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报”这句老话在明朝初年应验得特别实在。某年除夕夜,南京城里飘着炊烟,家家户户忙着团圆饭,谁都没料到当朝天子竟在空荡荡的衙门里,跟个无名小吏喝起了烧酒,就是因为这一酒,让这名小吏直接官升十级。
腊月三十这天,紫禁城的红灯笼照得宫墙发亮。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发愣,案头堆着各地呈报的奏章,可听着外头太监宫女们收拾年货的动静,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忽然把笔一摔,趁着众人不注意,裹件灰布棉袍就从侧门溜了出去。

朱元璋离宫后炸了锅,总管太监发现龙椅上没人,急得直跺脚。御前侍卫举着灯笼找遍三宫六院,愣是连片衣角都没寻见。值班的刘伯温被叫来时,老远就看见禁军统领脑门上全是汗。
“别慌,都停手。”刘伯温捏着御书房找到的字条直摇头。纸条上歪歪扭扭写着:“朕出去透气,谁都不许跟着!”这位开国皇帝向来神出鬼没,当年打仗时就常带着三五个亲兵夜袭敌营,这毛病当了皇帝也没改。
再说老朱这边,踩着积雪咯吱咯吱往城里走。南京城的石板路冻得发青,沿街铺面都上了门板,偶尔飘来几缕炊烟带着炖肉香。
他伸手摸摸怀里揣着的硬面饼,想起二十年前和马秀英在滁州过年的光景。那时穷得揭不开锅,媳妇把最后半碗粟米熬成粥,骗他说自己吃过了。

正想得出神,突然瞧见应天府衙大门洞开,朱元璋见状,抬腿就往里闯。按规矩,年节值守该留人看守,可哪个衙役不是点个卯就溜回家?这衙门倒好,大门四敞大开,也不怕遭贼。
门房里坐着个年轻吏员,炭盆上煨着壶酒,小方桌上摆着三碟菜:盐水花生、麻婆豆腐、卤猪耳。见着老朱探头,小伙子笑着招手:“老爷子进来烤烤火?今儿衙门管饭。”
朱元璋鼻子有点发酸,自打马皇后走后,再没人用这种家常口气跟他说话。也不推辞,撩起袍子往凳上一坐,接过温好的酒就灌了半碗。
“您老慢点喝,这猪耳卤得入味。”小吏把筷子在衣襟上蹭了蹭递过来。老朱眯眼打量这后生,粗布棉袍洗得发白,袖口磨得起了毛边,可浑身上下收拾得利落。案头文书码得整整齐齐,砚台里的墨还是新磨的。

朱元璋问道:“大过年的不回家?”说完夹了块豆腐就吃起来,味道竟比御膳房的强。
“家里七个兄弟呢,不缺我这口。”小吏给朱元璋续上酒,继续说道:“倒是衙门得留人守着,保不齐有急事的百姓来。前年隔壁县发大火,正赶上除夕,当值的全溜了,烧死二十多口......”
这话戳中了朱元璋的心窝子,当年他爹饿死的时候,县衙里那些官老爷可不就是这副德行?酒劲上来,他拍着桌子嚷:“要是当官的都像你小子,老百姓早过上好日子了!”
两人越聊越投缘,小吏说起他娘病着还非让他来当差,说吃皇粮就得对得起良心。
酒过三巡后,小吏收拾碗筷要送客。朱元璋摆摆手,晃着身子往皇宫方向走去。转过街角,乌泱泱跪了一片锦衣卫,刘伯温苦着脸迎上来:“陛下您可算回来了!”

第二天早朝,满朝文武等着听新年训话,却见皇帝摸出张皱巴巴的纸:“应天府有个小吏,给他连升十级,即刻赴任杭州知府。”
吏部尚书差点咬了舌头:“陛下,这...不合规制啊!”
“规矩?”朱元璋冷笑,“你们谁除夕夜守着衙门吃过冷酒冷菜?谁肯为不相干的老百姓耽误团圆饭?他能做到,你们做不到,还有脸跟朕讲规矩?”
小吏接到圣旨时整个人都是懵的,直到穿着四品官服进宫谢恩,看见龙椅上那位“孤寡老人”,才扑通跪倒在地。朱元璋走下御座亲手扶他:“记住,当官和当衙役没两样,心里得装着老百姓。”

后来这位“火箭知府”果然没让人失望,在杭州任上治水患、减赋税,最后累死在河堤上。出殡那天,十里长街挤满了披麻戴孝的百姓。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对着奏折红了眼眶,特旨追封礼部侍郎,赏了副金丝楠木的棺材。
这故事在民间传开后,老百姓都念叨: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豆腐。你看人家不就是凭良心做事,才换来青史留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