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后宫女子插手朝政的事儿不少见,但结局好的没几个。要么自己不得善终,要么全族跟着遭殃。可就在这种大环境里,硬是杀出个武则天。
她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里,唯一坐稳皇帝宝座的女人。她干的事可比吕后那帮人出格多了,为啥后人评价反而挺高?

先来看看老前辈吕雉,她是汉朝的开国皇后。刘邦还没发迹的时候,她就嫁给他了。这女人在打天下的时候特别狠,帮着刘邦收拾了不少功臣。
后来太子刘盈性子软,刘邦前脚刚死,吕后立马把持朝政。吕家人本来就跟着刘邦打江山,手里有权有人,再加上皇帝不顶事,这才造就了吕后专权。
武则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她家虽然也算官宦人家,但跟开国功臣不沾边。李渊起兵时,武家就是给钱粮支持,战场上没立过什么大功。她进宫那年才十四岁,既没靠山也没人脉。这么个小姑娘,最后怎么就能当上女皇帝?
那时候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可武则天从小就不吃这套。她母亲是隋朝杨家的大小姐,丈夫去世后,面对武家人欺负,二话不说带着女儿回长安娘家。这种硬气作风,直接影响了年幼的武则天。

到了长安城,武则天出落得特别漂亮。满城的王孙公子都抢着提亲,可她一个都没看上。倒不是眼光高,这姑娘心里明白着呢。当时谁也没想到,她的美貌会传到唐太宗耳朵里。皇帝一道圣旨,直接把她召进宫当了五品才人。
这事搁普通人身上是祖坟冒青烟,可对武则天来说真不算好事。她家要钱有钱要势有势,犯不着进宫当小老婆。更尴尬的是年龄差,她进宫那年才十四,唐太宗都三十九了。果然,皇帝新鲜劲儿一过,就把她扔在角落里不管了。
别的妃子可能就认命了,武则天偏不。当时宫里有匹烈马没人能驯服,她当着李世民的面说:“先用铁鞭抽,不服就用铁锤砸头,再不服直接宰了。”这话从十四岁小姑娘嘴里说出来,把在场的人都吓一跳。更绝的是她安慰母亲的话:“进宫伺候皇上是福气,您哭什么呀?”

在宫里熬了十二年,机会终于来了。她在寺庙上香时偶遇太子李治,俩人看对眼了。要说李治本来没机会当皇帝,他两个哥哥抢皇位抢得太凶,结果被老爹一锅端了。李治捡漏当上太子时,武则天还在寺庙当尼姑呢。
新皇帝来寺庙祈福,俩人旧情复燃。这时候宫里的王皇后正和萧淑妃斗得厉害,听说皇帝惦记着武则天,居然主动把她接回宫想当帮手。结果,武则天三下五除二把皇后和淑妃都扳倒了,自己坐上皇后宝座。
当上皇后只是开始,李治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处理不了政务。武则天趁机接手朝政,把国家大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还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提高妇女地位,允许女子读书做官;二是推行“建言十二事”,减轻赋税、发展农业。老百姓的日子眼见着好起来,反对她的声音就小多了。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已经实际掌权二十多年。她先是让儿子李显当皇帝,发现不听话马上换李旦。这时候各地王爷坐不住了,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号造反。要说武则天是真狠,直接派三十万大军镇压,顺便把反对派连根拔起。
六十七岁那年,老太太索性自己当皇帝,改国号叫周。这事儿搁现在看都够震撼的,更别说一千多年前。但武则天心里跟明镜似的,她知道天下人还是认李唐。所以临死前特意交代:“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招太聪明了,既保全了武家后人,又在史书上留了个好名声。

回头看看吕后和武则天的区别就明白了。吕后掌权时只顾着提拔娘家人,把刘家子孙杀了个遍。武则天虽然也重用武家子弟,但更看重治国理政。她当政期间唐朝疆域不断扩大,科举制度得到完善,老百姓也没受战乱之苦。更重要是她最后把江山还给了李家,这就堵住了后世史官的嘴。
说到底,武则天能成功不只是靠手段狠。她确实有治国才能,懂得收买人心,最关键的是拿得起放得下。看看她墓前那块无字碑就懂了。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这份气魄,古往今来再找不出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