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大战后的魏韩齐三国,纷纷由盛转衰,却让秦国奏响了东进凯歌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9-05 18:02:08

这天,魏惠王迎来了一位久违的老熟人——前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公孙鞅。二十余年前,病入高的公叔痤曾力荐公孙鞅为相,可魏惠王却不以为然。结果,公孙鞅向西进了秦国,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变法,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魏惠王却认为,公孙鞅变法不过是照搬李悝变法,总觉得他是在抄魏国作业,心里难免有些轻视。更何况,公孙鞅入秦二十余年来,虽然提升了秦国国力,可魏国却从来没有惧怕过秦国。公元前352年,秦国曾联合诸侯围攻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可始终都未能攻破。(注:《史记·秦世家》记“降之”,这不太可能。因为此时魏都还在安邑,并未迁都大梁)

不管魏惠王心里怎么看公孙鞅,但他如今都是秦国相国,身份地位不同以往。所以,魏惠王还是以外交礼节接见了公孙鞅。

再次见到魏惠王,公孙鞅却表现得毕恭毕敬。在拜见过魏惠王后,公孙鞅谈起了这次前来魏国的目的:“大王的功业极盛,足以号令天下。可如今大王的盟友当中,不是宋、卫就是鲁、邹这样的小国。这些小国,能够驱使它们,却不能依靠它们来征服天下。大王不如向北联合燕国,向东讨伐齐国,那么赵国必定会惧而归服于大王;向西联合秦国,向南讨伐楚国,那么韩国也将会听从大王之令。能征讨齐、楚二国,足以威慑天下,那么王业就指日可待。既然如此,大王不如先行准备帝王之服,然后再顺势图谋齐、楚!”

西周覆灭之后,周王室就逐渐被边缘化。虽然如此,可除了以蛮夷自居的楚国外,还没有其它诸侯国敢自行称王。不过,春秋晚期以来,“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韩、赵、魏三家分晋,就是这一思想实践的结果。既然祖辈能取诸侯而代之,自己为什么不能取周王而代之?

公孙鞅这番话,顿时唤醒了魏惠王心中暗藏已久的勃勃野心!

魏国虽然不是最大的诸侯国,但也坐拥千里之地、带甲之士三十六万,足以傲视群雄。连楚国这样的蛮夷都敢称王,姬姓之后的魏氏为何不能称王?

不过,魏惠王虽然有称王的野心,可数年前也曾遭遇过一次惨败。

因为赵国怂恿宋、卫攻打魏国,魏惠王一怒之下派兵大举围攻赵都邯郸。不想,邯郸是被魏人攻破了,却被“黄雀”给占了便宜:齐军在桂陵伏击了撤退回国的魏军,而楚国则趁机抢占了睢水与古涣水之间的大量土地。从此,魏国与齐、楚之间的仇恨又多了一重。更令人生气的是,宋国表面答应出兵助魏,却与赵人暗通曲款,联合上演了一场围而不攻的大戏!

怎样才能彻底臣服这些不听话的诸侯?

公孙鞅这番话,恰恰是魏惠王日夜盼望的一个可行解决方案:联合远离中原的秦、燕来与齐、楚二国抗衡,那么三晋中的赵、韩哪敢不俯首称臣?赵、韩都归附魏国,相当于旧日晋国重出江湖,魏国称王还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想到这,魏惠王不由得连连点头称是。

看出魏惠王兴致正高,公孙鞅马上趁热打铁:建议他召集天下诸侯会盟。春秋时代,一国召集诸侯会盟的就是为了称霸。如今魏惠王会盟诸侯,就是借称霸之名、行称王之实。

公孙鞅这么一提,魏惠王二话不说,马上就答应了。

随后,魏惠王立刻广邀天下诸侯前来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北)会盟。为准备这次盟会,魏惠王亲自指挥扩建了宫殿,裁制了红色龙袍,在宫殿前树立起天子龙旗,还准备了天子出师时所用的朱雀七星旗!

为了支持魏惠王,秦孝公特意派公子少官率师前往参加了这次盟会。

不过,寄予厚望的逢泽会盟过后,魏惠王内心却变得更加狂怒了。为什么呢?

逢泽会盟上,魏惠王要称王的心思已昭然若揭。可除了新近结盟的秦国外,东周其他强国如韩、赵、燕、齐、楚等等却无一国参加,来的大多都是些三流小国。费尽心思举办了这么一次盛会,大国却没来几位,魏惠王的称王“称”给谁看?

说实话,山东大国集体拒绝来逢泽参加会盟,就是存心的。

早在魏惠王大张旗鼓地准备逢泽盟会之时,天下人就已看出他的称王野心。魏国想称王,其它强国大多都不甘心。

韩国大夫彭喜就劝韩昭侯:“国君不要听他的。大国讨厌天下有共主,小国却喜欢有共主。如果您和其他大国都不听魏国,那魏国怎么可能凭借一班小国称王?”

大国、强国都不会喜欢头顶上还有人能管住自己,可小国却希望能有一位天下共主来维持秩序,防止弱肉强食。所以,如果不能征服那些强国,所谓的“称王”,就是一场白日梦!

对魏惠王而言,燕、齐、楚不来参加逢泽会盟,心里是有预期的。可是同属三晋的韩、赵居然也敢不参加,这就无法容忍了。三家分晋后,魏国实力独占鳌头:邯郸之战,魏国虽然败于齐,可毕竟是战胜了赵国;对于韩国,魏国更是从未落过下风。这两国居然也敢不听魏国号令,那今后还凭什么征服天下?

邯郸之战,攻破了赵国;看来这次要拿韩国来作为作为称王道路上的祭旗者了:再打赵国,难免齐赵会再度联手;可韩国背后的秦国刚刚与魏国结盟,魏、秦夹击之下,韩国还不得乖乖就范?

于是,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大举出兵,前往讨伐韩国。

三晋中,韩国实力原本最弱。不过,韩昭侯继位后,重用申不害,效仿魏国变法,国力得到了大幅增强。变法头几年,在申不害劝说下,韩昭侯对魏国始终作出一副恭顺的模样。不过,随着国力增强,韩昭侯对霸道的魏国再也无法容忍了。所以,这次韩昭侯才断然拒绝参加逢泽之会,没想到却成了魏人的首要打击目标!如今秦国成了魏国盟友,韩国腹背受敌,这让韩昭侯压力山大。为了与强大的秦、魏抗衡,韩昭侯马上派人前往齐国求救。

当前形势下,也只有曾击败魏国的齐国能帮助韩国了。

三晋再生内乱,对东海之滨的齐国而言,这又是一次重大利好。

齐威王即位后,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起著名的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令齐国成为当时东周的学术文化中心。人才兴盛,令齐国国力迅速增强,进入了田氏代齐以来的鼎盛时代。

上一次三晋内乱,齐国以围魏救赵策略来解邯郸之围,在桂陵大败魏军,坐收渔翁之利。现在三晋再生内乱,如何能不让齐威王欣喜异常?见过韩国使者后,齐威王迫不及待地召集群臣前来商议。

大臣张丐首先发言:“救援如果太晚,那么韩国就会转而投向魏国,不如早点出兵营救!”张丐此议,与公孙鞅替魏惠王的谋划前后呼应:万一韩国投向魏国,三晋结成一体,恐怕当年姜齐长期被晋国压制的一幕就将再度上演。

然而,桂陵之战的主将田忌却持相反意见:“不能这样!韩、魏二国还没打得精疲力尽就出兵营救,齐国就是代替韩国而遭受魏军之祸。况且,当前魏国有攻破韩国之心,韩国见将要灭亡,必定会再次向我们求救。我们不如暗中与韩国结盟,等晚些时候再与疲敝的魏军作战,那样齐国就必定可以名利双收了!”

齐威王听了,大为赞同,按田忌之说先与韩国结成了同盟。

得到了齐国支持,韩昭侯顿时信心大增,举国发动,全力抵抗魏国的入侵。可魏军的强大并非虚言,韩军在南梁(今河南汝州西南)与魏军交战五次,都遭到了失利。不得已,韩昭侯只能再次派出使者向齐威王求救。

就在一切都按齐人设想顺利发展之时,齐国内部的裂痕却意外暴露了出来。

邹忌与田忌,一个是齐威王信任的相国,另一位是屡立战功的公族,两人长久以来就互相嫉恨。为扳倒田忌,邹忌听从心腹公孙闬建议,力荐他率兵营救韩国。按邹忌算计,如果田忌战败,就顺势治他之罪;如果他再次战胜,自己也有举荐之功。齐威王可想不到自己信任的相国还有这番心思,二话不说,就命令田忌、田盼、田婴、孙膑等人率军出发了。

为防桂陵之战的悲剧重演,魏国上下对齐军动向一直就高度关注。

得知边境上齐军大规模出动,正在韩国作战的庞涓立刻率军撤离,前去堵截齐军。为确保胜利,魏惠王还特意将太子申任命为主将,与庞涓一起行动!

魏国军队一路向西,很快就到达了宋国的外黄(今河南民权)。由于宋国是魏国盟友,魏国军队在此短暂休整了一番。

这时,宋人徐子突然上门求见太子申。

见到太子申后,徐子语出惊人:“下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能听下臣之话吗?”

百战百胜,除非是战神!

太子申也是年轻,见来人口出狂言,倒也没有阻止:“愿意听一听。”

徐子接下来的这番话,却让太子申顿时心生退意:“如今太子您亲自率军攻打齐军,如能大胜,甚至能攻打到莒地,那么富贵也超不过是拥有魏国,尊崇也不会超过当国君。可一旦您战败,就会永世失去魏国——这就是下臣所说的百战百胜之术!”

战胜的收益不会更高,战败的损失却无比巨大,那为什么还要出战?

聪明的太子申马上意识到了此行的巨大风险:“好的,我一定听从您的建议,撤军回魏国!”

可徐子的态度却有些让人琢磨不透:“太子您身边想以攻战来谋取利益的人太多,您就是想回去,恐怕也不行了!”桂陵之战时,庞涓就曾被俘。不过,因为他是魏国公族,虽然被俘,最终还是被魏人交换了回来。也因为桂陵之败,数年来庞涓一直期待着与齐军的下一次决战,以洗刷前耻。庞涓尚且如此,其他魏人自然也不例外。人人都想报仇雪恨,谁会轻易同意撤军?

果然,就在太子申登车准备撤军之时,他的御夫就坚决反对:“率军出征,无故退军与战败同样可耻!不如继续进军!”在众人的强烈反对下,太子申不得不命令军队继续进军了。

不过,魏军行动虽然敏捷,齐军却更加迅速。当魏国军队赶到边境上时,才得知齐国军队早就通过边境线,一路向西而去了!

既然齐军向西进发,不是向魏、就是向韩,这时还撤军就是放纵敌人——必须得尽快追上齐军!

最终,魏军还是在孙膑“减灶计”诱惑下放胆追击,却在马陵(今河南长葛东北)再次落入齐军圈套——庞涓因此兵败被杀,太子申也被齐人俘虏。在遭遇决定性惨败后,魏国彻底失去了东周霸主之位!

桂陵与马陵之战,是魏国失去霸主地位的两大关键性战役。尤其是马陵之战,更成为魏国由盛而衰的关键转折点。

可令人意外的是,马陵之战还不仅仅是魏国盛衰的转折点,对胜利一方的齐国也是如此。马陵大胜之后,田忌就遭到邹忌陷害,被迫出逃楚国,齐国政坛从此进入了动荡期。也因为内部失和,齐国陷入衰退,于公元前333年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一战中大败于楚,国力没能再上一个台阶。虽然后世齐宣王曾短暂吞并了燕国,但很快在齐闵王时遭遇了灭国之祸!

马陵之战前,韩昭侯重用申不害变法,号称“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可马陵一战后六年(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去世;又过了两年(公元前335年),秦国就攻拔了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踏上了“通三川”的历程。

马陵之战后三年(公元前340年),秦国就撕破了脸,联合赵、齐二国一起伐魏。商鞅还使诈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子卬(áng),大破魏军。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魏惠王被迫割让了河西之地,并迁都大梁以避秦!

……

所以,马陵之战不但是魏、韩二国的转折点,连战胜的齐国也从此陷入了衰微。唯有事前精心设计、竭力怂恿魏惠王称王的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扳倒了最大竞争对手。某种程度上,从桂陵之战到马陵之战,积极参与其中的各方,都是为秦国崛起而做了嫁衣裳!扳倒魏国之后,秦人就全面吹响了东进的凯歌!

就此而言,马陵之战不仅是魏国盛衰的转折点,更是东周强弱格局转化的重大转折点。

7 阅读:1725
评论列表
  • 2022-07-03 13:14

    胡说八道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前都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强大如秦国也只是西番之臣罢了

    UC网友16xxxx6883 回复:
    秦国是吞并巴蜀后才慢慢强大起来,马陵战时还没那么快
    司命 回复: UC网友16xxxx6883
    你能仔细看看吗?上面说的是五国伐齐之前,五国伐齐是发生在秦昭襄王时候,五国伐齐前秦昭襄王和齐王共称东帝和西帝,称帝的意义是什么不用我说了吧,这说明秦国和齐国的实力是远超他国的,而且在秦国称西帝后发生了六国合纵攻秦,还有秦国变强可不止是吞并巴蜀后,秦孝公后期秦国就已经有不比魏国弱多少的实力了,秦惠文王时期更是制霸西垂,公孙衍合纵抗秦,秦国才去拿巴蜀的
  • 2022-10-25 15:35

    献计献策支持魏王争霸,他国起纷争,坐收渔翁之利!

  • 2022-09-13 15:55

    现在是什么人都能说历史了。

  • 2023-09-19 22:13

    马陵之战,齐国为秦国做嫁衣。帮助秦国消灭魏国主力,哈哈哈[笑着哭][笑着哭]。秦国不出一兵,却成为马陵之战的最大获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