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DeepSeek的成功靠的是好奇心驱动,而不是以往多数中国公司选择的利益驱动,这才是让所有人惊讶,部分人恐惧的原因。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能否出现第二个DeepSeek,甚至第三个DeepSeek,这是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也是让一部分人紧张的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公司非常擅长从1~100,而不是0~1。
一个DeepSeek的作用有限,但为什么突然出现在一个习惯于跟随的地方,如果这是一个孤立事件,我们会失望,而另一部分人则会放心。但如果出现第二个,甚至出现第三个DeepSeek,那么说明中国开始形成从未有过的真正创新的土壤。创新机制和环境才是技术领先的关键,也是进入全球技术第一阵营的前提。
好奇心驱动的项目极为烧钱,同时结果还不确定。不确定的是有没有商业价值,能否商业化,什么时候能商业化。因此,好奇心驱动的项目是很多有丰富“余力”的大型公司的专利,也是部分发达国家的传统。
他们在评估一些特殊项目时,可以不抱预期,而对于印象中的中国公司来说,这种做法不可想象。
然而,幻方量化做到了,对于DeepSeek,好奇心超过了商业利益。是大环境变得更为鼓励真正的创新?还是小环境选择了以好奇心为主要驱动?是公司的选择?还是梁文锋的坚持?目前来看,正是梁文锋主导的公司的选择和坚持。
中国目前只出现了一个DeepSeek,说明了还不具备创新土壤的事实,然而,DeepSeek的成功为国家管理层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相信将引发管理层的积极思考,也将带动中国民间资本反思,这有利于在中国形成类似于美国的创新机制。
钱先生在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运的问题: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难住了我们,而DeepSeek的成功能否给出一部分答案,如果出现第二个、第三个DeepSeek,能否给出更完整的答案,我们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