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处暑,无论多忙,建议“1不吃,2要吃,忌3样”,平安过秋

牛儿姐爱说社会 2024-08-22 14:34:50

导语:明天处暑,无论多忙,建议“1不吃,2要吃,忌3样”,平安过秋

"秋风初起凉意生,鹰击长空稻穗沉。昼夜温差试衣单,秋雨绵绵寒意增。"今年的八月二十二日,我们迎来了传统节气中的处暑,它如同一位信使,宣告着炎炎夏日的缓缓退幕,凉爽的秋意渐渐铺陈开来。

今年的处暑,似乎携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按照节令与民俗的交织,处暑先行一步,于八月二十二日悄然降临,而三伏天的尾声——出伏,则紧随其后,定于八月二十四日,形成了“处暑出伏前”的独特景象。

老一辈常言:“处暑出伏前,秋意未全展;暑热仍徘徊,丰收恐有变。”这番话不仅预示着处暑之后,暑气仍会缠绵数日,也暗含了对农作物可能受气候影响,收成不佳的担忧。

再观处暑的具体时刻,它选择在了八月二十二日的夜幕低垂之时,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晚上处暑”。

古语有云:“白日处暑凉风至,夜晚处暑热难息。”这意味着,尽管节气已至处暑,但夜晚的余温依然炽烈,仿佛立秋时的炎热仍在耳边低语,让人不敢轻易言凉。

此外,从农历的角度审视,今年的处暑恰好落在农历七月十九,正应了“处暑在月中”的民间谚语。

古语有云:“处暑月初,寒衣早备;处暑月中,秋意融融;处暑月末,薄衫轻裹。”

如此看来,今年的处暑位于月中,预示着暑去凉来的过程将更为平和,不会过于急促,让人在享受初秋的凉爽之余,也能感受到季节更迭的温柔。

古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将处暑视为自然界气温变化的晴雨表。此时,白日里阳光依旧炽烈,而夜幕降临后,凉意则悄然弥漫,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面对这样的气候变化,我们更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作息,比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在饮食上,也应以清淡为主,滋养身心,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金秋做好准备。

明日处暑至,乡村的智慧老人们总爱以他们那历经岁月沉淀的经验,提醒我们如何顺应时节,健康生活。他们口中的“1不吃,2要吃,忌3样”,正是对古老智慧的传承,旨在让我们平安、舒适地迎接秋天的到来。

1不吃:寒凉之物

处暑虽标志着暑热渐退,但白天的气温往往仍较高,人体阳气尚未完全收敛。此时若贪食寒凉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

因此,老人们建议处暑当天及之后的日子里,应尽量避免过多摄入寒凉之物,以保护脾胃功能,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基础。

2要吃:

润燥食物:随着秋季的到来,空气逐渐干燥,人体也容易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

因此,处暑时节应多吃具有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梨等,以滋养肺阴、生津润燥。

健脾养胃食物: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人体的脾胃功能可能相对较弱。

处暑时节,适当食用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小米、南瓜等,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忌3样:

忌过度贪凉:除了前面提到的避免寒凉食物外,还应注意避免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夜晚睡觉不盖被子等。这些行为都容易使寒气入侵体内,影响健康。

忌过度劳累:处暑时节,虽然天气逐渐凉爽,但人体仍需适应季节变化,调整作息。过度劳累会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

忌情绪波动:秋季是情绪容易波动的季节,人们常会感到忧郁、烦躁等。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不利于健康。因此,应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遵循这些老传统,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健康的呵护。让我们在处暑这个节气里,以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式迎接秋天的到来吧!​

0 阅读:0

牛儿姐爱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