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酒侯生认为,民众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结果,只有荀彧一人力挺。所以,曹操在迎接皇帝的同年,颁布了一道“置屯田令”,上面写着:“立国之道,以养兵为本,昔时秦国以农耕为王,征得天下,汉皇帝以屯田为先,征服了西部,这是先祖遗留下来的好方法。”于是委派任峻担任典农中郎,负责恢复农地的相关工作;枣祗任命为屯田都尉,负责许昌的屯田。每个地区都有具体的管理人员。曹氏王朝实行“以农为主”的政策。组织和控制农民在国家的土地上耕种和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商鞅就曾提议,让韩、赵、魏三个邻国的农夫,到秦国去种田,这样才能使秦国的青壮年,不用担心会被征召入伍。
魏襄王还将农夫送往边疆,组织耕作,为边疆的防御储备粮食。在晁错的提议下,西汉初期,他提出要在边疆设立“屯田”,保证移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并在农忙之余,进行军队的操练,以抵御匈奴人的入侵。之后,他又在西域建立了大型的军营,最终战胜了匈奴人。任何一项重要的体制变革,都是时代的需要。若不是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兵荒马乱,百姓吃不饱,君王也不会如此积极地推行屯田。如果没有大量的荒废之地,大量的无主之地,那么,实行“屯田制”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若不是农民流离失所,急需寻找安定的生活环境,朝廷也没有办法征募大量的劳力,因此,曹氏财阀的“屯田”制度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体制既有继承古代体制的部分,又有许多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成分。
曹氏家族所实行的屯田制度,大致可划分为民间屯田与军事屯田两类。枣祗的意见,基本上都是在民间屯田。以农户为主的民屯。他们中有失去土地的流民,也有没有土地的穷人,更多的则是在战乱中被曹氏家族劫持的平民。枣祗最早组建的“农夫”,主要是由曹氏家族所俘获的“黄巾军”和他们的家人组成的。最初的“招募”民众入屯,其实都是强制的,就是由驻扎的官吏用武力逼迫民众入屯。
其建制为:按50户为一屯,并由屯田司马负责屯地的管理。司马之下,便是郡县的典农司,一般县会设有典农司,郡设典农中郎或者是典农校尉。典农是一个单独的机构,与普通的郡县官员一样,地位相当,但却没有直接管辖范围,许多地区都不在一座城市中,他们会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一座城市,或者在自己的领地上定居。这种制度下,自然会产生冲突。譬如弘农郡守贾逵,在招兵的时候,他疑心地方屯田都尉包庇青壮劳力,与屯田都尉大吵一架,一气之下,居然将屯田都尉抓住暴打一顿,甚至将其双脚都给打断了。
贾逵也因此事而遭革职。到了后期,许多地方的司农都改成了当地官员,以避免冲突。从这些屯田和典农官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屯田属于“准”兵制。进入屯田的农户被归类为“屯田客”,他们的自由被严格地约束着,不能随意地离开,也不能随意地迁移,他们要服从驻守官员的指令,并且要做一些苦力,接受一些军训,遇到危急时刻,他们要上战场作战。他们的孩子也按照他们的年纪各自从事一些农业劳动。每家所能开垦的田地,约有三十至五十顷,若用公牛,则收得六分属于朝廷,四分为自己;若是用自家的牲口,则与朝廷五五分成。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