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骨折流行病学研究》.2022年版.
陈仲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管理》.《中华骨科杂志》.2020,40(5):321-328.
李建民等.《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分析》.《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1,41(2):98-105.

老张今年78岁,前几天在家上厕所,脚下一滑,摔倒了。
家里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一拍片,说是髋部骨折。
医生建议尽快手术,手术做得很顺利,医生说恢复得不错,结果没过几天,老张就没了。
家里人懵了,手术明明很成功,咋人说没就没了呢?

这事儿听起来挺吓人,但在医院里,尤其是骨科病房,这种事并不稀奇。
髋部骨折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是伤筋动骨一百天的事,但对老年人来说,骨折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后面接踵而来的问题,可能比骨折本身更要命。

髋部在哪儿?
咱们摸摸自己的大腿根部,那里有一块特别硬的骨头,那就是髋部。髋部骨折,简单来说,就是大腿根部的骨头断了。年轻人骨头硬,摔一跤顶多青紫一片,可老年人骨头脆,摔一下可能就断了。
中国每年有几十万老年人因为髋部骨折住院,而髋部骨折后的1年死亡率高达20%到30%。
也就是说,每3-5个摔断髋部的老人,就有1个活不过一年。这个数据听着瘆人,但它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现实。

髋部骨折本身不会直接要命,但它会引发一连串的麻烦,就像一个精密的老机器,某个零件坏了,整个系统都可能崩溃。手术只是修好了那个坏掉的零件,但机器本身已经老旧,随时可能因为别的原因停摆。
手术做得很成功,可是……老张的手术确实做得很成功,那医生的刀法可是一流的,钢板钉子都打得稳稳的,X光片一看,骨折端对得齐齐的,术后恢复也挺好。可为什么人没了?

一、术后并发症,防不胜防
手术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是术后的恢复。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电视,稍微一折腾,问题就冒出来了。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三大杀手: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意外。
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麻烦。
老人手术后得躺着,肺里的痰排不出来,细菌趁机作怪,肺炎就来了。很多老人术后没几天高烧不退,咳嗽喘不上气,白细胞飙升,拍个肺片一看,肺部已经全是感染灶。

深静脉血栓就更阴险了。
手术后,老人活动减少,血流变慢,腿部的静脉里可能会悄悄长出血栓。最可怕的是,这玩意儿一旦脱落,顺着血管跑到肺里,立刻堵住肺动脉,几分钟内就能要人命。很多老人术后恢复得挺好,突然胸闷憋气,几分钟之内就没了,家属根本反应不过来。
心脑血管意外也很常见。
老人本身可能就有高血压、冠心病,手术是个大应激,术后血压忽高忽低,心脏受不了,脑子里的血管也可能随时破裂或者堵住。很多老人术后明明情况稳定,突然就脑梗或者心梗,抢救不过来。

二、卧床不起,比手术更可怕
髋部骨折最要命的不是骨折本身,而是长期卧床。一个长期卧床的老人,身体机能会以惊人的速度衰退。
卧床一天,肌肉流失3%;一周后,肌肉萎缩达30%,整个人就像被抽干了一样。肌肉没了,站都站不起来,更别提下地走路了。一个老人要是长期瘫在床上,基本上就走上了生命的下坡路。


卧床还会导致褥疮,就是屁股和后背的皮肤长期压着,血供不好,皮肤烂掉,最后变成一个大伤口,甚至能烂到骨头。褥疮一旦感染,细菌很容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那就是要命的事了。
长期卧床还容易导致便秘、尿路感染、骨质进一步流失,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最后身体彻底垮掉。

老张的悲剧,其实有很多环节是可以避免的。手术后,医生的任务是接好骨头,但病人的存活,还得靠家属和康复团队的共同努力。
手术后,不能光盯着手术伤口,得盯住整个身体状况。
每天量体温,看有没有感染;注意腿部有没有肿胀,防止血栓;血压、心率得盯紧,别让心脑血管出问题。
术后一定要尽早下床活动,哪怕第一天只能坐起来,第二天能在床边站一会儿,第三天能扶着助行器走两步,都比躺着强。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肺炎、肌肉萎缩的风险。

营养得跟上。
很多老人术后吃不下饭,但不吃不行,蛋白质、维生素得补足,否则伤口愈合慢,肌肉流失快,恢复就更难了。可以喝点蛋白粉,吃点鸡蛋、牛奶,实在吃不下,医院有营养师可以帮忙。
家属的心理支持也重要。
很多老人术后会有抑郁情绪,觉得自己成了废人,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家属得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只要坚持康复训练,还是能恢复到自理状态的。

老年髋部骨折,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骨折,而是可能决定生命长度的一场大考验。手术只是修复了断掉的骨头,但手术后的恢复,才是真正决定生死的关键。
如果家里有老人髋部骨折,千万别以为手术做完就万事大吉了,术后的护理、康复、营养、心理支持,每一样都不能掉以轻心。

只要用心照顾,很多老人还是能挺过这道坎,重新站起来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