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表达爱国之情,留下无价千古名作

夕君趣史 2021-10-01 09:37:13

作为豪放派诗人,辛弃疾在诗歌中大多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表现出来。

政治场上的不顺利,让他在文学方面花费了极多的功夫。甚至在其晚年时期更是选择了隐居不仕,从而诞生了许多十分优秀的作品。辛弃疾也极其擅长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他在军事方面的看法,他就直接用文章的方式描绘出来,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范开曾言道:"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辛弃疾的一生颇为坎坷,年幼时侍奉于金朝身边,后来跟随南宋王朝之时也不受重视。对国家死心的辛弃疾便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上,并在这方面花费了极大的功夫。每逢闲暇之时,他便会与三五好友外出巡游。

鹅湖山、灵山等地都是他经常去探访的地方。特别是鹅湖山下的鹅湖寺,更是成为了辛弃疾每次放假必去之地。公元1175年,著名的文学家朱熹,陆九龄等人还在此寺庙中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著名会面,也叫第一次鹅湖之会。从这之后,鹅湖也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文化圣地。

辛弃疾的好友陈亮曾经给辛弃疾以及朱熹二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够在铅山举行一次会面,共同商讨统一国家的大业。奈何由于事发突然,朱熹另行有事,中途推掉了这次聚会。聚会举行之际,辛弃疾又因病躺在床中,只好在居住的地方接见了陈亮。

一天傍晚,雪后清新,夕阳照射着白茫茫的大地。辛弃疾便在栏杆面前远眺,一眼望去,竟然发现了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辛弃疾十分喜悦,立刻没有了难受的感觉,马上下楼策马相迎。

二人就在村子前面的石桥上举行了一次盟会,他们对国家的看法大致相同,因而感慨颇深。对于国家一次次的妥协,二人都颇为不顺眼。谈到兴头之处,竟然挥剑斩杀坐骑,立下誓约,一定要为祖国而奋斗终生。后世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也特意将此次会面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辛弃疾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极为突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章。

根据记载,辛弃疾所留下来的作品多达600多首,也是宋朝残留作品最多的一位文学家。在他的诗词作品之中,大多反映国家存亡,民族危亡这些现实问题,极大地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眷爱之情。

但他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写文章,而是会加以创新,再与前人风格相结合,极大的促进了北宋文学史的发展。就这样,南宋时期俨然已经形成了以辛弃疾为主,刘克庄等人为辅的爱国词派。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许多都表现得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能够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奈何他空有一身本领,统治者却不重视他。他的所有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本得不到一个发挥的舞台。

除了在诗词歌赋上取得的成就之外,辛弃疾的文风气势磅礴,豪情万丈,更是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他会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丝毫不畏惧强权。例如他曾经向皇帝上奏了十七篇奏折,其中用词极其大胆,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封建王朝的一场抨击。

其中反映了当时所存在的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也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辛弃疾对抗金朝,恢复山河的想法。奸人当道,皇帝受到蒙蔽,使得辛弃疾的这些想法只能一次次遭遇落空。

在我看来,辛弃疾同样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若是能够有机会在战场上奔波效劳,他必定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若是交给他一只军队统领,他也能够指挥军队反击敌军,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果。

事实上,辛弃疾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战争的军事家。

他的这个登陆计划自然是与陆地进攻相配合的,这个构想确实也能打敌军一个出其不意,极其有创意性。只是人微言轻的辛弃疾根本就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文武百官还反过头来污蔑他,说他是金人的内应。

辛弃疾对朝廷感到失望,但为了改变国家境况,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不管怎样,辛弃疾不管是军事谋略,还是个人作战能力,都足以与久经沙场的将领相提并论。

与写文章相同,辛弃疾也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思想通过文章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他一手完成的《御戎十论》就是一篇关于军事方面的议论文。这篇文章一共由十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辛弃疾结合自身经历以及边疆实际情况来编写而成,对于反抗金朝的入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不仅讲究物质层面的发展,甚至军队精神管理这方面辛弃疾也有所涉及,一步步向宋孝宗展现了南宋反攻金朝的构想。这使得宋孝宗也一度被振奋精神,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只能不了了之,也让辛弃疾的希望再度破裂。

同为豪放派诗人的刘克庄曾这样评价他: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是从文学方面对辛弃疾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如此。辛弃疾虽然本职是一位军事家,但不能否认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他所留下来的一首首作品便是最好的证明,不仅是当时的人广泛认可。后世的人也极度追崇,纷纷将他看做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并对他报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0

夕君趣史

简介: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