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河南许昌李俊涛:文学语言与创作

林禹州 2024-11-06 21:12:59

来源 许昌文艺

文学语言与创作

文|李俊涛

鄢陵县作协邀请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文学创作,说实话很惶恐。虽然写了很多年,但既没有著作等身,也没有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那就说明我的文学创作经验含金量不高,大概率会误导大家。但这些年一直在文学的现场,除了写作,阅读一直没有停止,还在文联当过多年的文学编辑,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读者还是基本合格的,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认知的文学语言与创作。

鄢陵文学沙龙合影

一、关于语言

同样一首歌,两个人的音准都没问题,但是一个人唱得好听,另一个唱得不好听,原因可能就在音色上。语言就是一个作家的音色,优秀的歌手都有自己的辩识度很高的音色,一听就是他唱的,比如毛阿敏、刘欢、周杰伦、刀郞。优秀的作家也有着自己辩识度很高的文学语言,比如莫言的汪洋恣肆,余华的冷静克制,迟子建的干净温暖,刘震云的不紧不慢,王朔的犀利调侃。如果一个作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距离成功就很近了。

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健

很多作家天生就有着很好的语言感觉,平常说话就有意思,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来也很有意思。我问过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他的嗓子是怎么练出来的,他说:我从开始学戏就有腔儿。这就是天分,老天爷赏了一副吃这碗饭的嗓子。

优秀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首先是扎实的语文语法知识。很多作者不重视这个,觉得自己写的又不是作文,是文学作品,课本里的语文语法知识对自己是一种束缚。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作文和文学作品都是字词堆起来的,都得遵从语文语法知识。当编辑的时候,有很多来稿,错别字连篇,“的、地、得”的用法都不会,一大段也不分句一逗到底,两句话能清楚的事,说半天还是云山雾绕,这都是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的。一碗饭好不好吃,尝一口就知道了,这种稿子别指望编辑能看完,看一页就给你毙了。

说实话,认为语文语法知识对自己是一种束缚的作者,我基本认为他们是学不会。我们看古人写的格律诗,自由洒脱,同时也合辙押韵。部分现代人写的格律诗,为了对上平仄韵脚,各种生造词汇都能写出来。问他,他说是格律要求的,什么呀,就是能力不够,基本功不过关。

在文联会认识一些书法、美术的作者,楷书没写好,就奔着草书去了;素描写生还画不像,上来就奔着写意去了。这样的作者都走不远,草书或写意都是在扎实写实功底上的自由挥洒、个性表达,不然就是瞎胡写,胡乱画。自由挥洒是作者能掌控住自己的笔墨,瞎写胡画是手根本管不住笔。

文艺的各个门类,基本功这一关都隔不过去。基本功不过关的人有个通病,就是看不出来好赖,对自己,对从事的文艺门类缺乏基本的认知。跟他说他写得不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会认为你读不懂,理解不了他的创作,或者是有黑幕,刊发的全是人情稿。

跨越过一道道门槛之后,才知道不跨过来,这边的事就是不知道。想实现跨越,就得不断地练。经过勤学苦练学会一门手艺,才会对这门手艺产生敬畏,对其他门类的手艺产生敬畏,知道哪一行想达到一定高度都不容易,不会对自己、对别人妄加评判。学渣每次考完试都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对不重视基本功的人我都想建议他们去舞蹈家协会,去了先劈个叉,然后他们就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了。

第二点是敘述描写的能力。经常看到一些作者写的游记作品。到一个地方,还没说自己看见了什么,跟神经病似的,情绪就来了,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眼眶湿润,涕泗滂沱。这些作者跟书法美术作者写实写不好直接写意一样,根本问题是说不清自己看到了什么,无法准确描述出眼前的景物,只能用议论或抒情来掩盖自己叙述、描写基本功的缺失。

事实上我们判断一个写作者是否达到了专业水准,一条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备用叙述描写来替代议论抒情的能力。什么是用叙述描写来替代议论抒情?鲁迅的“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是,我们读了能够清晰感知到作者的孤独与苦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也是,文字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极其抒情的画面,无比自然地唤起了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电影《上甘岭》海报

你说一个烧饼很好吃,读者毫无感觉,只有把打烧饼的人对食材的选择,制作工艺,出炉烧饼的色泽、香味,别人看到、闻到这个烧饼的反应等通过叙述描写写出来,读者才能感知到。文学语言与材料语言的区别之一是文学语言是感性语言,材料语言是理性语言。只有把文字的感性写出来,才会产生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小说创作中,我们要藏在文本后面,克制住议论抒情的冲动,甚至下定义、用形容词的冲动,多侧面多层次的把一件事、一个人通过叙述描写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得出你想让他得出的结论,这样才能让他信服。这也是文学的趣味所在,我们经常说要写过程,不要写结果,也是这个意思。上来就说烧饼很好吃,等于一开始就把底撂了,就没意思了。

一堆形容词,我们会觉得是学生腔,因为只有小孩子才会炫耀自己掌握了很多优美词语。余华的文本简洁冷静,他说是因为自己没上过多少学,识字少。千万别信,他的简洁是打磨出来的简洁,文本写就的简洁。集合了大量优美词语和形容词的所谓华丽语言是没有感情的,一些人说话、写文章很花哨,却一点儿都不打动人,就是这个原因。

叙述描写能力不够,在创作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写不深,写不细。跟画画一样,基本功扎实的画家能把猫身上的一根毛发清晰的画出来,不扎实的只能一笔抹过去。他也知道某个地方应该多写点,但是急一头汗也表达不出来。我们看刘震云、刘庆邦的作品,其实没多大一点儿事,他们却说得饶有趣味,就是有强大的叙述描写能力在支撑。我们也想把一件事掰开揉碎说清楚,可是因为叙述描写能力不够,所以掰不开揉不碎。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我们小时候都有过钻进麦秸垛或躺在麦秸垛上的经历,让我们写,可能千把字就写完了。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写了几千字,光一只麦牛在身上爬就写了千余字,但是一点儿都不乏味,也是因为他有着强大的叙述描写能力。我们经常说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一个断面,中篇小说讲个故事,长篇小说写一个人的一生,但很多作者一个短篇、中篇里就把一个人的一生写了,文本看上去像个长篇缩写,也是叙述描写的能力不够,展不开。

《幼儿画报》

语文语法知识大家可以看看小学课本,《幼儿画报》《儿童文学》等期刊,小孩子看的东西,国家要求很严,语法、标点符号必须准确。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又要短,又要浅显,又要把事说清楚,又不能用小孩子理解不了的抒情议论、下定义、形容词,写好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最基础的叙述描写知识。

事实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语文课本中,就开始在章节总结中教写作文时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叙述描写,怎么详略得当,怎么起承转合,怎么谋篇布局。进入文学创作,所谓技术,其实还是这些,就看写作者自己能不能悟出心得了。

优秀的文学语言需要通过深入持续广泛的阅读、长期的写作训练来获得。每天都要读,一个作家说,他每天至少要读4万字,才能保持住自己的语言感觉。4万字基本上是一个大中篇的字数。古今中外都要读,没有阅读古文的能力,写出的文字很难简洁隽永。一些作者的语言生硬蹩脚,大部分都是古典文学素养不够造成的。

赵树理

有的作者说,我是山药蛋派,学的是赵树理,特色就是乡土味,不需要读那么多书,书读得多了会伤害我的特色。但赵树理先生可是博览群书呀,不但古典文学修养极高,英文修养也极高,当年有人到他家里去,说他家里有几大柜子的英文书。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学修养作支撑,加上对生活的熟悉,他笔下的乡土才呈现出平实舒展的风貌。而读书不够的作者写出来的乡土,跟洋货蛋说的普通话一样,“这花不老红,这叶不老绿”,读着让人身上起鸡皮疙瘩。

马尔克斯

读外国文学,才能理解现代文学的部分根基。看了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昆德拉的作品,我们就能看出来莫言、余华、苏童等当代著名作家的创作大量吸收消化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跟着莫言、余华、苏童学,其实是二手知识,不如直接跟着他们的老师学。不读当代的文学作品,就不会了解现当代的文学创作趋势,流行不一定好,但如果用已经淘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创作,肯定也不行。

然后就是写,要坚持写,只有大量的写才能越写越流畅,越写越有话说,越写越好。要投稿,不要怕退稿丢人,没什么丢人的,稿子退回来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又不知道。退稿修改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家创作提升的过程。包括给同行看,不要怕别人批评,这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我们看名家的作品也会对好坏评论几句,为什么我们的作品就不能被批评呢。

作家可以通过发表和出版两种渠道让自己的作品面世,只出书不发表的作家很难加入省级、中国作家协会。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扛过各级文学报刊退稿的毒打,一个作者的水平保证不了。

二、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

我们经常说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前提是你对生活一定熟悉,不能当生活的旁观者。要投入认真的生活,当农民把地种好,当工人把产品做好,当教师把课教好,当公务员能写材料,能够妥善处理协调单位负责的事务。只有你对某个行业的人和事都特别清楚,成为行家理手,写起这种生活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们说鄢陵的葛中山主席乡土小说写得好,他当农民当到村支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农民,所以他才会对庄稼如何播种,如何收获,一个村里几百户人家的大事小情、千丝万缕的联系都特别熟悉。相反,一个村里的懒汉二流子可能连锄地都写不好,因为他就没认真锄过地,肯定写不出来下锄深浅的区别,误伤一棵庄稼时的心痛。

葛中山

我们所在的行业、当下的生活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写作资源。许昌有个叫邵卫的作家,是个厨师,写做菜许昌谁都写不过他。我们只会写这道菜怎么好吃,什么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就能从食材处理、刀功、火候入手,写出来这道菜为什么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写围棋我们写不过市作协的副主席丁晨,他本身就是全市前十名的围棋高手。写钧瓷也很少有人能写过禹州市作协主席苗见旭,他家里几辈子都是做瓷的,自己也是个钧瓷大师。我记得他写窑炉烟囱里的烟往晴朗的天空上飘,说微风吹来,仿佛是一支巨大的毛笔在天空上写字。我们看见烟囱里的烟,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字肯定是“污染”,只有真切感知到烟的后面是钧瓷的成败,是一家人的温饱,才会写出这样有感情的文字。

苗见旭

很多从乡村走出的作家进城几十年了,还在写乡村乡土。或者一写乡村文字就灵动,一写城市笔下就涩。原因就是在乡村时不管外部压力,还是内生动力,他都必须努力认真地生活,不然就会饿肚子。进城后当了专业作家,一日三餐有保障了,反而对生活疏离了。

所谓“做文先做人”,我的理解除了对作者品行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把当下的生活深入努力地过好,弄清其中的流程、肌理,细微的差别,参透其中的人情事故。看一些作者写的小说,我们会觉得他笔下的人物翻不来个,进退失据,那就是作者对他写的事不完全清楚,所以不能自由地调动人物。同样的在菜市场卖菜,一个人挣钱,一个人不挣钱,挣钱那个肯定对进货渠道、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差异、上市的时间、不同顾客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是个专家级菜贩。让他写卖菜,肯定比不挣钱那个精彩得多。

不要轻易的把自己定义为“文人”,“文人”又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褒义词。别把自己会写几笔文章太当回事儿,相信什么“文人、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批评”,生活、工作中光站在一边看,看完了批评。不俯下身子同气连枝地与生活打成一片,与同事们战斗在一起,你就不可能对生活有深入的理解,对一件事有清晰的认知,对周围人的情感有真切的了解。周围的人也不会对一个只会发牢骚、说怪话的人敞开心扉。具体干活的人不怎么把光说不练的人当回事儿,他们吃过太多这种人的亏,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指挥“长平之战”的赵国人赵括。

别担心投入生活、努力工作会耽误写作,只要想写,肯定有时间写。苏轼、王安石、范仲淹都比我们忙多了,不一样写出千古传颂、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正是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更大的投入,更宽广的担当,他们的作品才呈现出辽阔、真切、丰厚的风貌。

格物致知,对不了解的事要多问,多研究,修鞋、修自行车的人在他的专业领域也比我们高明。我曾经看过一篇稿子,写一个人研究生考试失败,出了考场,穿着单布衫,大汗淋漓地瘫坐在街头。研究生考试是在12月,是冬天,他怎么可能穿着单布衫还大汗淋漓。作者肯定没参加过研究生考试,也没问问研究生考试是在什么时候,想当然地就以为跟中考、高考一样是在夏天。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有的人说我写的是历史小说、穿越文学、玄幻文学、架空文学,不需要熟悉当下的生活,那你也要熟悉你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你所穿越的那个时期的生活,架空文学、神话也得设置一个逻辑闭环的生活场景。二月河是清史专家,当年明月是明史专家,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对唐代的典章制度、佛教道教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我记得一个作者写唐宋之间五代十国建立南楚的鄢陵人马殷,一开始写马殷早年在鄢陵时生活贫困,见天吃红薯骨碌。我看到这儿就不往下看了,红薯是明末清初才从美洲传到中国,生活在宋代以前马殷吃不上红薯啊。作者肯定不加思索地把自己经历或听到的贫困代入了马殷的生活,往下估计也全是瞎胡连,没必要看了。

作家写的内容从生活主体上,可分为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一般来说,写自己的生活容易一些,写别人的生活要做大量的功课,认真的资料准备。事实上写自己的生活也要做好功课,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虽然他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笔下的人物很熟悉,但一样翻阅了几十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只有如此,他才能为人物找到时代背景下的清晰个人坐标。

路遥《人生》

无论写别人的生活,还是写自己的生活,都是作者价值观的传递,都反映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作家要时刻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对生活对社会要有深层次的思索。去年有一部反映七一奖章获得者张桂梅事迹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上映后一片差评,主创人员把张桂梅奋斗的动力归结为爱情,办学坚持不下去时,一想到去世的丈夫就有了力量,显然对张桂梅的理解肤浅了。今年播出反映张桂梅事迹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就受到广泛好评。理想信念奉献,这些观众都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如果主创人员消化不了,肯定创作不出来受观众欢迎的作品。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海报

作家和文艺家通常都比较自信,乃至自我。不自信,就没有表达的勇气,不自我,表达就没有个性。但是我们要警惕的是自信自我与自负自私可能就隔一层纸。如果没有自我剖析自我批评的勇气,自我自信就会滑向自负自私,作品就会越写越苍白,题材越写越窄,变成对自己人生的掩饰。

有的写生活失败的作品,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原生家庭、社会不公、小人陷害、领导不是东西,但是看来看去看不到失败的主人公做了什么积极的努力。读者如果是那个主人公,在生活中会有一百种方法解决问题。有个文化人说过一件事,家里请的家政工对他说:还是你们有文化的人好呀!他说:咋好呀?家政工说:我不成功,就会承认自己不爱学习能力不够,但是你们就能把责任全推到别人身上!我看了脸上发热,自己也可能干过这样的事儿。别想着自己能,谁都不傻,甩锅的作品说服不了读者。

还有的写女性情感的作品,年轻时爱中年男人,身边的小伙子全都浅薄幼稚,中年人成熟、深沉、稳重,当然也事业有成。他们是真爱,因为中年男人的老婆是个不解风情的女李逵。当自己成了女李逵,她们又开始喜欢小伙子了,小伙子纯净、充满活力。他们是真爱,因为家里和周围的中年男人一个比一个平庸、油腻。

做人做事不能两头堵,既要又要呀,男性读者肯定不接受。大多数男人都注定成不了多金深情有活力的霸道总裁,成不了也不能一辈子被嫌弃呀。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凡人歌》受到男性观众批评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要时刻考量自己传递出的价值观是否违背公序良俗,不能把读者往歪路上引,关键是除了和你一样也想投机取巧的人,大多数读者也引不过去。我们能写会说,但是社会基本的价值观翻不过来。

电视剧《凡人歌》海报

很多作家初登文坛时,才华令人惊艳,但陆续读了几篇作品之后,会感觉他一直在写同一篇小说。故事、人物变幻,无非是作者本人穿上了不同的马甲,价值观、对生活的思考,没什么长进。看穿了就腻了,说来说去不就是啥事都得合着你嘛,不合着你就是不对。没这种道理。

关于怎么写,我的经验是主题确定之后,调动起自己的全部阅读经验,凡是别人用过的方式方法尽量不用。我当编辑时候,经常会收到追忆故去亲友的稿件,百分之九十以上稿件的第一句是:我的谁谁谁已经离开我几年或者几个月了,有些矫情的能精确到天、小时。

看得多了,看一眼就不想往下看了。可能你看到追忆故人的稿件都是这么开头的,但是自己写时一定要创新一下,换一个开头。追忆故人应该把主要笔墨放到故人的行迹上,比如朱德元帅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平实却真切动人。但那种不思考就写的稿件,通常大篇幅是在写自己的难过,我哭了多长时间,嗓子都哑了,昏了过去,多少天都没有吃饭,左邻右舍都来劝我等等。只有把故人的品行、付出、对你的好写出来,你的难过才是有根基的,不然就是活着不孝顺,去世了大操大办,是表演性孝顺。表演性孝顺很恶心人呀。

作家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对文本进行思考,对你写的人和事的内在逻辑和动因进行思考,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生运行的道理进行思考,梳理总结。思考的深度就是思想的深度,就是作品的内涵。叙述生动,同时又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而不是泛泛讲了个故事。创作需要情绪,没有情绪时,我们甚至需要抽一支烟、喝一杯浓茶让自己兴奋起来。但仅有情绪是不行的,没有思想,情绪就会是泼妇吵架,没有章法,不讲道理。

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剧照

创作者如果在思考中敏锐捕捉到了社会生活中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并将其转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常常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比如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我们现在看觉得里面写的事一点儿都不新鲜,就是老年人婚恋、兴办民营企业,在当下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这个作品搬上舞台是在1984年,剧本创作更早。彼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刚开过5年,这样的题材是非常超前的,故事是新故事,常有福和魏淑兰是此前文艺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新人。所以作品一推出就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常有福和魏淑兰抒发了当时很多观众对于情感幸福和富裕生活向往的心声,让他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获得了强劲的精神力量,笑中有泪,久久难以忘怀。

作家如何思考,首先得坐得住,要主动从纷繁的人情往来、社交应酬脱身出来,两天不下楼不着急,一周不喝酒不着急,把风头让给别人不着急。内心真正平静下来,大脑才会启动思考程序,对我们经历的人和事,听到看到的言行进行思索,复杂的世界才会在我们眼前浮云散去,理出头绪。

文学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让我们的心灵更丰富,视野更宽广;创作让我们丰富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也进行了梳理总结。这就是文学的意义,至于名利,完全是意外,是文学从未承诺过的事情。有的人说自己这辈子让文学给耽误了,或者因为文学创作快神经了。我想说,作协不背这个锅,文学更不背这个锅,可能你就不适合干这一行,或者是初心偏差,走火入魔。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THE END

作者简介:李俊涛,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编审:孟蕴慧

统筹:王 镜

美编:阮鹏飞

0 阅读:1

林禹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