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三聚氰胺:油罐车煤油食用油混装,不是“新”闻

毒鸡汤鸡哥 2024-07-11 18:42:59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01

这几天,人们在网上讨论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被媒体实锤爆出来的中储粮和汇福集团煤油车混装食用油事件。

几名记者蹲了半个月,收集了很多行内乱象之后,又跟踪了一辆油罐车,发现在刚卸完煤油之后,这辆车径直驶入中储粮的厂区,装了35吨的大豆油。

被点名的还有另一家公司:汇福集团,这两个集团都是粮油界大佬级别的存在。

中储粮就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央企,负责国家委托的粮油供销调存等工作,可以说地主家的粮仓就是它,名下的商业食用油品牌有金鼎、中鼎等“鼎”字号,还有聚美味、淳口香等(不过要注意中储粮和中粮不是同一个品牌)。

至于汇福集团,是一家以加工大豆油为主的大型公司,年产大豆油55万吨,多次获得全国500强、中国食品工业十强企业等称号,老百姓之所以听得少一些,是因为人家的主要市场在工业上面,翻翻你家的各种酱料、零食、糕点的配料表,很多用的都是大豆油。

所以上面这两个大佬翻车,基本上宣告中国人从主食到零副食的食用油安全防线全面崩溃,大佬都这样了,你还能指望下面那些小规模一点的企业能做得有多好?

这件事情从影响的广泛性层面来说,比当年的三聚氰胺和地沟油事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以说你家里没人喝奶粉,没人吃路边摊,但你能说你不吃食用油吗?影响根本无法估量。

老实说,前几天这件事情刚被爆出来的时候,我没有马上写文章讨论,就是想蹲蹲涉事单位以及官方部门的回应,然而几天下来,让人感觉非常失望。

这件事的讨论热度的确非常高,但感觉只限于社交媒体层面上,老百姓自发的讨论,但那些对事情能真正起到影响的单位,要不轻描淡写,要不根本就没有什么动作。

02

这次直接被抓现行的中储粮和汇福集团都是大企业,在出事之后,它们各自的回应也挺耐人寻味。

先说汇福集团,第一反应就是:甩锅,辩解说报道中提到的两辆车的油都是“客户自提”的散油,车是客户派的,他们只是提供了油,但并不清楚油的去向。

“客户自提”这个说法就很有意思,一来和他们自家品牌的油区分了开来,二来把自己的责任撇了出去,乍听之下也有道理,就好比你是个卖酱油的小贩,有人拿了个空瓶子找你打酱油,只要钱给了你,不管这个空瓶子之前装的是酒是醋还是尿,你也没权利和义务去管,只管往里面灌酱油就是了。

听这语气,似乎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害者,然而消费者肯定不买账,如此大的一个集团,难道就没有社会责任这个概念?

而且听汇福集团的说法,这种现象估计他们也见过好多了,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放任这种乱象是否合适?他们又有没有采取过哪怕一点点的预防手段?

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汇福集团大概也知道这种说法无法让人信服,于是又发表了一个回应说会对涉事罐车进行核查,至于核查什么时候会有结果,集团又打算怎么样去处理,都没有细说,网友们也就呵呵了。

至于中储粮,反应也很有意思,只能说人家不愧是央企,出事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发了一个口吻相当官方的回应,称将会对运输工具污染风险展开“专项大排查”。

听着是够厉害的了,但如果真的查出点什么来,又会不会召回有问题的食用油呢?会不会报警或者上报上级部门处理呢?都没有说,说的最重的一个“处罚”方式,就是终止和相关运输队的合作。

不好意思,但这个真的能叫处罚吗?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中储粮的这份通报发了没两天之后,旗下的金鼎食用油的官方旗舰店突然把产品都下架了,客服回应说是因为“仓库休息”,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是为了避风头。

这就未免给人一种心虚的感觉了,昨天有记者再次去中储粮厂区查看,发现外面停了很多罐车,都来自于不同的车队,平时这些罐车都络绎不绝在那里装罐,这两天却都在外面等着。

个人猜测中储粮内部如今在手忙脚乱地加紧检查,但如果平时做得到位,又怎么会在如今突然风声鹤唳呢?所以合理猜测,平时根本就没有怎么检查过,哪哪都是漏洞。

尽管现在几天过去,涉事企业都已经反应过来了,一致坚称【自家官方生产】的食用油绝对没有问题,有专车专用,有检测报告blablabla,还不乏有金龙鱼和鲁花这样的不直接相关,但也出来刷存在感的企业。

但网友们也不傻,经过这一轮之后,都明白了这个行业内部是有多宽松,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讲什么聊斋呢?

而且也不知道这个乱象已经有多少年了,有多少的煤油已经吃进了消费者肚子里,经过了多少次五谷轮回,如今就只能自求多福吧。

03

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都2024年了,表面上已经如此繁荣,连月球土壤都能带回来的中国,为什么连食用油专车专用都做不到?

再仔细查阅资料之后,发现原来也并不奇怪,首先就是装食用油用的罐,名字叫普货罐,顾名思义就是通用的罐子,基本上除了危险液体之外,其他什么都可以装,比如工业废水、废机油,以及最常见的煤油。

而管理这些罐子以及罐车的,通常就是专门搞运输的车队,而在我国很多车队都是个体户,一般就是一个小老板,加几个司机,几辆车子。

听着好像挺山寨的,但一辆罐车通常造价不菲,在实体经济下行的今天,能拥有三几辆罐车已经很了不起了,这种小老板放在县城或者不太中心的城市,已经可以算说得上话的存在,一般都有自己的人脉和生意网。

所以事情就很顺理成章了,小城市里的工厂需要用油,就会找车队老板运货,但车队老板通常不会只运一种货,今天运完煤油废水,明天就会运食用油。

当然我相信如果罐车太脏,工厂肯定也会要求车队老板先洗罐子再装货,但如果罐子看着还行,或者工厂就那么黑心想省几百块钱,那么不洗罐子也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情。

我们消费者看着难以接受的事实,但在农村和县城占据大部分人口的我国,就是如此顺理成章。

小车队不可能给食用油专门配个昂贵的罐子,一般只有做到挺大规模的、专门运食用油的车队,才会有所谓的专车,而且实际操作中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完全按规矩来办事,有时忙起来,拿运油车来给别的货物“应急”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很多人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翻阅起多年前的新闻,老干妈、海天、德芙等品牌都曾被爆出矿物油超标,合着很有可能品牌当时是真的不知情的,而是合作的车队的罐子出了问题。

而且这都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了,再往前翻翻,2015年、2013年,都有地方媒体爆料说食用油和其他液体混装的事情,只是当时都没引发太大的舆论,地方政府也就做做样子“打击”一下,但很快不了了之。

一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乱象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善,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如今这件事已经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也希望这次的“彻查”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

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不太好说,只能说很有可能不怎么大快人心,成本问题解决不了,就懂得有人当“代价”,要么是吃的人,要么是运送的人,要么是制造的人。

谁能作为代价?谁弱就是谁。

0 阅读:0

毒鸡汤鸡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