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房神话:小成本港片的逆袭之路
《破·地狱》在香港票房突破了1亿港元,最近在香港还上映了140分钟的加长版,也获得了香港不错的票房成绩,在内地2024年12月14日上映后,最终在内地上映时间超过了90天,累计票房突破了2.1亿,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小成本电影来说,已经是大获全胜,这也是港片在探索一种新的题材上的成功。
我抱着这种期待,一直等到了近期线上流媒体上线了这部电影,马上去看了一次粤语版的《破·地狱》,全片126分钟,2个多小时的故事,我觉得在探讨生死上,算及格的,但是有些剧情,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我觉得是有点不良风气的引导。接下来我就逐一的对这部电影做一个影评总结。
豆瓣超过27万人打分,评分目前停留在8.4分,对于2024年的香港电影作品在豆瓣上可以得到8.4分,可以说一定是有它优秀的地方,我也不否认这部电影看完后,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我今天的影评,我想说说我为什么只给6.4分,为什么我不认为黄子华被香港捧的子华神那么的神。
期待落差:线上观影后的五味杂陈
全片2小时6分钟,去掉一些开篇,结尾,这部电影的正片时间也有1小时50分,就是这么长的电影,关于“破地狱”只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许冠文做了一次,然后在许冠文死后,卫诗雅遵从遗愿,再做了一次,因此我不认为这部电影是真的在讲破地狱,而是借助了破地狱去讲述了关于父女和解的故事。
《破·地狱》的故事发展的还是比较慢的,剧情的推动慢,是一部电影的致命弱点,然而突然加入连诗雅的感情戏,插足他人婚姻,然后就为了有个床伴,感觉这个戏份的设计,是毫无意义,也没必要的。
对于没必要的剧情,我觉得黄子华刚入行,自以为的为逝者多做的事情,搞个什么保时捷出来,这本质上就是多管闲事,现实生活中,我不知道香港的这种治丧的工作人员,会不会多此一举,去做家属没要求过的事情,但我认为导演根本不必用这种“热心”的方式,去凸显出黄子华刚入行转型中作错事的一段。这完全没意义的戏份,尤其是这个档家属说追究到底,就没下文了,显得上下剧情不够衔接。

名不副实:被"破地狱"包装的家庭伦理剧
日本有一部电影叫做《入殓师》,是2008年上映的作品,在豆瓣上超过了72万人评价,得到了8.9分的好成绩,显然只有27万人打分获得8.4分的《破·地狱》在“翻拍”上,我觉得还不能说他翻拍成功,票房的成绩固然是参考价值之一,但这部电影,如果我们非常认真,仔细的看一遍,会发现,这部电影,它真的只值得6.4分,不能再多了。
《入殓师》是讲述父子之间的故事,《破·地狱》在“翻拍”的时候,增加了香港本土的文化,并且把父子的故事转换成了父女的故事。黄子华在影片中严格来说不是男一号,真正的男一号是现年82岁的许冠文,在《入殓师》中关于入殓和亲情的表演,在《破·地狱》中由黄子华负责入殓,许冠文负责亲情,但影片宣传的爱情观,是无法接受的。
我当然不懂普普通通的一部关于“入殓师”的作品,它就破了香港本土电影票房纪录,我也不懂为什么都觉得这部电影的故事很好,简单的来看,这部电影的三观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许冠文死后,卫诗雅才选择和父亲和解?为什么不在人活着的时候和解?人死后的和解,是自我感动还是自我安慰呢?
三观争议:过时的性别观念与伦理困境
电影刻意的去让大结局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从我个人对情感的认知来看,电影中这种情感价值观,无法给社会带来任何正向的启发意义,甚至许冠文那句台词“女人来月经,很脏的”,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也是对女性结构的一种压迫,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但是电影中活着的许冠文,他从来没去尊重过自己的女儿。死后一封信,却想让女儿与自己和解,说直白点,是否是自私的人才会不在乎活着的人的痛苦呢?
看完电影,我觉得《破·地狱》更多的不是在讲述香港的这一文化,讲的更多的是许冠文和卫诗雅父女之间的一个故事,直到看完整部电影,我才明白,为什么卫诗雅要去插足当第三者,为什么只找一个床伴,这一切都是在父亲压迫下长大,然后得不到爱,也不希望他人得到爱的一种情感压力的报复。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看,但没有说的那么棒,看完后,也不能去感动,去思考什么,因为这部电影只是借了“破地狱”这么一个主题,然后实际上讲述的是关于许冠文和儿女之间的这么一个家庭故事,黄子华的角色更多的就是一个客串的角色,整部电影黄子华的戏份并不多,几乎是许冠文的个人表演的独角戏,戏份大约占到整部戏的70%-80%这样。借助一个主题,去讲述家庭故事,是香港电影的老套路了,这部电影我并不觉得它算优秀之作,只能说算及格。票房不能代表电影的质量,这句话是我曾经说的,今天看完《破·地狱》证明了我说的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