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和父亲必须死一个咋选?大臣妻子一句话解决,自此诞生一成语

梨花带泪沾衣裳回忆 2025-02-20 17:30:52
前言

如果只能救一人,你是选择救自己的父亲,还是选择救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场“两者择其一”的致命困局,这可不是玩笑,而是关乎一个家族命运的抉择。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位权臣的女儿雍姬。而后,雍姬母亲的一番话,不仅成功化解了祸端,还由此诞生出了一个成语。

那么,雍姬最后选择的,到底是爱情还是选择亲情呢?大臣妻子究竟说了句什么话呢?

选丈夫还是选父亲?

据《左传·桓公十五年传》记载,公元前697年,郑国国君郑厉公曾派出一个“杀手”前往暗杀大臣祭仲。

而执行这次暗杀任务的“杀手”不是别人,正是该大臣的女婿雍纠。

这是为何?郑厉公为何要杀自家大臣呢?

这还要从郑厉公的父亲郑庄公说起。祭仲是郑庄公身边的左膀右臂,是他身边的重要谋臣,深得郑庄公信任。

郑庄公死后,祭仲拥立太子忽继位,也就是郑昭公。这一决定,让原本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姬突(郑厉公)心生不满。

他认为,这个皇位,应该是自己的,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君主,后在宋庄公的干涉下,祭仲被骗至宋国。

在进行了一番威逼利诱之后,祭仲将姬突(郑厉公)扶上了皇位。然而,姬突(郑厉公)即位后,他又不乐意了。

一个是先前的矛盾,另一个则是祭仲的权势。他认为,祭仲的权势已经对自己的位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倘若再不行动起来,加以制止,那后果是他不敢想象的,万一上演一出“祭仲专权”该怎么办?

于是,他产生了将祭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当然,他也明白,明着动手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暗地里行动。

要想这场“刺杀行动”顺利进行,那么这名刺客就必须得是他身边的亲近之人,也好让他放松警惕不是?

思来想去,郑厉公便将目光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身上,待考察过后,他发现此人看重的是利益,利益大于一切。

这就好办了,郑厉公需要的就是这么个人,他反倒省了点事,遂当即许诺给予他高位。

说起来,郑厉公也是心大,竟将此事交给雍纠。常言道,疏不间亲。再怎么说,雍纠也算是祭仲的“半个儿子”。

再说了,即使雍纠真是那种无往不利的“小人”,就不担心他会反水吗?要不说他心大呢。

然而,这场看似天衣无缝的“刺杀计划”却并未如愿进行。还没有行动,这项“刺杀计划”便惨遭暴露了。

原来,雍纠毕竟不是“正规军”(杀手),一想到自己会亲手灭了老丈人的口,他就不由得心慌、害怕。

这种情绪的变化,被他的妻子雍姬敏锐地察觉到了,雍姬见状,连忙询问丈夫发生了什么事。

尽管雍纠极尽搪塞,但终究是漏了口风。雍姬这才意识到,丈夫已经起了杀意,他要杀了自己的父亲。

此刻,雍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是选择保护自己的丈夫,还是拯救即将遭遇不测的父亲?

一句话 诞生一成语

对于雍姬而言,这是一个让人心如刀绞的抉择,那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一边是她血脉相连的父亲,那个抚养她长大,给予她无尽关爱的亲人;另一边则是她的丈夫,那个承诺要与她携手共度风雨,白头到老的伴侣。

她的心乱如麻,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内心充满了慌乱。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和挣扎,她决定向母亲求助,希望母亲能给她指明一条道路。

然而,当雍姬站在母亲面前时,她又害怕母亲会为自己担忧,于是她并没有直接说出事情的真相,而是向母亲提出了一个让她自己也感到难以启齿的问题:

“母亲,您觉得父亲和丈夫,哪一个更重要呢?”

母亲闻言,脸上露出了困惑的神情,她不明白女儿为何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

但当她看到女儿那张严肃而认真的脸时,她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认真地回答了女儿的问题: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母亲的意思是,如果只能从两人中选一人的话,那必然要选择父亲。要明白的是,谁才是生养你的亲近之人。

不论是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家里永远都是女儿的最大靠山。换句话说,父亲只有一个,而男人却有很多。

如果非要从中做出选择,那必然是父亲,父亲才是最亲近之人,这是丈夫所不能相比的。

由此诞生出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而这,便是成语“人尽可夫”典故的出处。

母亲的这番话,让雍姬豁然开朗。时间不等人,她不再纠结,迅速找到了父亲,委婉地将此事告知了父亲:

“父亲,雍纠说要请你喝酒,不过不是在家里边,而是定在了城外。女儿有些不明白,一家人为何不热热闹闹地在家里呢?为何偏要选在城外呢?女儿想不通,特来给父亲说一声。”

祭仲可是个混迹官场多年的“老狐狸”了,岂能听不明白女儿的言下之意?他立刻意识到,这场所谓的宴席绝非寻常,而是一场暗藏杀机的“鸿门宴”。

然而,祭仲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轻轻地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随后,他便巧妙地设下了陷阱,将女婿雍纠反杀。雍纠的尸体被随意地丢弃在了一个偏僻的池塘边。(另有一种说法是,雍纠的尸体被丢弃在了大街上)

当郑厉公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意识到,如果自己再继续留在郑国的话,恐怕会性命不保。

于是,他连忙收拾行装,匆匆逃离了郑国。在逃离的过程中,他还顺便带走了雍纠的尸体,这也算是他对雍纠这个“糊涂虫”的最后一点情义吧。

他一边逃还一边在心里暗骂雍纠:“你这个愚蠢的家伙,竟然将这种大事告诉一个妇人,还与她商量,死了也活该!”

被误解千年的“人尽可夫”

而雍姬的“人尽可夫”事件发生后,她没有受到世人的指责,而是被世人称之为“孝女”,而这也足以证明世人对她的肯定。

“人尽可夫”这一成语,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如今在人们的口中常常带有贬义,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守妇道、行为放荡的女子。

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典故之人,或许真的会觉得这个成语就是在说女子作风问题。

但实际上,它跟爱情无关,它源于亲情,遗憾的是,这个成语在后来的夫子理学中被断章取义,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西王母等形象都彰显了女性的崇高地位和神秘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女性转向了“人类之父”,开始强调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渐渐地,女性的地位开始逐步下降,一直到民国时期,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在《左传》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女性地位的深刻阐述,其中“宗法制度”便是一个关键概念。

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照亲疏远近来分配财产和权力,对女子的要求简而言之就是“从父”。

这也就是为何祭仲的妻子会说出那句“人尽可夫”的话的原因,血缘高于一切,血缘重于一切。

“人尽可夫” 背后的千古难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件和人物以其独特的经历和选择,成为了后世探讨和争议的焦点。雍姬的“人尽可夫”事件,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亲情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更揭示了成语在流传过程中词意演变的复杂现象。

雍姬,作为一位身处古代社会的女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当她的父亲祭仲成为郑厉公的暗杀目标,而执行者竟是她的丈夫雍纠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在亲情与爱情的双重压力下,雍姬选择了向母亲求助。母亲的回答“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不仅为雍姬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成语——“人尽可夫”。

然而,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流传中,却逐渐偏离了其原本的含义。如今,“人尽可夫”在人们的口中常常带有贬义,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守妇道、行为放荡的女子。

这种词意的转变,无疑是对成语原意的曲解和误读。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或许真的会误以为它就是在说女子的作风问题。

但实际上,“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源于亲情,而非爱情。它反映了在古代社会,女性在面临亲情与爱情冲突时的无奈与抉择。

雍姬的选择,是对亲情的坚守,是对父亲的忠诚。她并没有因为爱情而放弃对父亲的救助,更没有因为个人的私欲而背叛亲情。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成语在后来的夫子理学中被断章取义,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

这不仅是对成语原意的歪曲,更是对女性地位的一种贬低和忽视。这种用法不仅违背了成语的原意,也损害了女性的形象和尊严。

在古代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选择和权利常常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而成语“人尽可夫”的演变,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和体现。

现如今,“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已经完全变了意思,多用于形容女子不守妇道,对女子进行谩骂和指责。

“人尽可夫”背后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雍姬的这种选择,是在特定情境下,对更为重要的亲情的一种坚持。

结语

在《左传》中,“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最初根本就没有“奇淫”的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却被“污名化”,极尽贬义。

“人尽可夫”这个充满现代性别偏见的成语,是对父权社会伦理秩序的极致诠释,也是三千年间中国社会性别观念的嬗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