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蹲在田埂上放牛的孩子,后来坐上了紫禁城的龙椅。这个故事的开头,和所有传奇一样充满苦涩。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他爹是个佃户,靠租种地主刘德家的几亩薄田过活。牛栏里拴着的黄牛,田埂上疯长的野草,这些构成了少年朱元璋的全部世界。

刘德家的门槛比别家高半尺,这个地主老爷成天板着脸,收租子时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小朱元璋放牛时摔断了牛角,刘德抄起鞭子就抽。那年头的人命比草贱,朱家人只能缩在茅草屋里抹眼泪。
至正四年,蝗虫啃光了庄稼,瘟疫带走了朱元璋的父母。年少的朱元璋跪在刘德家门口,额头磕出血印子,求刘德能借一小块地埋了双亲。刘德眼皮都没抬,直接摆手赶人。
这时候,同村的刘继祖看不下去了,把自家一块地借给朱家安葬父母,这个举动救了朱元璋的命。那天傍晚,少年把最后一捧土拍实在爹娘坟头时,天上飘起了细雨。谁也没想到,二十年后,这场雨会化作改朝换代的惊雷。

时光如梭,当年蜷在破庙里喝凉水的乞丐和尚,如今披着龙袍坐在奉天殿。朱元璋回凤阳那天,全村人跪在官道两侧。马蹄扬起黄尘里,有人偷偷抬眼张望。刘德跪在人群最前排,膝盖陷进泥里半寸深。
朱元璋是回乡报恩的,刘继祖被封为义惠侯,子孙世代吃皇粮。圣旨里特意提到当年那块薄田,说那是“仁心所在”。赏赐的金银装了三大车,敲锣打鼓送进刘家老宅。
轮到刘德时,空气突然安静。老地主抖得像片秋风里的枯叶,额头上的汗珠砸在地上。所有人都等着看血流五步的场面。谁知朱元璋突然笑了,笑得连腰间玉带都在颤动。

“老刘啊。”皇帝用凤阳土话开口,“当年你赶我出门时,可曾想过今天?”刘德喉咙里发出咯咯的响动,像被掐住脖子的公鸡。朱元璋摆摆手,侍卫抬进来三十张地契。全是上好的水浇地,够刘家吃十辈子。
在场的人都傻了,几个文官急得直扯胡子,心想皇上莫不是得了失心疯。朱元璋站起身说:“当年你要是我有今日,早就把部家当全塞给朕了。”他说完这话,自己先乐了。
消息传开,凤阳百姓都说朱皇帝仁义。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拍醒木:“这就叫宰相肚里能撑船,皇上心里装得下整个江山!”其实他们不懂,真正的帝王术从来不在快意恩仇。

朱元璋比谁都清楚,杀个刘德容易,但要堵住天下人的嘴就难了。赏他三十顷地,既显得自己大度,又让全天下地主安心。连刻薄过皇帝的人都能活命,其他人还怕什么?
这样做既报了恩,又安了民,捎带手还把刘德钉在耻辱柱上。那老头往后每收一斗租子,都得想起当年跪在皇帝跟前的模样。
这场宽恕,远比报复来得狠辣。它让天下人记住的,不是帝王的暴戾,而是天子的胸襟。当朱元璋转身离开凤阳时,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影子掠过刘德新得的良田,盖住了当年那块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