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朱熹,为何重视教育发展,先后恢复扩建两座学堂

夕君趣史 2021-10-25 17:04:34

对于宋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朱熹,相信定然是无人不知晓他的大名。此人并不是凭借着在政治上的突出贡献而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是因为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得到了后人的敬佩。

他在文学方面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看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推崇,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朱熹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教育家,他曾经一手开创了白鹿洞书院,极大的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以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清康熙称朱熹言:“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宋孝宗继承皇位后,朱熹也一度得到重用,被授任为南康军监管内劝农事。虽说无心于仕途,但朱熹考虑良久,还是欣然前往赴任。恰好遇到当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旱灾,灾害极其恶劣。朱熹到任之后,便立刻着手新修水利工程,组织百姓们抗灾。他还请求皇帝减免当地的赋税,使得灾民们得以继续生活。

所有的一切都解决后,朱熹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方面。在樵夫的指点之下,他找到了原本白鹿洞书院的废址。通过他的不断努力,最终白鹿洞书院被修复。他还自立为洞主,面向天下邀请出名的老师前来教授,并用自己的私库购买了许多书籍,甚至还请皇帝赐书。

为了能够促进书院的长远发展,他还又置办了耕田,从而来供养那些贫困的学子。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亲自设立了校规,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教育规章之一。

著名的心学人物陆九渊也曾经来到南康拜访朱熹,与他共同在白鹿洞书院中讲学。朱熹又遇到浙东地区发生饥荒,他又继续采取之前的措施,让此次饥荒平定了下来。朱熹在其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宰相王淮的推荐,让他担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如此一来,朱熹就要负责范围更广的赈灾了。为了迅速解救灾民,他立刻采取了几项强有力的措施。不过由于性格正直,他弹劾了前任官员,遭到了王淮的憎恶,在浙东地区任职仅仅九个月就离任归家。

尽管如此,朱熹仍旧没有放弃,先后六次向皇帝弹劾此人,并直接指出王淮与下属相互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只好罢免了下属来保全自己。而这整个过程,足以看出朱熹具备的崇高气节。

淳熙十六年,皇帝命令朱熹前往漳州一带管理。

朱熹早已过花甲之年,但他积极的前往任职。在漳州时,朱熹作为地方官员,尽职尽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当地移风变俗。那时土地兼并的风气极度盛行,官员阶级及地主阶级相互勾结,共同吞并农民的耕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根本就没有生存的依据,导致他们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剥削,阶级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基于此,朱熹又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核实百姓们的田亩数量,规定必须按照田亩来进行赋税的缴纳工作。

如此一来,势必会减轻农民阶级的负担。却极大的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因此没能推行。就在他在任上大展风头的时候,却传来他的长子去世的消息,朱熹悲痛万分,亲自写诗悼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湖南瑶民不满宋朝统治阶级发动了起义。消息传回京城之后,立刻引起了朝廷的震动,湖南的地方局势也变得紧急起来。身为一介文臣,朱熹却临危受命,担任潭州知州带领军队前往镇压。

他到了潭州时,瑶民已经退入了深山之中,被困在一个山洞里。朱熹就采取招抚的怀柔政策,使得瑶民首领主动前来投降。但由于镇压此次瑶民起义是湖北以及湖南两省的共同行动,他的这种措施遭到了湖北统帅的极度反对。

在瑶民首领归降之后,湖北统帅就主张杀鸡儆猴。朱熹坚决否认,并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之后的朱熹又继续留守在湖南地区,并一手创建的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清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曾言道:“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朱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在我看来,除了他留下的许多书籍文章和哲学思想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两座学堂的建立发展。白鹿洞书院本来就是由他一手恢复发展的,岳麓书院也是经由他的手才得以扩建。正是有了朱熹这样关心教育发展的人才,宋朝的文学风气才能朝好的一面发展,让国家一度涌现了更多的人才。

参考资料:

《宋史·道学·朱熹传》

0 阅读:3

夕君趣史

简介: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