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向崇祯谈和,条件明明有利于明朝,为什么崇祯还是要拒绝?

正平看历史 2025-04-03 04:06:32

紫禁城的新主人朱由检刚坐上龙椅时,眼里闪着光。这位十七岁的崇祯皇帝一把火烧掉了魏忠贤的画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要重振大明。太监们缩在廊柱后头交头接耳:“听说九千岁的尸首被野狗啃了三天三夜。”

可龙椅还没坐热乎,年轻的皇帝就发现事情不对劲。国库账本上的白银数字比太监的牙缝还干净,辽东那边皇太极的八旗兵正磨着刀,陕西地界又传来消息,有个叫李自成的驿卒带着饥民造反了。

时间往回倒二十年,萨尔浒战场上躺着十万明军的尸体,努尔哈赤的狼牙棒还在往下滴血。辽东汉子袁崇焕就是在这时候冒出来的,他带着红夷大炮死守宁远城,硬是让八旗兵第一次尝到败仗滋味。

可惜这样的狠角色太少了,大明就像个漏风的破屋子,这边刚补好瓦片,那边墙根又被白蚁蛀空了。

皇太极可不像他爹那么莽撞,这年冬天,八旗兵突然出现在北京德胜门外。崇祯吓得摔了茶碗,连夜把袁崇焕从山海关调回来勤王。

仗打完了,皇帝却在东厂密报里发现“通敌书信”。菜市口的剐刑持续了三天,百姓抢着买袁督师的肉下酒。他们不知道,这是皇太极送来的“反间计大礼包”。

辽东防线开始像多米诺骨牌般倒塌,松山战场上,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被围了整整六个月。

当祖大寿带着残兵开城投降时,沈阳城里的皇太极正啃着羊腿看捷报。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把御案拍得震天响:“饭桶!全是饭桶!”

这时候的明朝北边要防着清军入关,西边要剿灭李自成,江南的税银总在路上被劫。崇祯的龙袍袖口磨出了毛边,每天批奏折到三更天。

崇祯十五年,沈阳城里来了个神秘客商,包袱里装着皇太极的亲笔信。信上说只要大明肯承认清朝,双方以宁远为界,八旗兵保证不再南下。随信还附赠二十张貂皮,这是女真人的议和诚意。

夜晚,崇祯摸着信纸上的火漆印,眼前浮现出两幅画面:一边是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一边是李自成的闯军杀进紫禁城。

天亮时,他把密信塞给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事你去办,千万保密。”

可京城哪有不透风的墙?某天早朝,御史大夫突然掏出议和条款当众朗读。文官们炸了锅,唾沫星子喷得满殿都是:“皇上要学石敬瑭当儿皇帝?”“我大明宁死不和蛮夷谈条件!”

崇祯的脸涨成猪肝色,抓起砚台砸向陈新甲:“乱臣贼子!竟敢背着朕私通敌国!”

刑部大牢里,陈新甲看着窗外的月亮苦笑。他知道自己活不过秋天,皇帝需要替罪羊来保全颜面。

刽子手刀落下的那天,沈阳城里的皇太极正在举行围猎。他搭箭射落两只大雁,转头对范文程说:“告诉多尔衮,准备入关吧。”

其实,崇祯皇帝内心也非常挣扎,两面受敌的日子不好过,后金以前是明朝的附庸,现在却要和明朝平起平坐,而且还要割土地,崇祯心里实在是过不去这个坎,因此陷入犹豫。

再加上如果议和成功,大明或许能腾出手剿灭李自成;如果崇祯舍得放下脸面,八旗兵可能永远打不进山海关。但历史没有如果,崇祯既不肯议和,又打不赢战争。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攻破北京那天,崇祯在煤山老槐树上吊死。为他收尸的农民在他袖子里发现血书:“诸臣误我”。

而远在沈阳的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立刻带着八旗兵星夜兼程赶来。不过这次,他们再也没回关外。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