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抉择。小到今日着装的挑选,大到职业方向的抉择,每一个决定似乎都承载着我们的思考与期望。
不知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做出某些决定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向他人阐明缘由,好似只有这般,才能让自己的决定在他人眼中显得合情合理。

“解释”这一行为,本身具有多面性。它常是善意的使者,正如《论语》所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想引发误会,渴求他人理解,明晰基本事实,这些情况下的解释无疑是必要且有益的。例如,当我们与朋友约定好时间却因故迟到,简单解释一下堵车等原因,能避免朋友的担忧与误解,维护彼此的情谊。
然而,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过度地向他人解释自己的选择,诠释自己是怎样的人,极有可能让自己深陷“证明自我”的泥沼。就像在一场辩论中,本应坚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却因过于在意对方的质疑,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解释观点的合理性上,结果反而偏离了原本的立场。当我们试图通过细致入微的说明来获取对方的认可与理解时,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偏离选择的初衷,表达的核心也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悄然转变为“我解释这个决定”,这无疑是一种巨大且往往徒劳无功的消耗。
过度解释还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带来负面影响。它容易给人留下讨好、立场不坚定、易于被拿捏的印象,进而削弱自身的气场,使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经历,在重要场合或是面对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时,若表现欠佳,便会不自觉地主动解释:“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殊不知,这种解释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像是一种自我贬低。与其如此,不如专注于手头之事,正所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专注自身往往能让我们表现得更为出色。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决定,最终都只需对自己负责。他人既不会代我们做出决策,也不会为我们的选择承担后果。而那些真正支持我们的人,他们无需我们过多解释,便会给予理解与支持。
诚如李白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的人生应由自己主宰,又何必在意无关之人的看法呢?“你为什么这么做”无关紧要,“这是我的选择”才是关键所在。这不仅是我们主体性的彰显,更是我们迈向自信强大的重要一步。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倡导“不过度解释”,并非鼓励大家拒绝沟通与交流。在工作领域,基于事实的有效解释能够消除误会、坚守边界,助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协同,减少合作中的摩擦。比如在团队项目中,及时向成员解释工作进度延迟的客观原因,能避免不必要的猜疑,促进团队的和谐协作。
在生活里,必要的解释、真诚的告知、及时的澄清对于亲密关系的维护至关重要。在与家人相处时,如实说明自己工作繁忙无法陪伴的原因,能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但解释之事,需依对象与场合而定。对于亲密无间的重要之人,我们理应坦诚相待;对于泛泛之交,可视具体情形决定是否投入精力解释;而对于那些心怀恶意的评判者,则务必减少纠缠,守护好自己的情绪与能量。

每当我们迫切想要解释自己时,不妨自问:“Ta是我的谁?我真的需要向Ta解释吗?”过多的解释,究其根源,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当下流行的“课题分离”理念指出,“别人如何解读我”是他人的课题,无需我们背负。而我们自己的课题,则是坚定不移地朝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向前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坚守自我,不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勇敢地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此,方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