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六姊妹》这部剧?
剧情是越来越离谱了,大姐家里作为家里的老大,从小帮父母照顾各位妹妹,工作后赚的钱都上缴。
结婚后生的孩子跟父亲姓,家里、妹妹们有什么事情,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为这个考虑,为那个着想,任劳任怨,却从来没考虑过自己。
为了照顾阿奶,她和老公住到老房子,洗衣做饭,什么都做,但母亲和老六在背后蛐蛐她,说她是贪图老家的房。
阿奶去世后,老六贪图老宅,为了让大姐搬出去,直接找人砸了老宅,逼得大姐大姐夫只好搬了出去。
老六作为老幺,从小被娇惯着长大,自私自利,任性妄为。
阿奶生病,其他姐姐都说可以照顾,只有她说忙没时间;母亲忙的时候,其他姐妹看到都搭把手,只有她一进门就坐着。
大姐孝顺父母,对妹妹们也关爱有加,可母亲却总是误解她,甚至认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贪图家里的房子。
老六呢,母亲格外疼爱她,连祖传的酱菜方子也只愿意给她,但她对母亲总是敷衍了事。
这也透露出一个很扎心的问题:你最疼爱的那个孩子,往往是最不孝顺的。
而这个果,是父母种下的因。
1、从小被惯坏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孝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自我中心效应”,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就容易陷入这种效应中。
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难换位思考去理解父母的不易。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自然也就难以对父母产生真正的孝顺之情。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母亲对他百般溺爱,有求必应,这使得他成年后依然像个巨婴,不仅在经济上依赖父母,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也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感恩。
当母亲去世后,他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却已经给家庭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2、家庭角色与责任的错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六姊妹》中,大姐被赋予了"照顾者"的角色,而老六则被默认为"被照顾者"。这种角色分配的不平等,让大姐从小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而老六则习惯了依赖和索取。
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功能是培养社会化的个体。"
然而,当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分配失衡时,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就会受到影响。
大姐可能会因为长期的压力而变得疲惫和怨恨,而老六因为缺乏责任感而变得自私和冷漠。
3、爱与回报的不对等
人我们往往更容易忽视那些默默付出的人,而更关注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安或需要努力争取的人。
在《六姊妹》中,大姐的孝顺和付出被母亲视为理所当然,而老六的敷衍和顶撞反而让母亲更加在意她。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最小努力原则",即人们倾向于关注那些需要更多精力去应对的关系,而忽视那些稳定且无需费心的关系。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家人。"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家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对最亲近的人表现出冷漠和忽视。
这种不对等的爱与回报,最终会让付出的一方感到心寒,而索取的一方则可能永远无法学会感恩。
《六姊妹》中的大姐和老六,其实是我们生活中许多家庭的缩影。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老大为家庭做了那么多,父母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电视剧会结束,生活还在继续。希望“老大”们,能够多多关心自己,好好爱自己。
希望父母们能够平衡好亲子关系,请您记得,不哭的孩子,也希望有糖吃。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