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纪实:122师一天牺牲300人,师长临危变阵,歼敌2080人

幕夜白历史 2024-11-06 03:05:55

对越作战纪实:122师一天牺牲300人,师长临危变阵,歼敌2080人

1979年2月的朔江,寒风刺骨。解放军122师正面临着一场艰难的考验。这里不仅是越军重兵把守的关键节点,更是一处让法军、美军都倍感头疼的天险要地。当天午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师指挥部:三分之一的坦克在途中趴窝,无法参战。而此时,越军已经在阵地前沿架设了长达150米的雷场,布下了密集的火力网。更棘手的是,越军还占据了制高点,在岩洞与暗堡中部署了大量榴弹炮。面对如此险要的防御工事,没有坦克支援的122师将如何突破?接下来发生的战斗,让越军指挥官们大跌眼镜。这场战役中,于新义师长是如何带领部队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最终实现逆转的呢?

一、朔江地区地形分析与越军布防态势

朔江地区位于越南高平省北部,是通往高平的咽喉要道。这里的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遍布石灰岩溶洞和峭壁。当地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连绵起伏的石灰岩山脉,其中最高峰海拔达680米,构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

越军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优势,在各个关键位置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位于朔江北部外围,由346师246团一个加强营负责防守。该营在海拔450米的制高点上设立了观察哨,并在周围布设了12个暗堡群。这些暗堡呈扇形分布,火力可以覆盖整个北部进攻通道。

第二道防线位于中部地区,是越军最为坚固的防御阵地。346师在这里部署了主力部队,包括246团主力和851团3营。他们利用当地密集的岩洞建立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点,每个岩洞都储存了15天以上的弹药物资。越军还在洞口布置了122毫米榴弹炮,形成了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纵深火力网。

第三道防线设在朔江县城周边,由公安部队和民兵组成。这些部队被编成若干个战斗小组,负责城区和近郊的巷战。他们在街道设置了大量的反坦克壕沟和地雷阵,将县城变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

除了这三道主防线,越军还在各个防线之间的关键地段设置了多重障碍。他们利用当地的河流和沟壑构筑了反坦克壕,在主要通道上布设了密集的混合雷场。这些雷场纵深达150米,包括定向雷、跳雷和反坦克地雷等多种类型,构成了一道几乎难以逾越的屏障。

在兵力部署上,越军采取了重点防守与灵活机动相结合的战术。他们在各个制高点设立了观察所,配备了先进的夜视设备和无线电台。一旦发现解放军的进攻动向,可以迅速调整兵力进行支援。同时,他们还在关键地区预设了多个火力集中点,一旦解放军突破某个防线,就会立即遭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火力打击。

二、122师的初期进攻与受挫

1979年2月19日凌晨4时,122师发起了对朔江地区的首次进攻。坦克部队按照原定计划,从三个方向展开突击。但在行进至距离目标约8公里处时,意外发生了。第一批投入战斗的30辆坦克中,有10辆因机械故障被迫停止前进。这些坦克大多出现了变速箱卡死和履带断裂等问题,这与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有直接关系。

没有坦克掩护的步兵部队被迫改变战术。364团一营在向波源高地推进时,遭遇了越军的猛烈炮火封锁。越军利用预先设置的火力点,对解放军的进攻路线实施了精确打击。短短两个小时内,一营就有近50名战士负伤。

上午8时,第二波进攻开始。这次进攻的主攻方向是朔江北部的制高点。365团出动了两个步兵营,在剩余坦克的掩护下向目标发起冲锋。然而,越军早已在这一地区布设了大量诡雷。一个排在穿越雷场时,触发了连环地雷,当场造成8人伤亡。随后,越军的122毫米榴弹炮对我军突击部队实施了长达40分钟的火力覆盖。

中午时分,战况更加危急。越军在朔江西北角的岩洞群中部署的重机枪火力点被激活,对解放军的进攻路线形成了交叉火力封锁。366团在穿越一处狭窄山谷时,遭到了来自三个方向的火力打击。该团三营营长在指挥战斗时身负重伤,但仍坚持组织部队撤退。

下午2时,第三次进攻仍未取得突破。这时,越军开始投入预备队,从朔江县城方向对解放军发动反击。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分散渗透的战术,试图切断解放军的补给线。在这场遭遇战中,122师后勤保障部队遭到袭击,一个弹药运输队被迫改道,导致前线部队一度出现弹药紧缺的情况。

到傍晚6时,一天的战斗造成了122师300余人伤亡。其中,364团和365团损失最为惨重。不仅如此,突击部队在多处遭遇越军的暗堡工事,这些暗堡构筑在岩石中,普通火炮难以摧毁。没有重型火力支援,步兵部队的伤亡率居高不下。

更令指挥部担忧的是,越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战术水平超出预期。他们不仅熟练运用地形优势,还能准确预判解放军的进攻路线。通过无线电侦听得知,越军已经向朔江地区增调了一个炮兵营,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

首日战斗的失利,迫使122师指挥部不得不重新评估战场态势。坦克部队的损失严重影响了整体作战计划,而越军的防御体系比预想的更为严密。如何在不依赖重装备的情况下突破敌军防线,成为了摆在指挥员面前的严峻考验。

三、于新义的临机决断

2月19日晚8时,122师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于新义师长在详细听取各团战况汇报后,立即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首先,他果断调整了作战方案,放弃了正面强攻的传统战术。新的作战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迂回渗透、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于新义随即调整了部队编组。他将受损最小的367团编为特种作战分队,抽调了30名山地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了3个10人小组。这些小组装备了新型夜视设备和无线电台,任务是渗透到越军阵地后方,侦察敌情并引导炮火打击。

同时,他下令工兵部队连夜在朔江西北方向开辟一条秘密补给通道。这条通道避开了越军的主要火力点,虽然路程较远,但大大降低了后勤补给的风险。工兵们利用伪装网和当地植被,在12小时内完成了这条长达3公里的隐蔽通道。

为了解决伤员救治问题,于新义命令卫生队在距前线5公里处的一处岩洞建立临时野战医院。这个医院配备了手术室和输血站,可以同时收治50名重伤员。同时,他还调来了师属后勤部队的医疗物资,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在火力支援方面,于新义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他请求上级调配空军支援,并制定了详细的空地协同方案。空军将主要打击越军的制高点工事和预设火力点,为地面部队的行动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打击精度,特种侦察小组负责在敌后布设无线电信标,指引空中火力。

对于剩余的坦克部队,于新义采取了分散使用的策略。他将坦克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辆,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清除暗堡。这种战法虽然放弃了坦克群的冲击力,但提高了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在兵力部署上,于新义采取了"弹性防御"战术。他命令各团保持适当间距,既能互相支援,又不会因敌军炮火造成过大伤亡。同时,在每个团的防区内设置机动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受到威胁的地段。

2月20日凌晨,特种侦察小组开始行动。他们利用夜色掩护,从越军防线的薄弱处渗透。到凌晨3时,三个小组全部成功潜入敌后,开始对越军重要目标进行侦察。他们发现,越军在朔江东南方向的防御相对薄弱,这里驻守的主要是地方民兵部队。

基于这一情报,于新义立即调整了进攻方向。他命令367团主力向东南方向转进,准备从这个方向实施突破。同时,其他部队则采取佯动战术,牵制越军主力。这个计划的关键是速度和隐蔽性,必须在越军增援到达之前完成突破。

这些决策的实施,为接下来的战斗转折奠定了基础。特种侦察小组的情报、新开辟的补给线、灵活的坦克使用方式,以及空地协同作战等一系列措施,开始逐渐改变战场态势。

四、战役转折点的到来

2月20日上午5时30分,随着一声低沉的炮声,122师的新一轮进攻正式展开。这次进攻与前一天截然不同。367团在东南方向展开了一次出其不意的突击,而364团和365团则在正面发起佯攻,吸引越军注意力。

特种侦察小组在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小组成功潜入越军346师指挥所附近,通过无线电向空军提供了精确坐标。清晨6时,空军战机出动,对越军指挥所实施了精确打击,造成越军指挥系统一度瘫痪。与此同时,第二、第三小组分别对越军的弹药库和通信中心进行了破坏,严重影响了越军的战斗力。

在东南突破口,367团采取了"蚂蚁搬家"的战术。每个班组携带轻型武器,利用地形掩护逐步渗透。到上午8时,该团已经成功突入越军防线纵深3公里。而越军主力仍被正面的佯攻所牵制,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突破。

空军的支援也取得显著效果。战机采用低空突防的方式,对越军的制高点工事进行了持续打击。在4小时内,共摧毁了越军8个重要火力点,其中包括3个122毫米榴弹炮阵地。这极大地减轻了地面部队的压力。

中午时分,战局出现重大转机。367团在突破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越军346师的后勤补给线。该补给线是越军运送弹药和食品的主要通道。团长立即决定设伏,在一处隘口成功伏击了越军的补给车队,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

下午2时,形势进一步明朗。364团和365团在正面的佯攻逐渐转为实质性进攻。由于越军指挥系统受损,各据点之间的协同配合出现漏洞。我军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越军的防线形成了多点突破。在一处关键地段,工兵部队成功清除了一片雷场,为装甲部队开辟了通道。

到傍晚6时,战斗进入最激烈阶段。367团已经完全切断了越军的后路,而364团和365团则形成合围之势。越军346师被分割成数个孤立据点。没有了补给和增援,这些据点的抵抗能力迅速下降。

当天夜间,战斗仍在继续。我军利用夜视设备的优势,对各个孤立据点发起清剿。特别是在朔江西北角的一处高地争夺战中,一个排仅用了40分钟就拿下了越军苦心经营多日的暗堡群。

这一天的战斗,标志着朔江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到来。通过改变战术、空地协同和特种作战等多种手段的配合,122师成功打破了越军的防御体系。特别是367团在东南方向的突破,不仅切断了敌军退路,还为随后的围歼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月20日晚,越军346师的主力已陷入重围,其有生力量损失过半,战斗力急剧下降。

五、朔江之战的最后决战

2月21日凌晨,122师对被围困的越军346师发起总攻。战斗从4个方向同时打响,其中367团负责东线,364团负责南线,365团分别负责西线和北线。为确保歼敌,于新义调集了所有可用火力,包括剩余的15辆坦克和全部火炮。

黎明前的攻势首先在北线取得突破。365团二营在一处山谷发现越军的一支溃退部队,立即展开追击。这支约200人的越军部队在仓促撤退中,抛弃了大量重武器,其中包括4门82毫米迫击炮和8挺重机枪。追击中,我军共俘虏了该部队143人。

上午8时,东线的367团遭遇了越军的顽强抵抗。越军在一处废弃的农场设置了多层防线,利用建筑物进行抵抗。我军出动了工程爆破组,采用逐屋清剿的战术。经过3小时激战,该据点被攻克,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包括一个完整的通信站。

战斗中最惨烈的是南线。364团在突击一处制高点时,遭遇了越军346师师部警卫连的反扑。这支精锐部队利用地形优势,与我军展开近距离巷战。双方在狭窄的山路上反复争夺,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最终,364团三营抄到敌军后方,成功突破了防线。

中午时分,空军再次参战。战机对越军最后的几个据点实施了精确轰炸。特别是在朔江镇西北角的一处工事群,经过航空炸弹的打击后,越军的抵抗明显减弱。随后,365团一营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这处战略要地。

下午2时,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越军346师师长及其幕僚在转移途中,被我军特种侦察小组发现。在一处偏僻的山路上,这支只有10人的小组成功伏击了敌指挥部车队。经过短暂交火,越军师长及其3名高级军官被俘。

随着指挥系统的彻底瓦解,越军的抵抗开始土崩瓦解。到傍晚6时,只剩下零星的抵抗点。其中最顽强的是一个工兵连,他们在一处山洞内负隅顽抗。367团使用了催泪弹,迫使这支部队在晚上8时投降。

入夜后,战斗进入扫尾阶段。122师各团对战场进行地毯式搜索,搜索范围包括所有可疑的地下工事和隐蔽点。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数十名躲藏的越军士兵。同时,工兵部队开始排除战场上的未爆炸物和地雷,为战后重建创造条件。

2月22日凌晨,朔江地区的战斗正式结束。此役共歼灭越军346师主力,俘虏越军1200余人,缴获各类武器装备数百件。战后统计显示,越军346师的建制已遭到严重破坏,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122师随即转入战场清理和伤员救治工作,并开始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