。

他一生反复多变,对清朝三叛三降,这种反复多变的性格似乎正好契合了他那“活吕布”之称。

然而,这位“清代吕布”的结局却如同吕布那般,未得善终,其八个妻妾均自缢殉节。

那么,这位清代“活吕布”究竟是谁?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清代“活吕布”——王辅臣

王辅臣有两个绰号,一个是“马鹞子”,另一个是“活吕布”。

先说“马鹞子”:鹞子,是是一种身形矫健、行动迅捷的猛禽,而王辅臣正如这鹞子一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他时常身着白袍,于千军万马中冲杀,每一次挥刀都伴随着敌人的倒下,其勇猛之姿,令清军闻风丧胆,引其直呼:

“马鹞子至矣!”

王辅臣的威名,不仅响彻战场,更在京都内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京都上下,无人不以能识得“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再说“活吕布”:起初,王辅臣的“活吕布”之名是源于他外形和勇猛。他身姿挺拔、眉如卧蚕,与那世间流传的吕布画像极为相似。

而在战斗中,王辅臣的勇猛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吕布,故得了“活吕布”之称呼。

这个称号,不仅彰显了王辅臣的善战与勇猛,也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了他那反复多变、充满波折的命运。

王辅臣生于乱世,为求生存,他跟随姐夫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然而,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好赌。

一个赌徒,不管走到哪里心里都会惦记着“小玩两把”。这不,进赌场没一会儿功夫,就输掉了六百多两银子,引得姐夫怒而拔弓。

一番争执下,王辅臣失手反杀了姐夫。杀了人,王辅臣自是不敢停留在此,后来,他投靠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

在这里,他结识了姜瓖手下的将领王进朝。王进朝对王辅臣颇为赏识,加之自己无子嗣,便将其收为义子。从此,王辅臣改姓为“王”。

1644年,大顺军攻入北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迅速占领了大明帝国的大半疆土,而姜瓖顺应时势,直接举城而降,王辅臣自然也就跟随“老大”归顺。

然而,好景不长,清军入关,大顺军一败涂地。姜瓖见形势不妙,立刻表明立场开始站队,又投靠了清兵。

“老大”都发话了,手底下的“小弟”们也没招啊,只能跟着呗。就这样,王辅臣随之降清。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事件就此平息时,姜瓖又整出了“幺蛾子”。他不乐意了,他心理不平衡。

他认为,自己怎么着在这场战斗中也算是个“功臣”吧?结果呢,自己非但没有得到赏赐,还受到了一通训斥。

姜瓖气不打一处来,索性直接“揭竿而起”,自立兴汉大将军,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在此期间,王辅臣始终追随左右,而他也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勇猛一战成名,声名鹊起,京都城内无人不知他“马鹞子”的称号。

然而,姜瓖那股武装势力终归没能敌过清军,最终兵败被杀。而英亲王向来爱惜英雄好汉,因此王辅臣得以逃过一劫,后授职云南,在吴三桂手下效力。

王辅臣这个人,对上谦恭,对下宽仁。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揽工自居,军中上下,无一不对王辅臣赞叹有佳。

吴三桂对王辅臣更是青睐有加,视他如子侄般亲近,极为器重。当王辅臣被调往他处任职时,吴三桂难掩悲伤,泪眼婆娑,万分不舍。

他不仅亲自为王辅臣送行,还慷慨解囊,赠予他二万两白银作为路费。

一生多变,首鼠两端

1673年,吴三桂拉起反清大旗,起兵造反。要知道,吴三桂兵马雄壮,爪牙遍布,自是不会忘记身在陕西王辅臣。

不久,汪世荣带着吴三桂亲笔书信找到了王辅臣。吴三桂本以为王辅臣会积极响应,与他合力反清。

出乎意料的是,王辅臣竟毫不留情地将汪世荣捆绑起来押解至京城(后被处死),并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背叛大清。

按理说,吴三桂待他亲如子侄,即使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也应留有余地,为何会如此决绝呢?这一切,还要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说起。

一日,王辅臣在喝兴头之时,忽然发现自己的碗中有一只苍蝇,王辅臣默不作声,只是放下了饭碗,并未多言。

原来,他们所在的总兵军营的主人有个诨号,叫“马一棍”,说是此人对待下属非打即骂。

即便是再微小的过失,在他眼中也是大事,还因此打死过人。王辅臣本就出身底层,他能体会到底层人民的困苦。

他明白,或许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负责伙食的马夫就会受到责骂,轻则重伤,重则就是一条人命。所以,王辅臣选择无视此事。

恰巧,身旁一位士兵看到了王辅臣碗中的死苍蝇,顿时尖叫出声。一瞬间,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

王辅臣只好打起了哈哈,表示自己出生入死多年,即便是苍蝇也能吃得下。王辅臣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开个玩笑将此事给搪塞过去。

原本呢,事情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结果,那人又说:“我不信,我打赌你绝对不敢吃下。”

此话一出,王辅臣瞬间被搞得下不来台。吃吧,心里膈应;不吃吧,又丢了面子。

这下,所有人都看起了热闹。在众人的围观下,王辅臣一咬牙,硬是将那死苍蝇咽下了肚。这时,又一个声音传来:

“若有人与兄长打赌,赌约是吃下死苍蝇,兄长竟会履行赌约将其吞下;那么,倘若赌约是吃下粪便,兄长是否也会同样毫不犹豫地照做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开玩笑,是双方都觉得好笑才能被称为玩笑。

显然,除了吴应麒以外,王辅臣并不觉得好笑,他觉得自己被当众羞辱了。于是,便直接对其怒斥道:

“人人惧怕你吴家子孙,我却不怕!你敢当众羞辱我,且看我如何应将你‘扒皮抽筋’!”

说罢,王辅臣怒而拍桌。只见,桌上的饭碗、酒杯应声而碎,桌子也“啪嚓”一声,四碎一地。众人连忙上前制止,而吴应麒早已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事后上门赔个礼、道个歉,王辅臣心里也会好受些,毕竟就为人而言,他还是比较厚道的。

哪怕此事不能轻易地就此翻篇,至少王辅臣能看到对方的态度,心里也能好受些不是?

次日一早,吴应麒也觉得自己开的玩笑过了度,拂了王辅臣的面,便直接上门赔礼道歉,两人也达成了和解。

俗话说,三人成虎。原本这就是一个开玩笑过度的小事,可在传播的途中,这事就变了味。尤其是传到吴三桂耳中时,那直接是变了个版本:

说是王辅臣接着酒劲儿,在酒席上说了大逆不道的话。大意为,他吴三桂算什么东西,早晚有一天要他好看之类。

不久,吴三桂借一军需官之口(传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也正是这件事,吴三桂与王辅臣之间生了间隙。王辅臣也明白过来,吴三桂并非表明上的那中豪迈的气度。

现在,让我们将视角转到“吴三桂依依惜别王辅臣”这件事情上来。吴三桂真的是不舍吗?吴三桂真的是宽厚吗?

其实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宽厚罢了。当然,这样既能起到拉拢人心的作用,又能为日后做足打算。

言归正传,王辅臣的初衷,并未想着要背叛大清。前几次的反复多变,更多的是迫于当下的复杂形势。

然而,天不遂人愿。有时一个人越想越做什么,上天偏偏要与之对着干。

负责统帅西北军事的人是康熙倚重的大臣莫洛,莫洛这个人刚愎自用、眼高于顶,两人互相看不对眼,谁也不服谁。

不仅如此,莫洛还处处与王辅臣作对。一次,因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领兵闯入了莫洛阵营。

一言不和,双方就打了起来,混乱之际,莫洛不幸中箭身亡。此事一出,所有人都认为是王辅臣故意为之,将其杀害的。

不论王辅臣如何解释,也未能改变他的“罪人”之名。毕竟,一个先前多次叛变之人的话,又有几分真呢?最终,王辅臣率众叛变。

末路悲歌,畏罪自尽

王辅臣倒向吴三桂后,被其封为镇西大将军。有了王辅臣的助力,吴三桂的势力愈发强大,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十几座城池。

还有一次,王辅臣单枪匹马追杀董额,接连闯了13座清军联营,硬是无人人敢出来与之对阵厮杀。

此时的吴三桂,已是年过花甲,在对战的姿态上,表现出了谨慎的姿态。由此,局势逐渐发生逆转。

不久之后,王辅臣被清军围困,军中上下人心惶惶,士气低落,王辅臣也是满脸愁容,便找来了自己的妻妾倾诉。

大意为,自己先前随着姜瓖驻守大同之时,家眷们在城破后,刚烈不屈,全部自杀,现如今就好似看到了当年的情景一般。

妻妾们听后,彼此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在退出去后,集体自缢而亡。

这个时候,朝廷开始对王辅臣展开“攻心之策”,表示如果现在投降,一切都好说,朝廷也会既往不咎。

在这场“攻心之战”中,王辅臣败下阵来,投向了清廷,开始转而攻打吴三桂。

“三藩之乱”接近尾声时,王辅臣的心却并未就此平静。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反复多变、瞻前顾后不禁心中暗自思量:

朝廷真的还会再信任我吗?恐怕很难了吧。想到这,王辅臣脸色一变,似是下了某种决心。

这天,他叫来了自己的夫人,还不等夫人作何反应,就无故对其拳打脚踢,并将她逐出了家门。

随后大摆宴席,将自己的下属全部召集了过来,众人喝了个酩酊大醉。兴头之时,王辅臣突然说道:

“各位追随我多年,我没什么能给的,今日咱们且痛饮一场,待酒醒后便各奔前程、永不相见。今后也休要再提起我王辅臣这个名字了。”

这之后,他将家财全部分发给部下。待再次醒来时,身旁仅剩一个亲兵,王辅臣长叹一声,将那重达数斤的银碗赠予了他。

当晚,他命亲兵趁自己熟睡时,蒙住口鼻,待窒息而亡后,对上上报,只说自己患病暴毙。

就这样,王辅臣自尽而亡,一代骁将就此陨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