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弱冠,体犹未壮,憧憬而年少。
20年前,比亚迪和特斯拉几乎同时期开始打造新能源车之梦。20年后,曾被马斯克认为不配做对手的车企,实现反超,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厂商。
肉眼可见,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呈几何式暴增:从1到100万,走了十三年;从100万到200万,只用了一年时间;从200万到300万,仅仅6个月而已。
身处汽车工业百年难遇的变革机遇、与国内外政策高度契合、再加上作为“看家本领”的电池技术,赋予了比亚迪爆发式增长的可能。
3月,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放出豪言: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一、最“毒”的眼光:盯上新能源车
28年前,比亚迪做锂电池起家。怎么就盯上了新能源汽车呢?我们从头说起。
1987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后,王传福即开始了对电池的研究,毕业后留院。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总经理。
逐渐地,王传福发现了充电电池的商机和市场空间,于是1995年2月,王传福和他的表哥吕向阳一起创立了比亚迪,并打造成一流的电池生产商。
彼时,中国汽车产业还被外资按在地上摩擦。2000年夏天,尚在德国工作的万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00年任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能源车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出路。
两年后,王传福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点,但在他提出转型时却被问道:一个做电池的,怎么能做得了汽车?
2003年1月22日 以收购西安秦川汽车的方式拿到了轿车生产资质,比亚迪正式宣布进军汽车行业,成为国内继吉利之后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也直接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的初期布局。
然而,彼时众多自主品牌甚至还没能推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燃油车,更遑论去做电动车了。
王传福也曾回忆说:“2003年正式从电池切入汽车行业时,身边多有反对和质疑声,在燃油车大行其道的彼时,坦承做电动汽车是进入汽车业的初衷,更像是天方夜谭。”
王传福不仅以堂吉诃德式的冒险精神闯入新能源车,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了下来,一做就是20年。
2005年比亚迪通过逆向研发丰田花冠,推出首款主流轿车比亚迪F3。之后,又在F3的基础上推出了纯电版本F3e,以及初代双模混动版本F3DM。
2008年F3DM达到量产,率先实现电动汽车商业化。2009年比亚迪正式发布了全新电动车型e6,也成为中国第一家面向普通消费者售卖电动车的企业。
2012年始,新能源汽车初兴,特斯拉Model S首次面世,比亚迪则持续推出了包括第二代插电混动车型秦DM、唐、宋、元等诸多王朝系列车型,加速新能源汽车布局。
比亚迪于2002年、2011年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截至6月23日总市值超7000亿元。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营收1201.7亿元,同比上涨79.8%;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410%。
2022年比亚迪营业收入4240.6亿元,同比增长96.2%;同期净利润为166.2亿元,同比增长445.86%。这是比亚迪全年净利润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为上市近12年(以A股上市时间计)以来最佳年度成绩单。
二、坚持自主技术:20年磨一剑
比亚迪是全球率先同时拥有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车企。正如其品牌理念“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整20年,比亚迪一步步将核心技术与供应链掌控在自己手中,静待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大爆发,终于一飞冲天。
最新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今年5月份总销量为24.02万辆,同比增加109%;今年累计销量约100万辆,同比增加95.7%。
现在回头来看,2000-2008年可以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萌芽阶段。新能源汽车被列入863计划12个重大专项,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等政策推动产业起步。
2009年,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十城千辆”计划,即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从此,对新能源车的扶持滚滚而来。
从2014年到2018年,在高额补贴的驱动下,不少车企开始将目光转向新能源。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私人电动车消费市场得到快速增长。
借着这股政策“东风”,比亚迪迅速崛起,其王朝系列旗下秦、宋、唐等新能源车型迅速占领市场。2016年销量首次突破了10万台,并于2015-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年度销量冠军。
自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品牌形象也渐渐有了雏形。
2018-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为比亚迪高速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2021年,比亚迪发布DM-i超级混动,推出秦、宋、唐等DM-i超级混动车型,宣布旗下纯电动车型全面切换刀片电池,启用针刺试验为企业标准。同时,比亚迪发布新一代e平台3.0。
2022年,比亚迪全年累计销量超186.8万辆,同比增长152.5%,再次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亦连续十年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同年,其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达到27%。
2023年5月,比亚迪有两个“百万”里程碑:1-5月累计销量破百万辆;比亚迪秦家族历史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
6月15日,多部委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从6月至12月,参与活动的车型共69款,比亚迪的唐 DM-i、宋 PLUS等车型也在内。
当被问及比亚迪靠什么走到现在?王传福肯定地说:“坚持。”这份坚持,不仅仅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坚持,更是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坚持与专注。
6月8日,比亚迪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表示,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企业制胜首先要有核心科技,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
此外,比亚迪还宣布将以颠覆性技术与产品构建全新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6月20日有消息,仰望U8正式开启预售,官方预售价109.8万元,豪华版将于今年9月开始正式交付。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中国的自主品牌,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不是依赖于他人。就像芯片一样。比亚迪因拥有自主技术而无所畏惧,在产品设计上游刃有余。
有数据显示,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超3.8万件,授权专利超2.6万件,专利创新指数在国内汽车品牌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三、格局和眼光:攻全球市场
美国时间5月27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回应自己多年前嘲笑比亚迪产品的视频片段称,比亚迪的汽车现在很有竞争力。
2015年,比亚迪荣获联合国成立70年来首个针对新能源行业的奖项——联合国特别能源奖。
随着全球对环保、低碳出行的需求增加,各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在陆续敲定与施行中。一场席卷全球汽车工业的时代浪潮悄然到来。
看准这个机遇窗口,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大市场“攻城略地”。
比亚迪的出海业务可以追溯到1998年,彼时是电池、电子业务。2013年,比亚迪才开始整车出海。2021年开启新能源乘用车出海,2022年已加速开拓了欧洲、亚太、美洲、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的市场。
2022年有数据显示,比亚迪商用车全球销量超9万台,其中客车超7万台,卡车超2万台。在欧洲地区,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已在欧洲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运营,累计销量超过2700台,占欧洲市场20%的份额,排名第一;在日本的纯电动大巴市场市占率达70%,也排名第一。
事实上,车企能涉猎欧美日韩市场销售非常不容易。比亚迪做到的重要一点是,把商用车的世界三大汽车认证体系打通了,并且提供一整套环保解决方案,海外汽车业务已延伸至太阳能、储能和轨道交通领域。
比亚迪有一套自己的开拓海外市场的商业路径:先主攻B端运营车,再引入C端乘用车。而商用车的成功,也为比亚迪乘用车出海打通了部分销路,积累了口碑。
比如,新加坡。根据《新加坡绿色规划 2030》,政府计划到 2030年实现所有车辆使用更清洁的能源。为此,新加坡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
十年前,比亚迪陆续将出租车、旅游巴士、公交巴士、卡车、叉车及城市商品物流车等新能源汽车带到新加坡。于2022年7月始进军乘用车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
最新数据,2023年前5个月,新加坡纯电动汽车注册总量为1462辆,其中比亚迪的市占率高达20.7%,居当地电动汽车销量榜首。
还有,泰国。据悉,比亚迪ATTO 3(国内为元PLUS)5月上牌量为2025台,连续第五个月获得泰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1-5月总上牌量为9310台,市占率达38.6%。
此外,比亚迪也享受到了特斯拉被各国政府追捧的待遇。
2022年9月,比亚迪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落地泰国。据彭博社,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正在互相竞争,争夺比亚迪的东南亚新工厂项目。日前法国媒体也报道,比亚迪正在与法国就在当地建厂的可能性进行谈判。还有外媒消息,巴西总统卢拉拟推动比亚迪收购巴西福特工厂。
6月13日,负责比亚迪海外扩张业务的执行副总裁李柯直言,希望探讨公司在墨西哥、智利和泰国等市场的增长战略。“比亚迪希望在未来3-5年内,将拉丁美洲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从目前的低于2%,推动至10%-20%。”
2022上半年,比亚迪超特斯拉成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今年5月,比亚迪新能源车产品已覆盖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城市。今年1-5月,比亚迪海外销量已达6.38万辆,其中5月份乘用车的出口量达1.02万辆。
王传福说,目前公司产能,还有各个零部件产出,可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同时,公司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满足未来海外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有了技术和销量的强力支撑,今年3月,比亚迪正式宣布停止旗下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自此,比亚迪也翻开了引领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新篇章。
比亚迪造车“弱冠之年”:抢占蓝海,抓核心技术,谋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