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政治家朱熹,进入仕途之路,却无心于此专心学问

夕君趣史 2021-10-25 17:28:46

南宋词人陆游曾有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这评价的便是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朱熹。朱熹从小就有神童之名,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之后,更是开始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导在皇帝身边。不过与其他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相比,他显得格外佛系,更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在母亲去世后,他更是选择替母亲守孝六年之久,专心研究学问,在文学上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根据历史记载,朱熹出生在公元1130年的尤溪县城的南溪书院之中。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眼角长满了七颗黑痣,形状就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当时的人就以为惊讶,认为他将来必将有不平凡的经历。

他五岁那年,就开始进入小学之中学习,逐渐通晓一些古典书籍。虽说年纪幼小,但朱熹对自己的要求格外严格,甚至还在书案之上提字。他六岁时,和同伴们在外面游玩,曾经指着八卦图上的画询问父亲其中深意。很快,他的父亲就响应朝廷的号召进入京城为官,在离开家之前,其父他还特意将朱熹以及妻子送到建州居住。

还没来得及与父亲共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朱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在临终之前,他将朱熹托付给了崇安的一位好友刘子羽,又写信给刘勉之等三位学问深厚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担当起教育朱熹的大任。

刘子羽也将朱熹视如己出,甚至在自己的院子旁边又修建了一座全新的屋子来安置朱熹一家,并取名为紫阳楼。朱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也没有让对他还有信心的老师失望。十八岁那年他在建州参加乡试,考取了贡生。

刘勉之就干脆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朱熹,对他寄予厚望。正所谓洞房花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在他成亲的这一年,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同进士出身的好成绩。

绍兴二十一年,朱熹再次前往京城参加考试,并且在此次考试中表现出色,被皇帝授任为泉州同安县主薄一职。

两年之后的夏天,朱熹便前往同安赴任,在途中有幸领略过延平李侗学问的风采,他也因此深受启发。到达同安之后,朱熹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当地进行治理。作为当地最高地方官员,他有权利移风易俗。在他的带领之下,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治理。

例如他大力整顿教育方面,重新修建了学堂,并在文庙大成殿建立了一个藏书阁等等。各种举动,都使当地的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任职期满后,便成功回归京城。不过国家已经不比从前,朱熹发现求仙拜佛竟然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风范。朱熹很是感慨,因而决定继承二程学说,发扬儒学。

自从在同安任职归来之后,朱熹对仕途的发展并不上心,主要从事于教育活动。宋孝宗继承皇位之后,广泛地征求百姓们的意见。朱熹也响应皇帝的号召,上述陈述自己的看法。

他极力主张与敌军交战,反对议和,并提出了反佛教而尊儒家思想的主张,详细地陈述了儒家思想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因此将他召入垂拱殿之中,入朝觐见。朱熹面对皇帝的询问,显得丝毫不畏惧,他向皇帝提出了自己关于国家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问题。

只不过当时汤思退担任宰相,他主张议和,导致朱熹的抗金主张并没有被采纳。不过皇帝仍旧十分欣赏朱熹,任命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求回归故里。

辞去官职后,朱熹就在几位好友的陪伴之下前往长沙地区,拜访当地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学习到了许多的新思想,让他的思想学识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不久,他的家乡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灾害,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作为一位以挽救天下黎民为己任的儒生,朱熹自然不能视而不见。他引导百姓们捐钱捐粮,并出面向朝廷方面请求了六百石粮食来分给百姓,让百姓们不在饥饿。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这位在政治场上无欲无求的政治家:“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朱熹本就不与旁人相同,别人一心追求高官厚禄,但是他却对这些身外之物并不看重。担任每个官职的时候,他都会格外上心,力求不辜负皇帝,不辜负百姓对他的信任。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

参考资料:

《宋史·道学·朱熹传》

0 阅读:2

夕君趣史

简介: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