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骑兵队长落单,殷政委一把扯住,顶住心窝开枪,枪却没响

幕夜白历史 2024-10-26 03:23:31

日军骑兵队长落单,殷政委一把扯住,顶住心窝开枪,枪却没响

引言:

1942年冬,白洋淀边的鄚州城笼罩在日军铁蹄之下。一场看似寻常的庙会之行,却演变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殷增元政委带领几名区小队战士,乔装打扮潜入鄚州。谁料途中偶遇骑兵队长平田一郎单独行动,殷政委当机立断,决定为民除害。千钧一发之际,他一把扯住平田,顶住其心窝开枪,枪却没响!这惊险的一幕,仿佛时间凝固。然而,这只是一场更大规模较量的序幕。殷增元能否化险为夷?日军又将如何报复?一场波澜壮阔的拉锯战,就此拉开帷幕。

烽火白洋淀,英雄铸铁血

1942年的冬天,华北大地笼罩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河北省沧州鄚州镇,这个素有"天下大庙数鄚州"美誉的古城,如今也难逃战火蹂躏。

鄚州镇地处白洋淀边,自古以来就以庙会闻名。每到四月,庙会盛况空前,各色人等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可如今,庙会冷清了许多。日本人为了显示他们所谓的"新秩序"繁荣,倒是还刻意兴隆庙会。

只不过,庙会上再也看不到往日的盛况。日军怕出事,不敢轻易露面。倒是那些汉奸、特务经常出现,吃拿卡要,无恶不作。

就在这样的乱世中,一个叫殷增元的人站了出来。他原本是68军204师的政委,如今担任白洋淀边第5区区委书记兼区小队政委。

殷增元是个有担当的人。面对日伪势力的猖獗,他决心要惩治那些汉奸特务、叛徒。

为此,他经常带人到鄚州庙会去寻找目标,然后予以清除。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但殷增元毫不畏惧。

在殷增元的领导下,第5区的抗日武装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

可是,敌人也不是吃素的。1942年,日军发动了"五一大扫荡"。这次行动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沉重打击。

殷增元和他的战友们被迫转入地下。但是,他们的抗日决心丝毫未减。相反,他们更加坚定了要与敌人斗争到底的信念。

在鄚州城里,日军驻扎了一个骑兵中队,有30多人。这支骑兵队成了当地百姓的噩梦。

他们的队长叫平田一郎,是个狠角色。这家伙脸上右颧骨上有一道疤痕,据说是在东北打"马胡子"时留下的。

平田一郎对中国人极其残暴。每次出城,不打几个"活靶",不祸害一两个妇女,是绝不会回兵营的。

殷增元听说过平田一郎的恶行。许多乡亲和亲戚都向他哭诉过这个日本人的暴行。殷增元心里憋着一股火,发誓要找机会干掉这个畜生。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42年冬天的一天,殷增元带着几个精干的区小队战士,决定再次前往鄚州。

他们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小心翼翼地藏好了枪支。为了不引人注意,5个人分开行走。

这一天风和日丽,赶庙会的人较多。石务基到鄚州有几公里路程,各条路上星星点点都是赶路的行人。

殷增元他们走到离鄚州还有一两公里的李庄时,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殷增元心里一紧,因为他知道,只有日军出来才骑马。

生死一瞬间,英雄显身手

殷增元下意识地朝路边躲了躲,不想与这些日军有瓜葛。日军比汉奸难缠多了,万一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不一会儿,日军从李庄子街道中心穿过去了。殷增元这才从小巷里缓缓走出,长舒一口气。

可是,就在他以为危险已经过去的时候,后面又传来了马蹄声。殷增元回头一看,只见一匹大洋马正朝这边跑来。

让殷增元没想到的是,马上只有一个打单的日军。这个日军个子不高,留着人丹胡,看上去上了些年纪。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日军脸上右颧骨上有一道疤痕。这个明显的特征,殷增元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日军骑兵中队长平田一郎又是谁?

殷增元一见是他,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多少乡亲和亲戚向他哭诉过平田一郎的暴行啊。

眼下,平田一郎单身一人,肯定又要去干坏事了。殷增元不禁想到,不知道哪家人家又要遭殃了。

殷增元看了看前面,日军的马队已经看不见了。他迅速在脑中权衡利弊,最后下定决心要干掉平田一郎,为乡亲报仇。

他快步走着,想离李庄远一点,免得日军到李庄杀人泄愤。等平田一郎赶上来,殷增元突然冲上前去,一把抓住马缰绳。

动作一气呵成,平田一郎还没反应过来,殷增元已经顺手抽出了匣枪,上去顶住了他的心窝。平田一郎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一哆嗦,脸色刷地变了。

他用日语说了句什么,伸手就要摸枪。殷增元见状,立即骂道:"去你的吧!"说着,他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枪却没有响。"不好!是个臭子!"殷增元脑门上瞬间沁出冷汗,左手赶紧撇开了马缰绳。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殷增元和平田一郎四目相对,空气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火药味。

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坐在马背上的平田一郎已经抽出了手枪。他对准殷增元连开3枪,子弹呼啸而过。

可是平田一郎也是急切地开枪,准头不佳。子弹只是把殷增元的前胸后背的棉花都打得翻了出来。

与此同时,受到惊吓的大洋马也狂奔而去,平田一郎在马背上摇摇欲坠。殷增元心想:"完了!"但他一时竟没倒下。

殷增元反应迅速,立即退出臭子,又重新上膛。这一次,他瞄准了还没有跑远的日军后脑勺。

"啪"地一声枪响,平田一郎应声从马上栽了下来。殷增元跑上前一看,子弹正好从日军的后脑勺进去,腮帮子出来。

让殷增元没想到的是,平田一郎居然没有立即断气。他一脸血迹,眼睛还朝殷增元瞪着。

殷增元毫不犹豫,立即补了一枪,彻底结束了平田一郎的生命。就在这时,几个队员听到枪声,都赶了过来。

他们一见打死了恶名昭著的平田一郎,都非常兴奋。有的队员立即勒住了受惊的大洋马,有的则迅速把日军的指挥刀、手枪给捋了下来。

队员袁洪见殷增元的棉袄开了花,急忙问道:"政委,你负伤了?"殷增元这时候才仔细检查了一下身上的伤势。

原来子弹是从斜上方打来,贴着前胸后背擦过,他幸运地躲过了致命一击。殷增元长舒一口气,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大家都意识到,那很可能是日军的马队听见枪响返回来了。

情况危急,殷增元当机立断,对大家说:"快跑吧!"说着,他拉起大洋马,带领队员们直奔堡垒村于村。

在逃离的路上,殷增元的脑子飞速运转。他知道,这次行动虽然成功干掉了平田一郎,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日军一定会疯狂报复,他们必须想办法保护自己和乡亲们。同时,这次的成功也给了殷增元更大的信心和勇气。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领导大家,与日寇斗争到底,直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带着这样的决心,殷增元和他的队员们消失在了白洋淀的芦苇丛中。

智退日军追兵,巧计保家园

殷增元和他的队员们一路疾驰,直奔堡垒村于村。身后日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

殷增元一边跑一边思考对策。他们这次干掉了日军骑兵中队长平田一郎,日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到了于村,本想歇歇脚,饮饮马。没想到伪公安局六七个警察正好在村里发什么"良民证",让殷增元他们的处境更加危险。

顾忌后面的追兵,殷增元当机立断,带领队员们扭头就去了五官淀。可是没走多远,大洋马突然站下又拉又尿。

殷增元着急地看了看地上的马蹄印,心想这不是给敌人留下明显的线索吗?他灵机一动,对大伙说:"我看咱们人、马分开走,更保险一些,万一日军追来,叫他谁也抓不住。"

大伙觉得有理,纷纷点头赞同。这时,外号叫燕嘎子的队员自告奋勇说:"你们都走,我骑马把日军引开。"

殷增元听后,立即制定了详细计划:"行,今晚宿营东大坞,你骑马往远处跑一圈之后,进东大坞,把马蹄子包起来。"

然后,殷增元带着其他人朝东南方向的东大坞奔去。燕嘎子则跨上洋马,两脚跟一磕,向东北方驰去。

不大一会儿,殷增元他们远远地看见日军马队追来了。追兵在马的排泄物那里停留了一会儿,很快就朝东北方向追去了。

殷增元的计策奏效了,他们成功地把日军引开。但他们并没有放松警惕,继续向东大坞赶路。

天色渐晚,殷增元他们终于到达了东大坞。这天他们兜了几个圈子,基本没停歇过。

东大坞是殷增元的家,父母姐姐都在。看到儿子深更半夜疲惫不堪地回来,父母立即给他们做饭。

几个小伙子吃了饭,就头朝里往炕上一躺,鞋也不脱,立马睡了。殷增元的妈妈,见儿子棉袄破了,要他脱下来给补一补。

当知道儿子的棉袄是被枪弹打破的,母亲的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却没有做声。殷增元的姐姐,端来洗脚水,依次替他们洗了脚。

殷增元与家人说了一阵话,刚要睡觉,村干部殷宗库急火火地跑来了。进门就说:"增元,不好啦,内线人送情报说,明天拂晓日军要包围东大坞!"

殷增元一听,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马上明白,带上东洋马是个极大的错误。也许,日军跟到东大坞发现马蹄不见了;也许,燕嘎子忘记包马蹄子了。

他下意识地说:"大叔,我马上把马送到东庄!"殷宗库急忙打断他:"大侄子,你犯迷糊了,日军要包围东大坞呀!"

殷增元这才反应过来,立即改口道:"那我们早些走!"殷宗库连连点头:"对,你们早些走!"

按理说,越早走越好,可是奔波了一天,几个队员喊也喊不醒。殷增元只好对母亲说:"娘,鸡叫二遍时候,你叫我一声。"

这一夜,殷增元的父亲在村外站岗,姐姐在街口放哨,母亲则留在家里照看熟睡的队员们。全家人都为殷增元的安全忧心忡忡。

鸡叫两遍,母亲把他们喊了起来。队员们匆匆吃了几口母亲准备的饭菜,再带上一些干粮,急急上了路。

趁着天还没亮,殷增元带领队员们向牛村一带转移。他们必须在日军包围东大坞之前离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离开东大坞,走出上3、4里,回头再看,只见东大坞升起一片火光,夹杂着凌乱的枪声、狗吠和凄厉的哭喊声。

殷增元的心一阵绞痛,他知道,日军已经开始报复了。但现在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继续向前逃离。

过了几天,他们才知道日军的暴行。原来,日军把村民都集中在一个大场院里,威逼村民交出杀了日军中队长平田一郎的八路军。

威胁利诱之后,见无人应声,日军就把村干部殷宗库扔进火里活活烧死了。又杀害了几个不顺眼的村民,走时一把火,把东大坞烧了个精光。

听到这个消息,殷增元和他的队员们个个肺都气炸了。有人嚷着要打进鄚州去,杀光这帮日军!

殷增元说,这个仇我们一定要报,但打鄚州,我们力量还不够,只能见机行事。燕嘎子后悔地说,我早把马蹄包起来,殷大叔他们就不会被害了。

殷增元听了心头一动,说出了他的计划。他决定先把东洋马藏好,不能再暴露目标。另外,再派燕嘎子上白洋淀,把那一带活动的区小队和手枪队调来。

殷增元认为,趁平田一郎刚死,日军急于报复的心理,正是给他们一个沉重打击的好机会。他们要把这盘棋好好下,给日军一个难忘的教训。

就这样,殷增元带领着他的队伍,开始了新一轮的抗日行动。他们的斗争还在继续,为了家园,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将战斗到底。

围剿日寇骑兵,壮志酬白洋淀

殷增元的计划很快付诸实施。燕嘎子骑着那匹大洋马,穿梭于白洋淀的芦苇荡中,四处联络分散的抗日武装力量。

不出几日,5区区小队和手枪队,合计100多人,齐聚一堂。这支队伍在白洋淀边可是响当当的,专门摸据点、端炮楼,锄奸除霸,让敌人闻风丧胆。

特别是手枪队,更是让日伪军胆战心惊。手枪队长郭宝华,枪法精准,能左右开弓,百步穿杨。他的加入,无疑给这次行动增添了不少胜算。

队伍集结完毕,几个干部迅速召开了作战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打掉鄚州一个日军骑兵队,比消灭几个伪军中队还要振奋人心。

殷增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平田一郎的大洋马,"引蛇出洞",给日军来个伏击。这个计划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为了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殷增元派人潜入鄚州与内线联系。很快,他们就得到了重要情报:日军骑兵队正派汉奸四处打探,妄图找出杀害平田一郎的凶手,实施报复。

得知这个消息,殷增元召集骨干再次开会,商讨具体的伏击地点。经过反复权衡,大家一致认为把日军调远一些,在大苟各庄设伏更为有利。

敌人要到大苟各庄,必然要经过小万庄、万各庄。两个庄之间有一个砖窑,地形复杂,沟沟坎坎多,正是埋伏的绝佳之地。

计划敲定后,殷增元立即安排人手把大洋马拉到大苟各庄一带。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内线就送来情报:日军准备到大苟各庄"扫荡"。

不过,这次行动除了日军的骑兵队,还增派了一个中队的皇协军。敌伪兵力一下子超过了我方,这让殷增元他们面临新的挑战。

殷增元召集队员们再次商议:还打不打?经过激烈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一定要给乡亲们报血仇,打!

为了确保行动成功,殷增元专门找到手枪队长郭宝华,交代他在战斗打响时,带几个人把伪军截住,保证主力部队能集中火力消灭日军。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斗一打响,伪军见八路军只打日军,不打他们,顿时变了脸色。他们顾不上日军的死活,只管朝大苟各庄据点拼命奔去,把日军扔在了战场上。

日军骑在马上,猝不及防,顿时人仰马翻。埋伏的队伍火力凶猛,瞬间就封锁了整个战场。

日军虽然措手不及,但很快就组织起了反击。他们跳下马来,迅速寻找掩体,支起机枪还击。可惜还没等他们站稳脚跟,郭宝华就一枪打死了敌军机枪手。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殷增元的队伍虽然人数占优,但日军装备精良,战斗素质也不容小觑。

机枪、步枪、手枪、手榴弹,各种武器齐上阵。殷增元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逐渐占据了上风,把日军逼进了洼地里。

战场上一片混乱,大洋马有的被打倒,有的到处狂奔。郭宝华更是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双手开弓,一枪一个,打得日军抱头鼠窜。

经过激烈的交火,30多个日军全部被击毙,无一漏网。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对东大坞惨案的有力回击,更是对整个白洋淀抗日斗争的巨大鼓舞。

鄚州的日军被八路军全歼,这一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白洋淀地区迅速传开。白洋淀的百姓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

这次胜利,也让白洋淀边的伪军胆战心惊,他们的嚣张气焰顿时收敛了许多。殷增元和他的队伍,在人民心中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消息很快传到了冀中军区。军区首长得知这一重大胜利,立即下令嘉奖了5区队伍。这份嘉奖,不仅是对殷增元他们英勇作战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抗日斗争的巨大鼓舞。

战斗结束后,殷增元带领队伍收拾战场,安葬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他们默默地站在坟前,为英勇的烈士们深深鞠躬。

随后,殷增元召集全体队员开会。他总结了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表扬了表现突出的战士,同时也指出了行动中存在的不足。

殷增元强调,这次胜利只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小步。日军虽然遭受重创,但还远未被彻底打败。他们必须继续保持警惕,加强训练,为更艰苦的斗争做好准备。

会议结束后,殷增元带领一小队人马,悄悄潜回了东大坞。他们在村子的废墟中默默祭奠了在日军屠杀中遇难的乡亲,并在殷宗库的坟前献上了鲜花。

回到驻地后,殷增元开始着手制定新的作战计划。他决心要继续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巩固根据地,为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做好充分准备。

就这样,在殷增元的带领下,5区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他们的事迹在白洋淀地区广为流传,成为激励更多人投身抗日斗争的动力。

殷增元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他们的故事,成为白洋淀抗日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镌刻在人民的记忆中。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